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胡立剛
能否滿足市場對“香、軟”優質國慶稻米的需求,在某種程度上考量著上海稻米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效。近日,記者在優質國慶稻米現場觀摩及品嘗推薦會上得知,上海“政產研”合力塑造優質國慶稻米品牌初見成效,獨具資源優勢、籌謀農業品牌化發展的崇明區成為優質國慶稻米最熱心的推動者和接盤手。
在追求高產的年代,以“松早香1號”為主導的優良食味國慶稻米填補了上海市場的空缺,遺憾的是,因為該品種不具備“軟”的特質,市場仍期待新一代“香、軟”的優質國慶稻米。上海市農科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看到了市場需求,十年前就圍繞“優質”展開選育科研活動,2014年開始在上海郊區進行了系列優質國慶稻新品種的栽培試驗,通過2015年的三次國慶米食味品嘗會,確定了“滬早香軟1號”、“滬早香軟2號”、“滬早軟粳”三個外觀品質、產量等綜合性狀和食味口感上佳的優質國慶稻米新品種。
據了解,因為市場吸引力有目共睹,有規模有創新意識的生產主體已經自覺參與到優質國慶稻米的產業鏈中來,品牌化運作自然成為優質國慶稻米產業的當務之急,關鍵是,如何在年種植規模不到200萬畝的上海展開稻米品牌化運作?
上海市農科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所長曹黎明告訴記者,崇明區農委、崇明的種植主體、農科院三方已基本形成優質國慶稻米品牌化運作的共識,三方通過合力推進優質國慶稻米產業化,實現各自的產業升級。
崇明區的目標是打造國際生態島,生態高效農業轉型升級早已成為產業自覺,而稻米產業是崇明現代農業四大主導產業之一,優質國慶稻米品牌化必將推進該主導產業的嬗變。以光明米業為代表的稻米加工企業早就為滿足市場而四方尋求新品種,而以百農農業為代表的原糧生產大戶則期待進入稻米加工領域,提高自身產品附加值,上海市農科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自然希望通過政府、主體的參與實現科研成果的優化和轉化,優質國慶稻米品牌化運作顯然讓三方各得其所。
記者了解到,2016年政產研合力塑造優質國慶稻米品牌的行動已經在整個崇明島展開,東灘、中部有機稻米基地、西部設施化糧食生產基地試種了1000畝優質國慶稻,“滬早軟粳”、“滬早香軟1號”、“滬早香軟2號”都已經納入了上海市國慶稻組水稻品種區域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