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十余年的漫長等待,轉基因糧食作物走向田間地頭的最重要一步,已經邁了出來---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本報記者 袁開智
200億元國家專項已明確產業化方向
2009年10月,農業部對外宣布,兩種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Bt汕優63”和轉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已經獲頒生產應用安全證書。這意味著上述轉基因糧食作物為實現商業化而需履行的剩余手續,已經與普通育種方式獲得的新品種別無二致:即經過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達標后獲得品種審定證書,隨后相關種子企業再通過資格審核后獲得種子生產和經營許可證。盡管距離最終目標“還有兩關”,盡管在品種審定環節可能會被“嚴加看守”,但乾坤已定,轉基因糧食作物走向田間地頭的最重要一步,已經邁了出來。
我國并不是全球第一個開展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的國家,也不是第一個為糧油作物頒發轉基因安全證書的國家,然而在對待水稻這種本國主糧作物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方面,中國卻以積極進取的姿態開創了世界先河,這不僅反映了中國科學界對于相關技術和成果的充分自信,也體現出決策層在面對國家未來發展重大戰略問題時的高瞻遠矚。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解決13億人民吃飯問題始終是中國的頭等大事。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突破耕地和水資源等約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長期有效供給,歸根結底需要依靠農業科技的創新和應用。有專家這樣告訴記者:“現在的生物技術已經進展到基因組分子結構這一層,要繼續靠它來推動農業的增產和發展,就必須要接受、掌握和應用基因技術。”因此,加快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應用,培育出高產、優質、多抗、高效的新品種,已經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與此同時,轉基因技術增加作物產量、改善產品品質、降低農藥肥料投入等方面的優勢,以及在保護生態環境和拓展農業功能等領域所具有的巨大潛力使得當今世界許多國家紛紛將其列為搶占未來經濟科技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重心,不僅發達國家投入巨大物資人力保持領先地位,發展中國家也積極跟進并力爭突破。為此,我國也于2008年7月正式啟動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作為全國僅有16個重大專項之一和農業領域唯一列入的項目,國家將在2008至2020年間累計投入資金約200億元,從而獲得一批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并在確保生物安全的基礎上推進轉基因作物產業化。可以說,自從這一重大專項實施以來,轉基因糧食作物終將實現商業化的預期在生物技術產業界就已經基本明確了。
轉基因產業鏈中下游均可實現盈利
轉基因作物商業種植的背后,是一個涉及產學研各個環節的產業化鏈條。據記者了解,這一產業鏈條可以分為上游的基因培育和導入作物,中游的擴大實驗和安全評價,以及下游的地方適性品種選育推廣等。
在基因培育和導入作物等上游領域,我國目前主要是由國家科研機構來承擔。以轉基因水稻為例,科研人員先從具有目標性狀的物種細胞染色體中分離目標基因,并通過基因克隆技術使其進入轉化載體;再利用農桿菌法或花粉管通道法(基因槍法)將轉化載體轉入受體水稻胚胎之中,最后在選擇性培養基上培養出獲得轉化的胚胎株系,并利用其胚胎愈傷組織再生幼苗,就可以獲得新的轉基因水稻品種。
而在中游環節,國內目前是由轉基因新品種研發單位或相關專利擁有單位來負責實施包括中間試驗、環境釋放和生產性試驗在內的擴大實驗,并由第三方科研機構對轉基因生物環境安全、食用安全和分子特征等指標進行檢測驗證。仍然以剛剛獲得農業部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的轉基因水稻品種為例,該品種經過了歷時11年的嚴格評審過程:1999~2000年開展中間試驗,2001~2002年進行環境釋放,2003~2004年完成生產性試驗,而在項目研究單位2004年向農業部申請生產應用安全證書后,從2004~2008年,農業部指定的轉基因生物安全檢測機構又對部分指標進行了復核檢測。