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一個小麥品種就增產40億斤,可養活千萬人,河南科技學院育種專家茹振鋼---
三十載心血金麥飄香

茹振鋼在實驗田里觀察小麥。孫振寰 攝
國家小麥工程中心客座研究員、河南省小麥抗病蟲育種首席專家、河南省優秀專家、河南科技學院小麥育種中心主任……
半百之年擁有這些“顯赫”頭銜的茹振鋼教授,相繼培育出了家喻戶曉的“百農”系列小麥新品種---“百農62”、“百農64”、“百農矮抗58”等。保守估算,累計種植已經超億畝,增產效益達30多億元。以2009年為例,僅“百農矮抗58”一個品種增產就在40億斤以上。
40億斤是什么概念?可以養活1000萬人---這僅僅是增產的部分!
為了這些收獲,茹振鋼用了近30年的時間!
幾乎每年春節都與田野為伴
金秋時節,在河南科技學院的小麥實驗室里,茹振鋼教授正帶領幾位助手對幾萬份育種材料進行室內考種和綜合評判。“這是用美國優質小麥、俄羅斯抗病小麥和我國高產小麥雜交育成的新品種,前期在大田表現株葉形好,抗凍又抗病,通過室內考種,籽粒飽滿,色澤亮白、蛋白質含量高、面團質量好,將來肯定會高產……”茹教授興奮地告訴記者。
“小時候,我幾乎沒有吃過飽飯。所以,我選擇學農,讓土地生金,讓人民豐衣足食,成了我一個揮之不去的夢。”茹振鋼說,“從選擇學農到師從小麥專家黃光正教授,是我無怨無悔的選擇。”
育種枯燥,需要堅持不懈地忍耐和等待,茹振鋼幾乎沒有過年過節的概念:春節正是到實驗田里觀察和鑒定小麥抗凍性、抗旱性的好時機,五一前后正值小麥雜交授粉的緊要關頭,國慶節剛好又到小麥播種的時候了!一年又一年,茹振鋼與田野為伴,與小麥為友。
正是經歷了這種人生歷練,到1988年5月,茹振鋼全面挑起育種事業的重擔,將黃光正教授的遺愿傳承下來。
20年來,他這樣“分配”自己的青春:
主持“抗病蟲高產小麥新品種選育研究”---“九五”河南省重大科技項目;
參加“主要農作物新品種篩選與種子加工技術研究”---國家重點項目;
承擔“優質抗病超高產小麥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研究”---國家863項目……
茹振鋼瞄準國際尖端育種技術,建成了小麥抗蚜蟲育種新體系,育成抗病蟲優質小麥品種“百農64”、“百農160”等,為黃淮海地區小麥生產提供了環保型的優質種源……
在河南科技學院小麥育種中心的“百農”系列良種展示長廊,茹振鋼如數家珍,指著每一個樣本,富有詩情地說:“我裝點大地近三十年,關鍵是要早早把握人生的春天!”
精心育種換來農民豐收
心物,佛家常用語,茹振鋼用來表達自己從事的育種事業。搞小麥育種,在茹振鋼看來,是他和土地的緣分。
“我小時候,一畝地里能夠打出三四百斤小麥,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現在想想,科學技術對于人民群眾的生活多么重要!從這個角度講,作為農業科學家,我們怎么奉獻都不過分。”
茹振鋼不僅富有激情,更富有詩情。他中外詩歌都讀、都愛,能熟練地大段背誦萊蒙托夫、泰戈爾的詩作。
談到高興處,茹振鋼捧出了他珍藏多年、封皮已經褪色的筆記本。1987年1月15日,他寫了《梅花迎春》:荒野只身浴冰霜/手捧心物暖肝腸/一盹送去大天亮/春來冬隱萬花香。
茹振鋼說,1987年是他育種路上最艱難的一年:導師病重,自己也疾病纏身,能否堅持下去是個考驗。為此,他鼓勵自己,為了自己的心物---小麥育種事業,要充滿信心地堅持下去!
這一堅持,就是近十年---直到1996年9月,由他育成的抗病蟲優質小麥品種“百農64”終獲成功,當年種植面積達1500萬畝,累計種植達7000萬畝,被育種界譽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小麥品種!
1996年9月5日,教師節前夕,河南省長垣、封丘、延津等地因種“百農64”而畝產首超千斤的農民,自愿集資購買了一輛小轎車,敲鑼打鼓送到學校,要當面感謝為他們帶來豐收的科學家。茹振鋼將車當場轉贈給學校,一時傳為美談!
