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農技中心與豐大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推動種業科技成果加速落地

合作協議簽訂現場。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并提出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優化營商環境,引導資源、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向重點優勢企業集聚。
種業振興,企業扶優是重點任務和主要突破點。如何扶持民族企業做大做強?近日,為推動種業振興,探索培育優勢企業發展體制機制,全國農技中心、安徽豐大集團在京召開種業發展戰略研討會。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全國農技中心、安徽等4省(市)種子管理部門、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安徽豐大集團相關負責人及業內專家參加會議。
會上,全國農技中心與豐大集團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與會人員就深化事企溝通交流合作,推動種業科技成果加速落地開展交流研討。
科企合作、強強聯合
民族企業迅速實現品種突破
種業要發展,品種是關鍵。近年來,為迅速實現品種突破,安徽豐大集團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中心、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等具有很強研發實力的科研單位簽訂了深度合作協議,已成為種業領域科企合作的典范和樣本。
豐大集團總經理吳智勇介紹,通過打造科企合作的創新發展平臺,豐大集團已與國內20多家一流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在會上指出,玉米品種選育要具有“綜合優點”和“特別優勢”。以京科968為例,其高產、優質、多抗、廣適、易制種的特性,既能降低生產成本,又符合當前減肥減藥的綠色農業發展趨勢,目前已成為東北春播玉米中推廣面積最大的品種。
在玉米產業發展布局上,通過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的深度合作,豐大種業擁有全國第一大玉米品種“京科968”的生產經營權,并取得了為豐大量身打造的“京豐”系列品種的獨家經營權,成為了玉米產業“國家隊”和“主力軍”的一員。
目前,京科999、MC121、京豐86等十余個優質品種在各生態區域表現優異,自主研發品種豐大611已通過八省審定并已全面布局市場。在2021銷售年度中,豐大種業玉米品種預計銷量將達到2000萬斤。特別是“京科968”在東北、華北市場上銷量快速增長,已躍居銷量榜首。
依托全國知名科研院所的支撐,未來三到五年,豐大種業將從品種體系建設、市場占有率等各方面全面進入中國種業一線方陣。
節水抗旱稻推廣
為糧食安全再加一道防護網
“通過以提高產量為導向的水稻科技進步,農田改造、栽培技術改進等,我國水稻產量已由100公斤逐步向1000公斤邁進,產量顯著提升。但目前全國水稻平均產量仍提高有限,水稻生產面臨中低產田受干旱等天氣影響較大、生產勞動強度大、經濟效益低等困境,主要原因在于品種抗旱性差,直播性狀差等。”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指出。
據介紹,羅利軍團隊歷經二十多年的艱辛探索,整合水稻、旱稻的優良特性,并結合超級稻高產、優質、多抗的優勢,培育出“節水抗旱、少肥少藥、高產質優、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節水抗旱稻優良品種,其品種優勢和輕簡化栽培模式極度符合農業現代化綠色優質發展的方向,能夠有效解決城鎮化發展中所面臨的土地占補失衡和農業生產勞動力不足等問題。目前,節水抗旱稻系列品種已經過安徽、湖北、廣西等多省審定,推廣面積較大,發展前景廣闊。
我國耕地共18億畝,不少農田依然面臨水源供應不足的問題。全國農技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張曄認為,大力推廣節水抗旱稻能夠有效降低農業用水量、提升糧食單產,有助于為我國的糧食安全上一道“防護網”。
目前,豐大集團在江蘇南京注冊成立江蘇豐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節水抗旱稻”系列品種的選育推廣和技術服務工作,并與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建立了緊密的戰略合作關系。由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骨干人員擔任豐大生物節水抗旱稻研究院院長,共同推進節水抗旱稻事業的全球化推廣。
目前,公司已擁有第一個國審節水抗旱稻品種“旱優3015”;國家認定的第一個綠色超級稻品種“滬優549”;全球第一個兩系節水抗旱稻品種“旱兩優8200”等眾多優質品種,2021年度稻種銷售量預計突破300萬斤。在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的科研支撐下,還將有更多優質品種源源不斷推向市場。
“從保障全省糧食安全角度考慮,推廣高產優質的節水抗旱稻是一個重要的突破方向。”浙江省種子管理總站站長施俊生介紹,浙江年糧食生產面積1200萬畝,年糧食產量約120億斤,口糧自給率僅約50%,希望通過良種良法的配套示范推廣,推動全省優質稻產業高質量發展。
完善政、科、企合作機制
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在振興民族種業過程中,如何處理好政府、科研單位和企業之間的關系?“科學家創造價值,政府整合價值,企業放大價值。”北京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指出,打好種業翻身仗,需要完善科研單位、政府、企業三方合作機制,打破種質資源的瓶頸約束,應對氣候變化、極端天氣,與時俱進,問題導向,通過科技創新改變農業。
作為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的“國家隊”,全國農技中心始終在“一主多元”農技推廣體系中發揮著“領頭雁”作用。近年來,全國農技中心立足“支撐行政、引領體系、服務行業”的總體定位,持續推進品種區試、品種登記、種子檢驗認證、種業監測服務、品種展示評價、良種繁育服務“六大體系”建設。
“今年上半年,中心聚焦種業振興行動目標要求,水稻玉米品種審定標準修訂、向日葵品種撤銷登記、水稻玉米小麥品種真實性鑒定SNP標記法3項標準審定、制種大縣獎勵政策實施等幾項重點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在行業內產生廣泛影響。”張曄指出,下一階段,中心將在嚴格品種區試審定、優化品種登記服務、強化良種繁育服務等六方面持續發力,為種業管理和種業發展提供支撐和服務。
“此次兩家單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是雙方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的開始。”張曄強調。目前,全國農技中心正著力建立國家農業技術集成中心,構建以產業為主線,以任務為牽引,國家農技推廣機構、科研院校、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等廣泛參與的農技推廣服務新模式,旨在推進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的集成熟化、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
張曄指出,希望通過雙方通力合作,建立高效通暢的溝通交流合作機制,一方面,助力全國農技中心推進品種區試、品種登記、種子檢驗認證、種業監測服務、品種展示評價、良種繁育服務“六大體系”建設,更好發揮在種業振興中的支撐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助力豐大集團加強品種培育、品種試驗、種子檢驗檢測等能力建設,加大產品定位、市場開拓、品牌建設力度,加快優良水稻和玉米新品種示范推廣,進一步提升其在種業領域的影響力,發揮其資本、管理及整合資源的平臺優勢和引領性作用,共同致力于推動我國農作物種業持續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