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不僅是山區人民的主糧,也是城鎮人民鐘愛的粗糧。為了讓玉米更高產、更營養、更有吃頭,11月7日至8日,“2009年全國玉米遺傳育種研討會暨新品種展示觀摩會”在南寧舉行。中國玉米界的工程院院士戴景瑞和榮遷昭、來自全國各地及美國、越南等地的420多位專家云集南寧。
據介紹,我國不僅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產國,也是玉米消費大國。在“中國玉米帶”上,廣西地處南方,優勢得天獨厚,不僅熱帶、亞熱帶的玉米長勢喜人,溫帶玉米也能正常成熟。廣西成了國內外玉米種質資源引進、鑒定、篩選、馴化、改良的最佳基地,而廣西玉米研究所是全國擁有熱帶、亞熱帶玉米種質資源最多的科研機構之一。
11月7日下午,在廣西玉米研究所的實驗田里,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個玉米新品種在廣西的土地上開花結果,集中展示。普通玉米、青貯玉米、糯玉米、甜玉米等品種牢牢吸引了與會專家的注意力,400多人的參觀大軍很快“淹沒”在玉米地里,紛紛對自家選送的玉米及兄弟院所的玉米進行點評。與會的專家不僅交流了玉米分子育種技術、轉基因技術及抗病基因的研究,還對廣西玉米產業發展獻計獻策。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玉米改良中心副主任李建生表示,廣西玉米研究應在提高產量、適應瘠薄土地、增強營養及抗旱品種上下功夫。
廣西玉米研究所所長程偉東則提出用“傻瓜式”栽培法種植高科技的玉米優良品種。他告訴記者,傳統的玉米種植,農民要經歷翻地、播種、施肥等比較繁瑣的工作,勞動量大。“傻瓜式”栽培法,良種良法配套使用,種植輕、簡。采用免耕技術,農民只需播好種,施一次肥,便可坐享其成,大大減少工作量。但要農民從心里接受良種良法,科研人員任重道遠。本報南寧訊 (摘自《南國早報》 記者陸月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