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要聞 » 正文

非法轉基因稻種流入市場 轉基因水稻到底該不該種?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0-04-25  作者:中國種業商務網  瀏覽次數:606
 
2009年8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啟發牽頭研發的“華恢1號”和“Bt汕優63”率先獲得我國第一張轉基因水稻生物安全證書,讓中國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邁出了關鍵一步。但今年全國“兩會”期間,100多名學者聯名上書全國人大,“要求立即停止轉基因水稻和玉米商業化生產問題”;隨后相關媒體組織了多場辯論賽,轉基因水稻深陷爭議漩渦。
 
繼2005年之后,非法轉基因稻種在湖北、湖南等地規模種植的亂象今年初再次見諸報端。近日,湖南省常德市專項調查出了5個疑似轉基因水稻種。各界懷疑,一些未進行任何安全評價的轉基因稻米可能早已悄然端上餐桌。4月18日,中科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啟發受南方都市報邀請在“小谷圍科學講壇”開講,首次面向公眾,回應轉基因水稻的諸多質疑。
 
又曝非法轉基因稻種流入市場
 
早在2005年,綠色和平就發布報告稱,湖北多個地方的種子市場、農技站和種子站在非法售賣還沒有通過安全審批的轉基因水稻,主要集中在武漢市及周邊地區和松滋市。據稱,2005年湖北省轉基因水稻的種植面積為2-2.5萬畝,可產轉基因大米1-1.25萬噸。
 
隨后湖北省農業廳調查后發布聲明,對綠色和平組織所稱含轉基因成分的稻米進行抽查,均未檢測到轉基因成分。但發現武漢科尼植物基因有限公司、武漢禾盛種衣劑有限責任公司和華大新技術研發公司在承擔轉基因水稻生產性試驗過程中,擅自擴大制種。
 
時隔5年,同類現象再次進入公眾視野。今年3月下旬,正值湖北農戶購買稻種高峰。據《中國新聞周刊》等媒體記者實地調查發現,湖北等地轉基因水稻已形成規模種植,而農民自己拒吃收獲的轉基因稻谷,卻將其混在普通稻谷中進入流通市場。
 
4月14日,綠色和平再次發布報告顯示,違法生產的轉基因大米和米粉已經進入了廣東、福建、湖南和湖北四省的市場;并對湖北、湖南兩省8個地區市場上流通的稻種進行快速檢測,將呈陽性的樣本送往獨立第三方試驗室進行轉基因成分的檢測,發現轉基因大米、米制品和種子的品系均為Bt汕優63。
 
近日,湖南常德市農業局部署專項執法檢查,共查出5個疑似轉基因稻種,其中涉及了武漢九環、武漢惠華三農種業有限公司、武漢敦煌等3家種業公司。
 
未授權任何單位生產經營轉基因稻種
 
社會各界普遍認為,非法轉基因稻種可能就來自張啟發團隊。
 
“華中農業大學作為法人單位、國家的大學,從來沒有跟任何公司簽任何形式協議授權任何單位生產、經營抗蟲轉基因水稻種子。”4月17日,張啟發教授接受南方農村報記者采訪時澄清,華恢1號和Bt汕優63從研發到申報安全證書是按法律法規來做的。“如果市場上有轉基因稻種流通,屬于違法行為,那些打著華中農大牌子或說是與我們課題有合作的公司、個人,均侵犯了學校名譽權和知識產權。”
 
對于華中農業大學科學家暗中推動轉基因水稻非法種植謀求利益的指責,張啟發表示,團隊進行的轉基因水稻研究資金均來自國家下達的科研項目,國家沒有要求學校回收研發資金,所謂通過推動轉基因水稻商業化來收回巨額研發資金是某些輿論的憑空猜想。
 
“至于媒體提到的幾家公司,與學校有關的公司有武漢科尼植物基因有限公司和武漢惠華三農種業有限公司。”張啟發說,2002年,華中農業大學在科技部的“國家轉基因植物研究與產業化專項2002年課題”(國科農社函【2002】136號)的指導下,為由湖北省及武漢市科委、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武漢東湖高新集團等多家單位共同出資組建科尼公司提供技術支撐。“我本人從未實際參與該公司經營管理,也沒有從該公司領取任何酬勞。”
 
張啟發介紹,公司成立后主要承擔了學校轉基因抗蟲水稻的生產性試驗任務(2003-2004年),完成后于2005年春解散。至于惠華三農公司,華中農業大學以科技入股的形式占30%的股份,但不參與經營管理,其推廣的品種中,來自學校的有“華兩優1206”、“華兩優105”等3個雜交和常規稻品種。
 
“獲得安全證書的兩個抗蟲轉基因水稻品系目前未啟動商業化步驟,我們堅決反對任何單位與個人以任何名義非法從事轉基因水稻的生產、銷售活動。”張啟發強調。
 
田間生產試驗很難做到全封閉
 
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規定,農業轉基因生物試驗需要從上一試驗階段轉入下一試驗階段時,試驗單位應當向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進行安全評價合格,由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嚴格的審批制度下,轉基因稻種是如何流出試驗室的?
 
