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大眾日
□ 本報記者 楊國勝 宋學寶
本報通訊員 韓迎祥 李建忠
由中國農業大學壽光蔬菜研究院推出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一個辣椒新品種――中壽12號,4月20日在壽光通過了由教育部組織的專家鑒定。此前,已有4個甜瓜品種和兩個絲瓜品種通過專家鑒定,市場反映良好。這標志著,壽光在蔬菜種子國產化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大產業”難掩“小種子”尷尬
從1989年發明冬暖式蔬菜大棚開始,壽光就成了全國蔬菜生產的“大本營”。經過近20年的發展,該市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到 80 萬畝,年產蔬菜40 億公斤,蔬菜成為壽光農民的主導產業。同時,以壽光為中心,大棚蔬菜種植浪潮波及全國各地,掀起了我國蔬菜生產的“二次革命”。
但“大產業”卻掩蓋不了“小種子”的尷尬,長期以來,被稱作產業“ 芯片”的制種業是我國蔬菜生產的一大軟肋。壽光市有關部門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壽光,農民種植的蔬菜品種,除韭菜、大白菜、蘿卜等少數品種的繁種能夠自足外,其他蔬菜品種80% 以上需購買國外進口種子。幾大主要蔬菜種子每年在壽光的總銷量為6萬公斤,其中進口4萬公斤,進口種子每公斤平均價格為0.75萬元,是國內品種價格的 10倍到 20倍,每年農民要拿出3億元購買進口種子。
據中國農業大學壽光蔬菜研究院常務副主任國家進介紹,“洋種子”大舉進入壽光蔬菜種子市場,是從2000 年前后開始的。“洋種子”的進入模式是,開始種子價格較低,甚至免費讓菜農種植,等獲得成功后,再向菜農出售。在這個過程中,壽光本土的茄子、辣椒、西紅柿等看家品種逐漸被趕出了市場。以低價位占領壽光的蔬菜種子市場后,外資開始大幅提高種子價格。以甜椒為例,國外種子公司生產 1 粒種子的成本只有1 分錢左右,但在中國市場要賣 1元錢。即便如此,由于進口種子抗病抗蟲,產量高,質量好,市場收益高,銷路依然好于國產種子。目前,瑞士先正達,荷蘭瑞克斯旺,以色列海澤拉、 澤文、 紐內姆等 30 多家種子公司,都已在壽光建立了試驗站和展示基地,并以此輻射到全國 250 萬畝以上的蔬菜種植面積。
搭建國產種業研發平臺
發展蔬菜產業,不突破育種,控制權就始終掌握在別人手里。為實現國產蔬菜育種的突破,2006年,壽光市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依托山東省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了壽光蔬菜研究院。2008年,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山東省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共同建立“壽光蔬菜育種與示范工作站”,進行新品種選育、種植示范、推廣開發。目前,壽光市蔬菜育種基地已擁有中國農業大學壽光蔬菜研究院、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三大科研機構,國產種業研發的平臺初步搭建起來。
艱苦的努力,終于結出了果實。2008年菜博會期間,“壽研一號”等4個甜瓜品種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專家鑒定。兩年來,這4個甜瓜品種長勢良好,開始在市場上嶄露頭角。2009年,又有兩個絲瓜品種通過了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鑒定。而今年,除了已經通過專家鑒定的中壽12號辣椒品種外,還有一個辣椒品種也已進行大面積試種。
以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所研究員連勇為主任的鑒定委員會認為,通過在壽光12830畝的種植試驗,中壽12號顯示出了比較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值得推廣。
國產良種有望主導蔬菜種子市場
作為中壽12號課題組負責人的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沈火林,對于種子國產化的前景信心十足。他表示:“壽光的蔬菜產業很發達,市場也很發達,種子產業應該有前景。盡管說,這個過程會很漫長很艱苦,但我們會堅持不懈。”
據了解,目前,在壽光市蔬菜育種基地,已有370 多個國產品種進入試驗階段和推廣前期。力爭到 2012年,在西紅柿、茄子、 黃瓜等蔬菜品種的國產化研發方面取得突破,每一類主栽蔬菜各選育出主要技術指標全面達到或超過國外同類進口品種的新品種2至3 個,使國產蔬菜良種的市場占有率達到 60% 以上,良種價格降低30% 至50% 。
而同時,種子產業的現狀也已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加強國產種子研發力度,大力發展民族蔬菜種業”的相關政策正在制定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