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隆平獲贈原文精仿的《科學通報》紀念冊。 劉雙雙 攝
中新網長沙9月21日電 題:袁隆平開山巨作發表50年 半個世紀逐夢“種子”
記者 劉雙雙
21日清晨,在位于長沙馬坡嶺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超級稻試驗田里,金黃飽滿的稻穗長勢喜人。
86歲高齡的袁隆平饒有興致地領著從各地趕來的多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專家參觀了一圈,一邊向大家講解超優千號品種的特性,一邊風趣地說:“它們就像接受檢閱的儀仗隊。”
這一天,之所以迎來如此高規格的“檢閱”陣容,是為紀念袁隆平院士撰寫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發表50周年。正是這篇論文的發表,標志著中國在世界上開啟了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的先河。
開啟雜交水稻發展新時代
時光回轉到1960年7月,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任教的袁隆平在早稻常規品種試驗田里,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植株。1961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創業試驗田里,結果證明了上一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植株,正是“天然雜交稻”。
1964年到1965年兩年的酷暑季節,袁隆平與科研小組每天頭頂烈日,腳踩爛泥,在前后共檢查了4個常規水稻品種的14000多個稻穗后,終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并于1966年在《科學通報》中文版第17卷第四期發表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袁院士以論文的形式首次向世界宣告,水稻的雄性不育在自然界是存在的,這為今后水稻的雜種優勢利用開啟了一扇大門,迎來了雜交水稻發展的新時代。”中國農科院副院長萬建民感慨道。
半個多世紀以來,袁隆平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實現了雜交水稻研究從三系、兩系再到第一、二、三、四期超級稻的臺階式飛躍,并一次次刷新世界紀錄。目前,超級稻第五期攻關目標為每公頃16噸。
“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由于人多地少、人口增長以及耕地消耗等原因,上個世紀曾有經濟學家如此向世界發問,并引起西方國家的極大關注。
袁隆平發明的雜交水稻,為這一世界性疑問找到了答案,并被稱為“東方魔稻”。與會的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劉旭認為,雜交水稻為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和拯救世界饑餓人群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老驥伏櫪 只為“兩個夢想”
回憶起往昔歲月,袁隆平仍歷歷在目。“當時,我怎么也不會料到雜交水稻會發展得這么快、這么大。”
雜交水稻研究并非一帆風順,也曾飽受爭議。頂住壓力的袁隆平從未放棄科研攻關。他總是盤算著,全世界有22億畝水稻,如果世界上有一半的稻田都種上了雜交稻,所增產的糧食,按平均每公頃增產兩噸計算,可以多養活四至五億人口。
皮膚黝黑、一直堅守在科研一線的袁隆平今年初主動請辭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職務,只為騰出更多時間專心科研。雜交水稻“禾下乘涼、覆蓋全球”是袁院士心中的兩個夢想。
“科學技術發展無止境,高產更高產是我們永恒的主題。”袁隆平把年逾80歲的自己比喻為“80后”,希望發揮老驥伏櫪的精神,在“90前”(90歲前)實現超級稻每公頃17噸的目標。
如今,雜交水稻已經走出國門,袁隆平的“覆蓋全球夢”也在一步步實現。
雜交水稻在國外的研究始于1977年。據2014年統計數據顯示,國外雜交水稻推廣的年面積為9600萬畝,主要分布在南亞的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東南亞的緬甸、菲律賓、越南和印尼,以及美國。國外種植雜交水稻面積最大的是印度,年種植面積達3750萬畝;國外雜交稻占國家水稻種植面積比率最高的是美國,占南方長粒型水稻面積的44%、全國水稻總面積的25%。
堅守一線 留下精神財富
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歐陽斌表示,這篇論文猶如一支嚆矢劃破了多年雜交水稻研究的凝固空氣,突破了“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為袁隆平科學思想寶庫鋪下了第一塊奠基石,在國內首開雜交水稻研究的先河,吹響了第二次“綠色革命”的進軍號角。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柏連陽說,50多年以來,袁隆平院士不畏困難、敢于創新、善于創新、不斷創新,勇攀科學高峰,創造了雜交水稻研究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取得了一座又一座豐碑,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袁院士這種堅定信念、不畏艱難、勇攀科學高峰的科學精神激勵我們不斷前進。”
“袁先生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堅守和情懷為當代年輕科研工作者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樹立了最好的榜樣。”彭斌透露,今年底將出版《科學通報》紀念專輯,全面展示中國雜交水稻研究50年的最新進展。
劉旭表示,袁隆平院士具有愛國為民、協同創新、勇攀高峰、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無愧為國家的財富、民族的驕傲。(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