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系統將大棚白天的熱量存到土壤里
“我發明的溫棚土壤增溫及室內溫濕度調節系統,能夠在日光溫室低溫期讓土壤溫度提升1℃左右,棚內增溫2℃~3℃。同時,這個系統還能使空氣濕度有所降低,有效減少作物的病蟲害。”
日前,在甘肅省永靖縣峴塬鎮光輝村,系統發明人楊一坤對筆者這樣說道。“在永靖及周邊地區,冬季日光溫室土壤溫度低、室內溫度不均衡、濕度高的問題比較普遍,白天日照時,棚內溫度過高,需要揭開棚膜放風,棚內集聚的熱量白白浪費了。到了夜間天冷時,種植戶又需要生火爐來提高棚內溫度。次日清晨,種植戶還要揭開棚膜放風排濕,整夜聚集的熱量隨之排出,再次形成浪費。如果能夠把白天集聚的熱量存到土壤里,晚上拿出來用,那么就盡可能地避免了浪費。”
針對這種情況,經過反復琢磨,楊一坤于2013年冬季開始了探索試驗。楊一坤說,他當時的做法是用引風機將聚集在棚頂的熱空氣抽進管道內,然后通過管道導入地下,輸送到土壤里或者作物的根部。“這樣做是想以空氣為載熱介質、土壤為蓄熱介質,通過溫棚熱空氣與土壤的熱交換來增加土壤溫度、提高土壤含氧量、降低棚內濕度,同時利用土壤熱容量大的特點,將熱量保持至夜間,從而達到節約能源、促進作物生長的目的。”
不斷改良創新 作物增產增效
在光輝村蔬菜種植戶張丕習的日光溫室里,筆者見到了該裝置。筆者看到,在日光溫室的后墻邊,豎立著一根直徑約30厘米的白色PVC材質的主管道,管道頂端為彎管進風口,底端則伸進了土壤內,引風機安裝在主管道上部與之相垂直的管道內。伸入地下的主管道,連接了很多根支管。開始試驗后,第一年支管埋得太深,第二年又埋得太淺,第三年采納了種植戶的建議,將支管安裝在地面上,棚內起壟時覆土10厘米,試驗才初見成效。
“以前每天早上,我都要揭開棚膜排一次濕氣,安裝了這個系統設備后,現在幾天都不用揭開一次。”光輝村種植戶王文英說。
“安裝這個系統后,種植戶2015年增產達50%左右,2016年增產率為55%,2017年增產率達到141%,3年平均增產率為82%。”楊一坤說,該系統有效改善了日光溫室內蔬菜作物的生長環境,與對照棚相比,試驗棚內的地溫高、空氣濕度低,溫度適中,因此試驗作物西紅柿出苗齊,生育期枝繁葉茂,果穗多,主要根系發達,發病率低,還能提早5天上市。(吳曉燕 魯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