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全國三大育制種基地之一。近年來在農業部的支持下,各級財政加大投入,全省上下聯動、部門協同推進,種子基地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初步形成了以川西平原為主的雜交水稻、雜交油菜制種優勢區,以西昌為主的攀西雜交玉米制種優勢區,以盆周山區和川西南高原為主的馬鈴薯良種繁育優勢區。
一、主體責任增強。各基地縣(市、區)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的基地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將種子基地建設與管理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7月召開的“全省農作物種子生產基地建設工作推進會”,邀請基地縣(市、區)政府分管領導參會,會上再次明確了基地縣(市、區)人民政府是基地建設的責任主體,加快推進基地建設進度。
二、基地投入加大。梓潼等12個基地縣獲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建設項目和國家財政獎補資金6.39億元;省財政設立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專項,連續6年投入資金1.75億元,建設23個國家級和省級優勢種子基地;相關市(州)和縣(市、區)積極落實基地建設配套資金3.08億元。目前,全省已建成現代化種子生產基地15萬畝。
三、督查指導強化。建立種子基地巡查制度、情況月報制度和績效考核制度,將種子基地建設組織管理、資金投入、工程進度、工作成效等納入各級年度績效考核指標,作為后續投入和新一輪基地認證的主要依據。今年,落實農業部制種大縣考核精神,派出3個工作組對9個國家級制種大縣進行了全覆蓋檢查,將檢查情況進行全省通報和點對點的問題通報,要求限期整改。
四、基地環境優化。各基地縣出臺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參與基地建設,促進優勢基地與優勢企業緊密結合。實現“兩雜”優勢區制種保險全覆蓋,2017年全省制種基地累計投保面積31.4萬畝,占制種面積的81%。嚴厲打擊無證生產、撬搶基地、搶購購等違法行為,基地生產秩序進一步明顯好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