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要聞 » 正文

[人民日報]曲周玉米豐收了 中國農大教授樂了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9-10-04  作者:中國種業商務網  瀏覽次數:791
 

中國農業大學曲周縣萬畝高產高效示范基地玉米喜獲豐收

    “今年我家一畝玉米地能收一千三、四百斤,比去年增加了二、三百斤!”9月25日,河北省曲周縣白寨鄉北油村農民呂增銀在自家的玉米地里樂開了花:“要不是在7月份遇上了雨水災害天氣,產量還會更高呢!”

    呂增銀今年5月加入了“曲周縣-中國農業大學高產高效萬畝示范基地”項目,他家的10畝玉米地按照示范基地夏玉米技術規程進行了統一選種、良法管理,平均畝產比周邊玉米傳統種植戶增收100至150公斤,將實現增收超過2500元。

    ■縣校合作 “雙高”示范

    今年5月,“中國農業大學-曲周縣萬畝小麥玉米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在曲周縣白寨鄉揭牌,我校“長江學者”、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張福鎖教授率領的科研團隊,決心與曲周人民一道為實現“作物高產、資源高效、環境友好”而努力。

    近年來,在全國糧油高產創建工程中涌現出一大批高產典型,但同時也出現了不惜犧牲資源為代價的做法,增加了糧食生產成本,加大了對環境的威脅,加劇了水資源的消耗,不利于高產技術在更大范圍內應用。

    張福鎖把這次“雙高”示范的試驗喻為農大師生在曲周的“二次革命”:30年前,在這里以“土壤水鹽運動”和“鹽堿地改良”為基礎的黃淮海平原中低產田改造工程,使昔日的鹽堿灘變成了米糧川;現在,農大師生要在努力實現高產的同時,不斷降低對水等資源的需求,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實現“高產、高效”。

    “雙高“示范基地”的目標是在近期內,實現玉米萬畝集中連片畝產700公斤、核心示范區達到800公斤,小麥萬畝集中連片畝產550公斤、核心示范區達到600公斤,同時提高10%-20%的肥料利用效率,畝均增產20%。

    科技送下鄉 農民勁頭足

    根據我國的糧食需求,要求平均每年增產1%。對很多專家來說,在試驗田里,產量一增就是百分之十幾二十的。“增產1%,只不過一畝地多增加幾公斤,但全國平均下來,就是上不去。難點不是缺少技術,而是農民對技術的掌握程度。”早在5月,“雙高”基地揭牌時張福鎖就要求師生們深入田間,幫助農民掌握技術、按照技術規程進行大田生產管理。

    不久,在白寨鄉政府的支持下,一個“科技小院”落戶當地。資源與環境學院李曉林教授等教師帶著學生住進了小院,與當地農技人員一道為農民朋友們提供科技指導。

    為了讓農民能夠按照統一規程進行田間管理,“科技小院”開展了多次講座,由農大師生編寫教程,讓當地農技人員用方言給農民們講授,效果明顯。資源與環境學院張宏彥老師、王沖老師帶領09級碩士生曹國鑫、雷友,精心編寫了《夏玉米技術規程》等宣傳材料,在科技小院和示范田周邊樹立了玉米種植科普宣傳欄。通過各種形式,宣傳夏玉米高產高效的關鍵技術、玉米病蟲害的防治、辨別化肥真偽、玉米禿尖的病因和防治、玉米倒伏原因及防治方法、玉米化學調控措施等農民朋友最關心的作物栽培和土肥管理知識。這些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的宣傳方式,深受農民朋友的歡迎,“科技小院”常常是農民落座,而許多人常常會像“寶貝”一樣追著索要宣傳材料。

    為了及時掌握玉米長勢,師生們更多時間是扎在玉米地里。他們在玉米地里發現誰家的玉米管理不符合技術要求,誰家的玉米出現了病蟲害,都會根據標牌找到玉米地的主人,上門指導。

    今年7月24日,曲周遭遇了大風降雨天氣,許多玉米出現了倒伏現象。當呂增銀急忙趕到自家玉米地時,卻發現農大的師生早已在地頭查看玉米受害情況。“過去,我們看到玉米倒伏后,就會把它們重新扳直了,”呂增銀想起當時的情景,不無感激地說:“李老師、小曹、小雷他們就跟我們說,不能扳,一扳反而會讓它折斷,要讓玉米自已生長。”在玉米地里,呂增銀指著一排明顯有些彎曲的玉米:“這些就是倒伏的玉米,你看,結的玉米多大個!”

    在曲周實驗站的實驗地里,資源與環境學院的另一批師生也長期堅守在這里,他們用先進的儀器設備跟蹤觀察測量玉米地的土壤、肥料、空氣等各種數值的變化,探索著“高產高效、環境友好”的大課題。

    科技送到田間地頭,農大師生與當地農民成了朋友。如今,除了上課就泡在曲周玉米地的李曉林教授成了當地農民最熟悉的人,“小曹”、“小雷”也成為當地農民口頭最親切的稱呼。

    ■“良種良法”奪豐收 “雙高”示范受歡迎

    “玉米高產的‘秘訣’是良種和良法”,白寨鄉南油村農民申大媽看著豐收的玉米也是高興得合不攏嘴。當記者問她什么是“良法”時,她拿著宣傳材料念道:“秸桿還田,培肥土壤;精選種子,包衣處理;精量播種,保證質量;適當增密,化控防倒,測土施肥,前控中促;……”。

    今年夏天,申大媽家的玉米地不僅增產讓她高興,更讓她的高興的是“省種、省肥、省心、省力”:“以前,我們種得密,種子用得多,反而產量低,現在用了好種子,用得少,產量還高了。”同時,根據專家測土配方施肥開出的“方子”,她在肥料上也是花小錢辦了大事。按照技術規程開展夏玉米生產,申大媽省了不少力,“啥時候干啥事,農大老師都說得清清楚楚,你說有多省心!”

    “良種良法”不僅是“省心、省力”,更重要的是帶來了高產。當地村民呂玉山的三畝玉米地預計畝產將達到800公斤左右,當大家說他是今年玉米高產“狀元”時,他認真地說:“說不定還有比我們家更高的呢!”

    “良種良法”奪得了大豐收,打消了許多農民當初的疑慮,“雙高”示范也更受歡迎。為了讓更多農民了解“雙高”示范,讓更多農民了走上致富道路,當地政府部門和學校在示范地召開了現場交流觀摩會,許多沒有參與示范的農戶都對“良種、良法”動了心。

    今年,白寨鄉甜水莊村有四戶農民加入了“雙高”示范,共種植玉米不到10畝地。這其中,村黨支部書記袁蘭章家就種了3畝地。“雙高”示范田的豐收景象讓鄉親們羨慕不已,袁書記說:“大家的積極性都高了,明年我們會有300畝地搞示范!”

    現場會上,曲周縣委書記申玉娥算了一筆賬:曲周農民如果都采用“良種良法”,實現“雙高”生產后,全縣玉米畝產平均增產20%,全縣總產量將增加7400萬斤,農民將實現增收7500多萬元。”

    張福鎖心中則盤算著更大的一筆賬:如果全國玉米平均增收20%,對環境的影響減少到最低值,這對于解決“三農”問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將是怎樣的促進呢?

    人民網 蔣建科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