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甘肅、寧夏、內蒙西北四省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土地資源、優越的氣候條件、淳樸的民風民俗,經過年來的發展已成為我國玉米雜交制種生產的優勢基地,全國有80%以上的玉米種子產于此,玉米制種也成為當地農民主要的收入來源及支柱產業。隨著各制種企業對制種基地的爭搶,制種面積逐年擴大,制種畝保產值也水漲船高逐年增長,由原來的每畝1300多元,一直上漲到如今的每畝2600元。與制種成本逐年增加相反的是玉米種子行業寒冬依舊,市場蕭條,無序競爭,價格低迷,部分種子企業銷量逐年減少,庫存高企,利潤下降,經營困難,舉步維艱。
產品的供需決定市場價格,供不應求價格上漲,供過于求價格下降,玉米種子制種面積盲目擴張,生產數量過大,嚴重供大于求。據統計近年來最多的一年全國玉米制種面積達到410萬畝,一般情況下每一畝玉米制種生產的種子可以供250--300畝大田種植用種,全國按4.5億畝玉米面積計算,正常氣候下需要約150--180萬畝制種面積即可滿足當年大田種植用種需求,最多也就每年保持在200萬畝左右制種面積是比較正常的。可見從供給側著手,合理安排制種面積,降低玉米種子供給,玉米種業的寒冬不再,春天可期。
一、市場不景氣對行業的影響
1、市場銷售困難。玉米制種一方面受當年氣候、花期授粉影響,畝產量不能保證,但是制種畝保產值、代繁費逐年增加,無論畝產量多少費用是固定的,導致種子收購單位成本逐年攀升居高不下,加上一些企業固定資產寵大、人員較多、管理費用較高,因此種子生產成本高。另一方面市場不景氣,在無序競爭下銷售變得異常艱難,各種促銷宣傳手段花樣翻新、投入更多人力財力、銷售費用也比以往大幅增加,因此種子銷售費用高。收購價高、生產成本高、各種銷售費用高,所有費用都在提高但是銷量不增反降,這樣下來企業利潤相對減少,導致生產經營相對困難。
2、科研投入不足。生產成本上漲、費用上漲、銷售價格反而在激烈競爭中一降再降,兩頭擠兌下利潤空間有限,玉米種子銷售的利潤越來越小,于是企業沒有更多的錢投入科研,科研經費逐年壓縮減少。加上育種基礎工作不夠扎實,又要急于快出高質量品種,只能跟蹤市場暢銷品種進行模仿復制,走短平快的法子,還沒有成熟急于出山,推出的品種穩定性差,最終導致品種同質化嚴重,強大的科研靠持續的利潤來支撐,如果沒有資金支持,創新開發能力不足,缺乏市場競爭優勢。如果研發沒有持續性,產品沒有后續跟進,企業將成無米之炊,長遠發展更加艱難。
3、產品良莠不齊。正規大公司嚴格合規經營,生產高質量產品,小企業或個人為了生存,從基地套購沒有經過管理生產的質量有缺陷的種子,以次充好,仿冒大公司名牌產品,哪個市場認可就套哪個。大企業管理嚴要求高投入、費用高、質量好,小企業由于省去基地管理等費用,收購價格低費用低,以低價搏銷量,只要能出手不壓庫就行,銷售價格也相對低,但是農民鑒別能力差,市場監管不到位,導致優質不能優價,劣幣驅逐良幣,質量高的好種子無論從價格還是銷量上都干競爭不過低質量的劣種子,長此以往,對農民及整個玉米種子行業將造成巨大的傷害。
二、產量過剩供給多的主要原因
銷售市場的無序傳導到制種生產的無序,企業間互相爭搶基地,導致畝保產值和代繁費不斷上漲;代繁公司處理隔離區費用過高,為了節省費用對隔離不作要求有的幾乎無隔離;給農民保證的是畝產值,對農民的管理也不像以往嚴格,導致有的農戶生產投入不足,各項技術落實不到位,質量難以保證;有的企業春天安排制種生產,由于銷售不很理想到秋天不予收購跑路,大量種子滯留在農民手中;有的企業資金實力跟不上,即使種子收購了也不能按時給農民兌現種款;有的代繁公司沒有接受制種企業任務私自制種或接收任務少而擅自擴大面積;也有的代繁公司私繁市場上暢銷的種子,賭種子暢銷形成缺口以滿足小商套購,種子生產基地秩序混亂需要治理。在市場經濟下,企業各自為陣,沒有計劃,制種無法控制,面積增多,導致玉米種子嚴重供大于求。
1、品種多。首先是從事玉米種子生產經營的企業多,每個企業無論好壞都要審定幾個品種,企業多了品種自然就多了;其次是審定品種加快,新《種子法》實施后,拓寬了審定渠道,縮短了試驗時間,加快了審定速度,導致每年審定的品種成倍增長,多的眼花繚亂,每個品種無論好壞都有一些銷量,因此每個品種都要安排制種生產一定面積,品種多了制種面積也就多了。
