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訊 (記者江娜)小麥秋播藥劑拌種是預防小麥病蟲害發生的第一道重要關口,近年來農業部把科學防控和主動防控小麥病蟲危害作為奪取糧食豐收的一項重要措施。9月27日,農業部在四川省成都市召開了全國小麥秋播藥劑拌種現場會,提出今年的總體目標是全國小麥秋播藥劑拌種比例總體達到75%以上,比上年增加5個百分點,其中,西北、西南等小麥條銹病核心越冬區和冬繁區力爭實現全覆蓋,黃淮海小麥主產區等地下害蟲、紋枯病、全蝕病、胞囊線蟲重點發生區杜絕“白籽下種”。
小麥條銹病等病蟲是影響我國小麥穩產、高產的主要因素,今年是我國小麥條銹病重發年份。農業部門和各級政府加大防控力度,減少小麥產量損失近300億斤,為實現今年夏糧六連增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實踐證明,前移防控關口,大力推廣小麥秋播藥劑拌種措施,使苗期條銹病發病期推遲半個月以上,田間發病率降低20個百分點,對抑制病害流行,具有重要作用。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葉貞琴在會上提出,在防控策略上,各地要堅持突出重點、兼顧一般,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西北、西南和漢水流域麥區,要以預防小麥條銹病為重點,兼顧白粉病、散黑穗病和地下害蟲等防控;長江中下游和黃淮海麥區,要以紋枯病、散黑穗病、地下害蟲為重點,兼顧白粉病、條銹病等防控工作。同時,河南全蝕病、胞囊線蟲嚴重發生區,要做好播前土壤處理。
農業部要求,各級農業行政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積極創新方式方法,大力推進專業化拌種服務,發展多樣化拌種模式,推廣標準化拌種技術。同時,各級植保機構要從小麥出苗開始,全面加強病蟲監測工作,要借鑒小麥條銹病監測首發獎勵制的做法和經驗,鼓勵基層技術人員和廣大農民積極參與到病蟲調查工作中來。準確、及時掌握病蟲動態,全面落實小麥條銹病等“帶藥偵查、發現一點、控制一片”預防措施,力爭“打點保面”處置率達到100%,為減輕來年防治壓力打下良好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