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南:按下國家南繁硅谷建設“快進鍵”
近日,海南自貿港種業發展論壇在海南省三亞市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及行業代表從種業發展、科技支撐、國際化三個維度,就加快推進國家南繁硅谷建設和農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論壇上,與會嘉賓圍繞農作物等種質資源的保存、交易、育種、創新應用,以及國際種子進出口檢驗檢疫、“一帶一路”國際種業貿易等多個領域的議題展開了深度交流,共同探討海南在種業與雙邊、多邊合作機制下的產業深化合作機會,以此促進海南及全國甚至全球的種業技術交流和產業水平提升。
統籌布局,推進大南繁體系建設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產業。
海南省副省長劉平治介紹,海南已將國家南繁硅谷作為自貿港建設的重要內容予以謀劃和推動,持續加大南繁基地建設保護和管理力度,以南繁科技城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為重點,搭建種業關鍵共性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等重要平臺;利用自貿港特殊政策,積極推動制度創新,深化品種管理和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改革,創新建立種業法律法規新體系;實行更加開放的資源管理和更高水平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構建全球種質資源引進中轉樞紐和貿易制度體系;努力打造一流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引導種業創新資源、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聚集,發展壯大糧棉油糖、蔬菜水果、花卉林木、畜禽水產等種子種苗產業,打造國際競爭力的種業企業集團。
“當前我國農作物種業市場規模1201億元人民幣,居全球第二位。”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李新海認為,我國種業技術與領先國家相比差距在逐漸縮小,目前處于“三跑并存”格局,其中領跑占比22%、并跑占比33%、跟跑占比44%。與種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作物種業還面臨發展問題:種業科技創新體系尚未健全,作物種業創新機制和政策不完善,科技創新水平存在差距,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創性產品依然缺乏。
對于如何加快我國現代種業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胡培松認為,應當堅持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加強科研工作者的聯合攻關;種業要強,企業必須強,需要有一批“有胸懷”“大格局”企業家、科學家聯手合作,進行顛覆性技術和平臺建設;在5G時代的大背景下,要探索“互聯網+種業”營銷模式,以后企業不是賣種子,而是賣服務。
除了種植業,海南應該積極推進畜禽、水產等大南繁體系建設也被與會嘉賓反復提及。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教授陳瑤生說,中國畜牧業同樣需要提升種業科技含量,非洲豬瘟疫情對種豬繁育提出變革要求。種豬繁育體系應向著“數字化全覆蓋+基因組信息+大數據育種系統”方向發展,建立基于個體從核心群到商品肉豬的全群、高效、全程、可追溯的現代化育種與數字化管理體系。
“水產育種應納入國家南繁硅谷整體規劃,統籌布局、有序推進。”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胡紅浪稱,目前我國培育或引進的水產養殖新品種共229個,有遺傳育種中心29個,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86家,省級水產原良種場860多家,數量雖多,但很多都是小作坊。我國水產種業面臨種質資源家底不清、品種質量不高、產業組織程度不高等問題,急需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育種創新,培育可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育種資源、技術、人才的大型跨國種業企業。
據了解,海南陵水水產南繁苗種項目正在抓緊建設,將建成一個集海水魚類新品種培育、技術創新、規模化苗種繁育、親本選育于一體的大規格魚種池塘培育示范基地。
制度創新,促進種業國際合作
如何更好地發揮海南自貿港政策優勢、讓南繁硅谷成為中外種業交流發展的重要平臺?中國種子貿易協會秘書長田偉紅建議,國家下放種子進口審批的權限,提高海南進口的速度和效率,讓更多的跨國企業在海南設立研發中心和創新中心,加快海南種業的發展。
全國畜牧總站黨委書記時建忠認為,海南應加快推進大南繁體系建設,利用國際自貿港政策優勢,建立國際畜禽種質資源保存中心,引進國外優良畜禽種質資源。
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鄧光聯同樣認為,海南要借助自貿港政策和立法優勢,加大國際種質資源引進力度,加快國內種企走出去步伐。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種質資源則是種業的芯片,必須重視植物新品種保護。”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理事會副主席崔野韓建議,海南加快制定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總體規劃,構建“嚴、大、快、同”的種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用最嚴厲的制度,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執法和最嚴肅的問責,來打造種業知識產權保護高地,這樣才能吸引更多國際優質種質資源和科技人才落戶海南,真正推動國家南繁硅谷建設。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二級巡視員謝焱提出,建設南繁硅谷海南要積極擔當,一是栽好梧桐樹引進金鳳凰。在落實好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規劃的基礎上,全面推進南繁科技城建設,打造高質量科研平臺和配套服務體系,建立完善的保障政策和機制,實現“拎包辦公”目標,全面推進國際國內合作。二是加快南繁硅谷規劃編制。按照海南自貿港建設總體方案,立足國內國際雙循環,瞄準建成種業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對外開放門戶這一目標,盡快推動規劃出臺。三是統籌好便利與安全。加快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建設,配套完善體制機制,做到既便利資源進出口,又要全面管控生物安全,既要便利企業審批,實現一線放開,又要加強監管,實現二線管住。
本屆論壇由海南省農業農村廳、三亞市人民政府、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國種子貿易協會聯合主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