而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國有關部門依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轉基因植物安全評價指南》,參考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糧農組織和經濟合作組織等制定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指南,形成了科學規范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特別是在最關鍵的安全證書審批和發放問題上,規定先由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的科學家進行鑒定,在安委會做出同意發放安全證書的建議后,再由農業部召集由國務院多個有關部門組成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際聯席會議,對安全證書發放事宜進行審議。整個審批程序十分科學、嚴謹和規范。
獲得生產應有安全證書后,轉基因即進入到商業化的下游環節,將由取得有關基因及技術專利權或專利授權的企業及科研單位,選擇目標推廣區域內的地方適性品種進行區域試驗以獲得品種審定證書。有關專家告訴記者,這一步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將取得安全證書的、具有良好性狀和功能的外源基因轉入到當地優勢品種中,實現優者更優。而獲得相應的種子生產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之后,各大種子制繁和經銷企業就將憑借自己的技術實力和營銷網絡,在廣闊的轉基因作物種子市場上展開拼殺競爭。而另據記者了解,除了在下游環節通過制售種子獲取利潤以外,資金技術實力雄厚的生物技術企業還可以選擇買斷專利,通過專利授權和代理申報安全評價等方式在產業鏈的中游實現盈利。
跨國巨頭并非不可戰勝
無論是中游還是下游,轉基因種子市場都是一塊極為誘人的大蛋糕。來自國際農業應用服務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全球已有24種轉基因作物在25個國家獲批進行商業化種植,并進入到55個國家進行市場銷售,總種植面積發展到1.34億公頃,種子市場的全球價值達到105億美元。其中,轉基因玉米占據了半壁江山,達到53億美元,轉基因大豆和轉基因棉花也分別貢獻了39億美元和11億美元。該組織報告還預計,2010年全球轉基因種子的市場價值預計超過110億美元;而作為全球第一大水稻生產和消費國和第二大玉米消費國,一旦中國正式批準水稻、玉米等轉基因糧食作物的商業化種植,轉基因市場勢必將迎來新一輪巨大的戰略機遇。
誰能夠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有不少學者擔心,國際上以美國孟山都、杜邦先鋒、先正達為代表跨國農業生物技術企業,占據了全球絕大多數份額;而在國內市場,上百家制種企業和8000多家種子經營企業卻依然上演著諸侯混戰的一幕,即使有一些在海內外資本市場上市的種子企業,但無論產業規模還是科研實力,依然無法與跨國巨頭相提并論。因此中國放開轉基因糧食種子市場可能會使跨國巨頭如入無人之境,完全控制國內的糧種市場,進而威脅國家糧食安全。不過也有不少專家在接受采訪時樂觀表示,從我國轉基因抗蟲棉市場的發展歷程來看,跨國巨頭并非不可戰勝: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北方黃河流域主要產棉地區曾連年爆發嚴重棉鈴蟲災害,傳統的生化防治措施效果非常不理想。美國孟山都公司趁機于1996年進入我國抗蟲棉市場,這家跨國企業早在1988年就成功研制出全球第一例轉基因抗蟲棉品種,而當時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研制的單價抗蟲棉僅僅只有兩年的歷史,還并沒有獲得種子企業和農技部門的信任。到1997年,國產抗蟲棉的市場份額進入最低谷,僅占7%左右,剩余份額均被美國品種所占據。這一狀況在上個世紀末得到了中央領導層的高度重視。此后通過國家863計劃等的重點支持,我國轉基因抗蟲棉研究捷報頻傳,特別是1999年國產雙價抗蟲棉通過安全評價并獲準生產,比美國將雙價抗蟲棉應用于商業生產整整早了5年,國產抗蟲棉很快憑借著物優價廉、品系眾多的優勢扭轉了局勢,而隨著新世紀以來融合抗蟲棉和三系雜交抗蟲棉的成功研究和應用,中國抗蟲棉更是將孟山都產品遠遠甩在身后。到了2008年,國產抗蟲棉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93%,與11年前相比局面剛好被調轉了過來。
專家還告訴記者,隨著國產轉基因抗蟲棉逐步掌握市場主導權,跨國巨頭的經營策略也不得不進行調整。最初,孟山都不僅要收取專利技術授權使用費,還有分享制種利潤的6成;隨著中外產品逐漸平分秋色,跨國巨頭開始主動與國內科研機構尋求合作;而近幾年,跨國巨頭又開始與國內大型種子公司設立合資企業,試圖借助國內企業的營銷網絡從渠道和服務等方面來擴展業務。可以說 ,正是國內自主研發實力的增強讓中國企業贏得了應有的市場尊重和地位。
最大障礙在產學研結合不緊密