“抗蟲轉基因水稻開始中試后,就走出實驗室進入田間。我國農業田間生產試驗很難做到全封閉。從中試到安全證書獲批所經歷的整整10年間,不排除有人見到田里長著如此好的東西,就拿走我們的稻種材料。”張啟發表示,在進行生產性試驗時,按照國家管理規定,轉基因稻種由課題組制種,然后由種子推廣單位布點,需要給農戶提供種子和一定的補償。
 
“對參與生產實驗的農戶,我們明確要求實驗稻田生產的水稻應就地封存,不能外流。”但張啟發介紹,2003-2004年間轉基因水稻生產性試驗布點1000畝左右,按每畝單產1000斤算,總產100萬斤稻谷,雖然要求“不進入流通環節”,但課題組并沒有全部回收、銷毀,因此也無法控制農戶收獲的稻谷流向。
 
這種現象在已獲準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棉花上也很常見。國家環境保護部首席專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薛達元曾于2002年和2003年,分別4次去河北省和安徽省,實地考察了那里的棉田,發現種子公司和研究單位推廣各自的轉基因抗蟲棉,使各地的抗蟲棉種子來源五花八門、錯綜復雜,有些品種連名字都沒有,屬于研究單位委托種植,根本沒有通過國家的安全評估。
 
政府難阻轉基因作物違法種植
 
一旦未獲批產業化種植的轉基因品種流向市場,其責任應該由誰承擔?育種家還是相關安全監管單位?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蔣高明認為,轉基因稻種在為獲準商業化種植之前流進市場,相關科學家是有責任的,畢竟流出去的轉基因種子,農民是不懂的,必須有內行告訴農民,且有很大的利潤才會有人出售轉基因稻種。
 
“責任人應該是承擔試驗的單位,當地省農業廳科教處負有監管責任。”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基因工程與轉基因安全研究室主任、農業部轉基因植物環境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常務副主任盧長明表示,按照相關條例,轉基因作物在獲得生物安全證書之前,處于試驗階段的作物都要銷毀,不能作為飼料原料,更不能流通到市場。
 
然而,南方農村報記者查詢《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以及細則發現,對于安全等級Ⅱ、Ⅲ、Ⅳ的轉基因生物,中試、環境釋放以生產性試驗的安全控制措施也只是規定,“試驗結束后,收獲部分之外的殘留植株應當集中銷毀,對魚塘、畜欄和土壤等進行徹底消毒和處理,以防止轉基因生物殘留和存活。”對于誰來負責收購收獲部分和處理措施,卻沒有嚴格要求。
 
“這暴露出我國轉基因生物管理體系存在嚴重漏洞,產業化條件不成熟。”綠色和平農業與食品項目主任王偉康說,違法種植事件屢被發現,首先表明目前的監管模式已被證實無法有效杜絕轉基因農作物的違法種植;其次該監管體系也無法對已經發生的違法種植事件進行懲處。
 
對此,華中農業大學表示,轉基因生物育種無論從法規層面還是操作執行層面都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關鍵是看轉基因作物是不是安全的,是不是優良的。
 
4月17日晚,南方農村報記者采訪了華中農業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張啟發。為了更全面展現不同科研領域的專家對轉基因食品的不同觀點,本報同時采訪了科普作家、留美學者方舟子以及持反對意見的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蔣高明、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教授。
 
■轉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在可控范圍內嗎?
 