這一年,茹振鋼成為河南省小麥抗病蟲育種首席專家,繼續大跨步向培育“高產、抗倒、抗凍、抗病、優質”的小麥良種進軍!
爾后,他的又一心物---“百農矮抗58”獲得成功,經受八級大風不倒伏,苗期耐零下16℃低溫不減產,抗小麥主要病害,中筋優質、高產穩產,廣受評審組好評,榮獲國家區域試驗第一名、國家生產試驗第一名,在河南、安徽等省區大面積推廣。
2008年7月,河南省啟動了“百農矮抗58”小麥新品種的產業化研究與開發的重大科技項目,當年秋播,“百農矮抗58”種植面積達到1300多萬畝,成為河南省及黃淮南部麥區的第一大小麥品種!
上個世紀80年代給黃光正教授當助手階段,茹振鋼做了兩件當時看來有些“發狂”的事情。一是在導師的指導下,系統地研究了生態育種理論,二是著手探討網絡代謝理論。
什么是生態育種理論?茹振鋼解釋說,一般來說,一個品種總有適應它生長的地方。比如在長江流域種小麥,就要求根據環境條件、根據必備性狀來選擇品種。選擇什么樣的品種,主要在于其基因性。
網絡代謝理論則是指物品一系列化學反應的情況。“我們的‘矮抗58’,就是網絡代謝研究的成果。”茹振鋼這樣解釋他的小麥科研新品種的科技內涵:“矮抗58”已經具備了以下自身調節功能---當氣溫適宜時,它的葉片呈淺綠色,充分利用太陽光的溫度,愉快地成長著;當遇到低溫時,它的葉片會變成深綠色,以便盡可能多地吸收溫度;氣溫更低時,它的葉片會變成紫紅色,其吸收溫度的能力會更強。假如氣候更為嚴寒,實在抵御不住了,它還會自動將一部分葉片變白,以犧牲掉這部分葉子的成長為代價,損傷一部分細胞,變成一層保護層,保證剩下的葉子待氣候適宜時能夠足以供給莖桿的成長……
他很享受小麥育種中創造的過程
在常人眼里,科學研究很枯燥,甚至很無味。但在茹振鋼的眼里,科學研究包含著許多滋味。
平時,他喜歡利用工作的閑暇走到曾經千百次走過的田野里,仰面躺倒在大地上,完全放松地融入自然、體驗自然。他的詩歌,也常在這個時候打出了腹稿。
綠油油的麥子,豐收在望的麥子,風中的麥子,陽光下的麥子,麥子一樣樣都長得錯落有致。這些情景,茹振鋼表達成詩的感覺,是一種靜態的美。茹振鋼說,一粒種子改變世界。從幼小的生命體到成熟的生命體,一天一個樣兒,這是動態的美。
茹振鋼重視教學與生產、科研相結合。“我的論文是以希望的田野為紙,寫在豐收的大地上!”茹振鋼經常穿梭于田間地頭,與廣大農民交流溝通。“老百姓因為種我們培育的良種,不用擔心這樣那樣的天氣變化,都能高產,那心里該是多美呀!”
耐寒耐旱,抗病抗蟲,高產優質,只管種下,靜等能讓農家有這種享受的種子才是良種,而對于培育出這種良種的科學家而言,育種過程的累,反而表現出動靜結合的、富有意蘊的一種大美!
“這是一個享受創造的過程,這種狀態和意境他人難以享有。”茹振鋼說著,無意地舔舔嘴角,得意一笑,科學家的童真一覽無余。
有了這種狀態和意境,他的目光看得更遠:小麥良種培育要推廣一代,儲備一代,研發一代,設想一代。茹振鋼說:“要做到一地研究多地用,當今研究未來用,儲備好30年甚至50年發展之所需,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為此,茹振鋼切入了生態育種、形態構型的新思路,應用現代化手段進行適應性仿真研究,加強小麥遺傳調控、品種創新、品質分析、生產應用研究等工作。
大地繡春30年,一路走來一路歌。茹振鋼率領他的團隊,相繼培育出了家喻戶曉的百農系列小麥新品種---“百農62”、“百農64”、“百農矮抗58”等,累計種植超億畝,增產效益達30多億元。
《中國教育報》2009年10月17日第1版 ■記者 郭炳德 通訊員 姚剛 趙長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