2、制種多。嚴格地講每個企業在制定生產計劃時都堅持以銷定產,根據上年銷售數量及市場表現確定下年銷量,然后再來安排制種面積,既然有計劃怎么會多呢?原因是一方面部分企業不能很好執行,不完全是以銷定產,盲目生產;另一方面企業盲目追求銷售數量,要求逐年要有一定的增長幅度,每個企業都安排一點,企業多了累積起來制種生產面積就多出來許多;再就是制種受氣候影響畝產量變化大,企業為了滿足市場銷售需要,在預估畝產量時都比較保守,畝產量低相應面積就要大,實際生產下來如果氣候正常畝產量提高,那么生產數量就大了。
3、庫存多。由于前幾年對市場預期較好,加上種子企業經過幾年的發展都有一定的積蓄,多制種生產一些也不擔心下年還可以賣。正在上升期的品種一般制種生產量比較大,但是農業是靠天吃飯,一旦氣候反常上升期品種田間表現不好,就可能形成大量庫存積壓,需要好幾年來慢慢消化。有的品種積壓較多,存儲時間長質量有所下降,為了清理庫存還需要再生產一些新的,新品種需要生產,老品種也得生產,一次性庫存轉商損失太大,只能逐年消化,企業庫存數量不如實申報,統計也不好掌握,這部分庫存也增加了種子供給。
三、適當減少供給降量提質增效
市場經濟下,產品價格決定供需關系,只有從源頭制種側降低制種面積適當減少供給,才能提升種子銷售價格,讓企業有利潤,從而改進提高種子質量,加大科研投入,推出精品提高競爭能力。現狀下種子企業難以維系生存,何來創新,更談不上發展,因此要適當減少供給,降量提質增效。
1、嚴格審定出精品。現在品種審定渠道多了,審定品種有點過快過多,品種差異性不大同質化嚴重,也就是審定的品種質量有所下降,有的品種審定了,穩定性差表現不佳見光死,這樣的品種不僅耗費人力財力,還浪費資源和時間,勞民傷財得不償失。推廣面積超千萬畝的像鄭單958那樣的大品難以出現,在如此來回復制不注重創新的大環境下國內大品種何時才能出現。因此審定渠道多了,制度寬松了,但是審定標準和要求也要相應的提高,關鍵性指標不能還按以往的來衡量,增加一些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新指標,提高審定品種的質量,把真正優良的品種選出來。標準提高了,真正能通過審定的精品數量就少了。
2、企業自律降供給。種子企業要提高認識,認清形勢,順勢而為,加強自律,一是在新品種報審前要通過育種專家、經銷商、農民三個層次環節的評比鑒定,新選育的品種要有一定的優勢,要切實經得起市場檢驗,不能為了審定而審定,審一個推一個成一個;二是要嚴格以銷定產,提前做好市場預測,科學合理安排制種生產計劃,盡可能缺口經營,寧缺勿濫,從自身實際出發,自覺減少制種面積,不盲目貪大求多,以穩為主,降低經營風險;三是徹底清理庫存,儲存多年的種子活力下降,一旦遇到特殊氣候就可能由于頂土力弱而導致出苗不好,加大了風險。因此要下決心徹底清理庫存轉商處理,淘汰審定多年的老品種不再生產銷售,把庫存降下來,輕裝上陣。種子企業通過自身約束,主動減少制種面積,降低供給。
3、強化監管控生產。近年來各級對種子銷售市場管理較為嚴格,每年進行產品質量抽檢,種子生產基地管理較為寬松,企業自身也不夠重視,因此要強化對種子供應的源頭生產基地進行管控,規范生產管理,合理供給。一是控品種。沒有審定的品種只允許少量制種,嚴格禁止大面積制種生產;審定多年的老品種也要禁止制種,退出市場銷售;沒有品種權的品種禁止制種,杜絕私繁亂制,通過保證品種制種生產的合法性,從源頭減少制種品種數量。二是控企業。信譽不好、實力較差、不能按時兌現種款的企業不予安排基地,禁止企業與村里直接合作制種生產,每年對當地代繁企業要進行信譽評價,根據管理能力優劣限制代繁制種面積,把生產面積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三是控套購。從企業備案嚴查合法性,從播種后苗期、花期、收獲期進行三期抽查生產合同,防止代繁公司私自制種生產;在收購階段要沿村設哨、沿路設卡,嚴查小企業或個人基地套購,打擊代繁公司多制少報。
高質量的種子是生產出來的,要重視生產基地管理,從供給的源頭抓起,審定良品、生產精品、穩定供給,只有穩定的生產、可靠的質量、合理的供給才能促進種子行業健康發展。(來源:種業雜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