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兩個心愿,一是實現超級稻第三期目標,即畝產900公斤;二是讓雜交水稻走向世界,造福世界人民。這次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對外合作部長級論壇在長沙舉行,我的心情很激動。因為這次活動的舉行是將雜交水稻推向世界的好機會。可以廣交朋友,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糧食生產,解決糧食問題;還可以提升我們國家的影響力,促進世界和平。”9月9日上午,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2008年以來,一場席卷全球的糧食危機,在全球經濟、政治領域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從加勒比海到撒哈拉以南30多個國家和地區因饑餓發生沖突和騷亂,世界糧食安全問題受到了各國空前關注,不斷蔓延的國際金融危機又雪上加霜,使糧食安全問題更趨復雜。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對外合作論壇吸引了18個國家部長級官員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官員的踴躍參與并發表演講。
袁隆平院士介紹,近年來,我國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占總水稻面積的57%,即1600萬公頃。全國雜交水稻平均產量為7.2噸/公頃,大約比常規水稻單產多1.4噸/公頃。我國每年種植雜交水稻所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7000萬人口。因此,雜交水稻為解決中國糧食問題,使中國成為最大的糧食自給國家發揮了關鍵性作用。而雜交水稻在國外推廣的情況,也證明了雜交水稻是大幅提高水稻產量的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袁隆平說,自1979年中國贈送雜交水稻種子給美國以來,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研究雜交水稻,有8個國家大面積種植雜交水稻。其中印度是目前國外推廣種植雜交水稻面積最大的國家,種植面積達100萬公頃,平均產量比當地水稻品種每公頃要增產1到2噸。而較早種植雜交水稻的越南,目前種植面積達到了60萬公頃,雜交水稻產量為6.3噸/公頃,而其本地品種的產量為4.5噸/公頃。由于雜交水稻的商業化生產,越南不僅實現了糧食自給,還成為繼泰國之后的第二大大米出口國。此外,菲律賓、孟加拉、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厄瓜多爾、幾內亞和美國,也在發展和推廣雜交水稻技術方面獲得了巨大的進步。其中美國去年推廣種植雜交水稻面積已接近該國南方水稻種植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目前國外種植面積已達200多萬公頃。
袁隆平說,據估計,如果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占到水稻種植面積的50%,按雜交水稻每公頃增產1噸、種兩季計算,世界上的總水稻產量可以另外增加1.5億噸,每年可多養活4億人。袁隆平最后說,依靠科技發展和其他各方面的努力,通過大力的宣傳和推廣,雜交水稻將擁有非常美好的商業生產前景,繼續為保障未來世界糧食安全發揮關鍵作用,造福世界人民。(湖南日報 左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