正方
 
張啟發:轉基因食品是有史以來評價最透徹、管理最嚴格的食品。第三方機構的結論是:轉基因水稻與非轉基因水稻一樣安全。長期的安全性試驗和評價實際就是針對可能存在的長期效應中的未知問題。在多組動物灌胃試驗中,按照每千克大鼠體重,每天兩次用5克抗蟲Bt蛋白灌食。8天后,各組動物體重和臟器重量無生物學意義上的差異。“華恢1號”稻米中,每克抗蟲蛋白含量≤2.5微克,要達到動物灌胃試驗的抗蟲Bt蛋白攝入劑量,一個體重60千克的人需要吃120噸稻米。按照成人一天食用500克大米計算,吃完120噸稻米將需要657年。
 
方舟子:食品和藥品不同,通常不可能做人體試驗,也沒有任何國際機構要求對食品做人體試驗。即使有些東西的危害要過幾十年才知道,我們也不能要求對所有的食品都做幾十年的試驗。
 
反方
 
蔣高明:8天試驗,時間肯定是不夠的,這反應了轉基因科學家在這件事情上的浮躁心理。人不是小白鼠,對老鼠無害不能說明對人體也無害,國外許多科學家發表文章表示,轉基因糧食對試驗動物是有害的,對人的試驗需要更長時間。瘦肉精、DDT、汽油抗震劑四乙基鉛等物質是經過很長的時間才發現其危害的。
 
鄭風田:大米為中國人的主糧,如果貿然推廣轉基因水稻,真的是把13億人當小鼠了。建議可以專設一個安全島,讓那些認為轉基因大米沒問題者食用轉基因大米,經過2代60年觀察之后再決定是否大面積推廣。
 
■小鼠吃了不中毒,人吃就安全?
 
正方
 
張啟發:轉基因農作物在全球大面積種植已有16年之久,食用轉基因食品的人群超過數十億之眾,至今還沒有關于轉基因食品不安全的任何證據。我查詢過媒體報道所謂的轉基因安全事件,凡是有文獻出處的我都做了查閱,發現這些事件都站不住腳,后來都被證明要么是試驗方法設計有問題,要么是統計分析方法有問題,均未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同。
 
方舟子:美國使用Bt蛋白作為生物農藥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大面積種植含Bt基因的抗蟲害轉基因作物也已有十幾年的歷史,迄今未發現一例人畜因吃這種作物中毒的。用老鼠和綿羊做的試驗也表明,吃Bt蛋白不會影響哺乳動物的身體健康。
 
反方
 
蔣高明:對此我沒有做過相關研究。這里引用北京大學醫學部免疫學博士王月明的觀點,我國有關的食品管理部門早就知道Bt對人體是有害的,早在2007年,《食品科學》28卷第3期的357頁就已經撰文,揭示出Bt其實與人體的致病菌蠟樣芽孢桿菌是一種菌,而后者被認為是可以引起致命性嘔吐和腸胃炎的病原體,其產生的熱穩定性毒素可以在30分鐘內引起人體發生嘔吐,并曾經導致一名17歲的瑞士男孩由于嘔吐引起的肝衰竭和橫紋肌溶解而死亡。
 
鄭風田:他們一直聲稱Bt蛋白無毒,卻一直沒有證明:Bt蛋白在基因大米里面還會不會產生其他新物質?這個新物質會不會對人類身體有害?
 
■轉基因作物對生態環境會造成污染嗎?
 
正方
 
張啟發:水稻屬于自花授粉植物,個體基因型是純合的,個體間基因型是同質的,兩株水稻發生異花授粉的概率僅1%左右,一般水稻花粉傳播距離很難超過1米,且人工種植水稻的稻田沒有野生稻,所以,我們并不認同所謂基因漂移的問題,這已為多年的田間試驗結果所證實。
 
轉基因水稻不會也不必要“一統天下”。作物生產中應注意品種的合理搭配,在尚有野生稻資源的少數地區,為了保護野生稻資源,可以不種植雜交稻(包括轉基因水稻)。
 
方舟子:轉基因作物不過是多了一個或少數幾個外源基因而已,即使污染了野生物種,也不過是在原有的幾萬個基因中多出了一兩個,并沒有使其遺傳發生根本改變,野生品種的優良性狀不會因此喪失。即使萬一出現了意外的大面積“基因污染”,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
 
反方
 
蔣高明:轉基因作物肯定會污染環境。加拿大轉基因油菜本來是具抗草甘膦、抗咪唑啉酮等三種功能中的一種,后來發現了同時具備這三種功能的油菜,說明它們之間產生了“基因交流”。品種的喪失不僅僅是依靠轉基因作物的競爭,關鍵是農民對轉基因種子產生依賴后,自己不留種,那些傳統品種必然喪失,短期恢復很困難。
 
華北農民因轉基因棉質量下降,想回過頭來種植傳統棉花種子,但已經找不到了,因為連續10年不留種了。轉基因成分一旦釋放到環境中去,就很難消除。
 
■農民究竟是受益者還是被害者?
 