“和當年抗蟲棉的被動應戰、奮起直追相比,現在玉米和水稻的局面要好得多。”這位專家告訴記者,“我們不僅確定無疑地掌握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在技術上十分先進的轉基因品種,而且現在通過率先發放安全證書,又贏得了生產應用的有利先機。”一位農業部主管司局的官員也告訴記者,盡管國內外在轉基因作物的研發領域整體上存在差距,科技強國的專利保護范圍不斷擴大,跨國公司在專利方面的優勢地位更趨強化,但只要有國家的高度重視,我國完全可以在主要作物的轉基因育種研究領域牢牢占有一席之地。不過也有專家對記者表示,對于技術方面的問題現在已經完全不需擔憂,目前真正影響中國轉基因產業壯大的關鍵障礙在于國內上中下游的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既缺乏了解企業和市場需求的科研機構,也缺乏具有原始創新能力的研發型企業,而且中國真正產業化的只有抗蟲棉一種,許多經驗教訓都有待總結吸取。他還分析說,跨國企業的最大優勢并在于每天高達數百萬美元的巨額研究費用,而在于其先進成熟的產品開發線。“現在不少跨國企業都在中國設立了研發中心,未來能夠很快結合現有先進轉基因技術開發出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產品,如果再與發達的營銷網絡相結合,來自他們的競爭壓力不容小視。”
●術語鏈接
中間試驗
中間試驗,是指在控制系統內或者控制條件下進行的小規模試驗。
1中間試驗的報告要求
1.1項目名稱:應包含目的基因名稱、轉基因植物名稱、試驗所在省(市、自治區)名稱和試驗階段名稱四個部分,如轉Bt殺蟲基因棉花在河北省和北京市的中間試驗。
1.2試驗轉基因植物材料數量:一份報告書中轉化體不超過20個。這些轉化體應當是由同種受體植物(品種或品系不超過5個)、相同的目的基因、相同的基因操作所獲得的,而且每個轉化體都應有明確的名稱或編號。
1.3試驗地點和規模:不超過兩個省,每省不超過3個點,試驗總面積不超過4畝(多年生植物視具體情況而定)。試驗地點應明確試驗所在的省(市、自治區)、縣(市)、鄉、村。
1.4試驗年限:一般為一至兩年(多年生植物視具體情況而定)。
環境釋放
環境釋放,是指在自然條件下采取相應安全措施所進行的中規模的試驗。
2環境釋放的申報要求
2.1項目名稱:應包含目的基因名稱、轉基因植物名稱、試驗所在省(市、自治區)名稱和試驗階段名稱四個部分,如轉Bt殺蟲基因棉花NY12和NM36在河北省和北京市的環境釋放。
2.2試驗轉基因植物材料數量:一份申報書中不超過轉化體5個。這些轉化體應當是由同一品種或品系的受體植物、相同的目的基因、相同的基因操作方法所獲得的,每個轉化體都應有明確的名稱或編號,并與中間試驗階段的相對應。
2.3試驗地點和規模:不超過兩個省,每省不超過7個點,試驗總面積為4~30畝(多年生植物視具體情況而定)。試驗地點應明確試驗所在的省(市、自治區)、縣(市)、鄉、村。
2.4試驗年限:一次申報環境釋放的期限一般為一至兩年(多年生植物視具體情況而定)。
生產性試驗
生產性試驗,是指在生產和應用前進行的較大規模的試驗。
3生產性試驗的申報要求
3.1項目名稱:應包含目的基因名稱、轉基因植物名稱、試驗所在省(市、自治區)名稱和試驗階段名稱四個部分,如轉Bt殺蟲基因棉花NY12在河北省和北京市的生產性試驗。
3.2試驗轉基因植物材料數量:一份申報書只能申報一個品系,其名稱應與前期試驗階段的名稱或編號相對應。
3.3試驗地點和規模:應在批準過環境釋放的省(市、自治區)進行,不超過兩個省,每省不超過5個點,試驗總面積大于30畝(多年生植物視具體情況而定)。試驗地點應明確試驗所在的省(市、自治區)、縣(市)、鄉、村。
3.4試驗年限:一次申報生產性試驗的期限一般為一至兩年(多年生植物視具體情況而定)。
安全證書
4安全證書的申報要求
4.1項目名稱:應包含目的基因名稱、轉基因植物名稱、安全證書應用所在省(市、自治區)名稱等幾個部分,如轉cry1Ac基因抗蟲棉花XY12在山東省應用的安全證書
4.2一份申報書只能申請轉基因植物一個品系(或品種),其名稱應與前期試驗階段的名稱或編號相對應。
4.3一個轉基因植物品系(或品種)應當在已批準進行過生產性試驗的一個省級行政區域申請一個安全證書。
4.4一次申請安全證書的使用期限一般不超過5年。
4.5申請安全證書一般應當提供以下附件資料:(略)
4.6申請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的轉基因植物應當經農業部批準進行生產性試驗,并在試驗結束后方可申請安全證書。
4.7轉基因植物在取得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后方可作為種質資源利用。用取得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的轉基因植物作為親本與常規品種雜交得到的雜交后代,應當從生產性試驗階段開始申報安全性評價。
(摘編自《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附錄I轉基因植物安全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