正方
 
張啟發:轉基因作物有巨大潛在價值,如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2003年8月對湖北仙桃千橋村一季轉基因中稻的調查發現,稻谷產量增加6%-12%,每畝少投入80-95元,減少打藥4-6次(基本不打藥),節約農藥20-25元/畝;減少用工可能帶來的收入:50元/畝;節約灌水費用:10-20元/畝;減少打農藥中毒、中暑的危險。一些非法轉基因稻種在市場上大受歡迎,屢禁不絕,也反映出其抗蟲效果真的不錯,能夠讓我國的稻農享受到現代科技帶來的實惠,稻農喜歡種植。這樣的好東西為什么要反對呢?
 
方舟子:種植轉基因作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產量,大幅度地減少殺蟲劑的使用,該情況是被聯合國糧農組織等權威機構認可的。
 
反方
 
蔣高明:這些數據在試驗室或試驗田里是有可能的。但是,一旦到了真正的農民種植的大田可能就不是這么回事了。科學家為了試驗有明顯效果,往往是不計成本的,會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滿足轉基因作物的優勢。至于減少農藥用量,國外的資料顯示,在轉基因作物推廣的前一兩年是會減少,但是七八年下來,總的農藥用量反而是增加了。
 
鄭風田:以轉基因棉花種植為例,棉鈴蟲少了,可是蚜蟲、紅蜘蛛等次生害蟲都上升成為主要害蟲。最終沒有降低農民的成本;科研機構可給轉基因種子申請專利,獲得高額的回報,而育種單位、經營公司可給新品種定價,經銷商也可分一杯羹。
 
■我國為何先于發達國家批準轉基因水稻商業化?
 
正方
 
方舟子:三大主糧---玉米、小麥和水稻在其他國家都已獲得安全證書或商業化種植。美國自1996年起就大規模種植轉基因玉米,目前美國種植的玉米80%以上是轉基因的。美國已批準6個轉基因水稻品種的商業化種植。轉基因小麥在2001年已在美國獲得安全證書,由于目前的轉基因小麥品種不具有市場優勢,所以研發它的公司主動撤回了商業化種植申請,而不是美國政府不批準。
 
反方
 
蔣高明:若批準商業化種植,中國肯定是首個將種植轉基因主糧的國家。
 
美國種植最多的轉基因作物是大豆和玉米,據有關資料,美國轉基因大豆和玉米,在美國本土主要是用于動物飼料、生物燃料,再就是出口到發展中國家,包括非洲、中國,三者分別占42.5%,32.1%,15.7%,而在美國本土消費的轉基因大豆和玉米僅為6.2%。美國并沒有轉基因小麥,宣傳“美國主糧是轉基因作物”是對公眾不負責。如果美國主糧是轉基因作物,那么美國公眾早就接受轉基因食品了,上海世博會就沒有必要將轉基因和有害產品放在一起,嚴格監控防止進入世博會。
 
■轉基因稻專利是否會扼住中國糧食主權喉嚨?
 
正方
 
張啟發:我校研發的轉基因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這點國家知識產權局專門發表聲明了。我們在學術研究上與孟山都公司等外資企業合作是很正常的,這有助于提高我國的研發能力,絕對不是引狼入室。我們一再強調不會同外資企業簽訂轉基因稻種生產、經營協議。
 
方舟子:轉基因技術已有二三十年歷史,很多核心專利都已過期了,是否有專利也都是公開可查的,沒有什么陷阱。我支持中國大力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品種。如果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也不等于就不能使用。汽車、家電、計算機、手機產品很多都沒有自主知識產權,我們不也都在用嗎?不敢用也不等于就萬無一失。中國沒有批準轉基因大豆的種植,卻要從美國、阿根廷大量地進口轉基因大豆來榨油,油價控制在別人手里,不是更糟糕嗎?
 
反方
 
蔣高明:中國必須要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在轉基因作物研發方面,中國并沒有擁有獨立自主的核心基因和核心技術,而是大部分引進的。事實上,中國的傳統農業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加上常規的農業技術,提高農民種地積極性后,糧食是富裕的。冒很大風險推廣轉基因,以全民利益換少數專家和公司利益,是值得商榷的。
 
鄭風田:孟山都用專利基本上壟斷了阿根廷、巴西的轉基因大豆和轉基因玉米。巴西過去禁止種植轉基因大豆,但在上世紀末部分土地被偷偷種上孟山都的轉基因大豆,結果在2003年孟山都開始向巴西豆農收取專利費。我國如果真是大面積推廣了,向農民收專利費,怎么辦?
 
作者:李曉芬 來源:南方農村報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