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自治區種子工作站先后組織召開了2016年寧夏灌區和寧南山區農作物新品種展示示范園區觀摩培訓。各市、縣(區)種子管理站主要負責人,各展示示范園區負責人、技術負責人,自治區種子工作站全體人員等100多人參加了觀摩培訓。
此次觀摩培訓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各地農業主導產業和種業優勢特色,主要觀摩了17個新品種展示示范園區及平羅縣蔬菜種子產業園、青銅峽市國家級玉米制種大縣玉米制種基地、吳忠市利通區百利豐種業有限公司現代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固原市天啟薯業有限公司馬鈴薯三級繁育體系等31個點;觀摩后進行了總結座談。自治區種子工作站站長丁明、副站長亢建斌參加,自治區種子工作站副站長李華主持。
會議認為,各園區建設單位對園區工作高度重視、措施得力,通過幾年的建設,園區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內容逐漸豐富,成效非常顯著,得到了各級領導、企業、群眾的肯定和好評。一是已建設30個農作物新品種展示園區(其中:糧食園區21個,小雜糧園區3個,瓜菜園區6個),展示示范新品種7765個、面積9911畝,實現了全區各市縣全覆蓋。二是園區整體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園區布局合理,環境改善,種植規范,展示內容豐富,與農機、農藝、培訓結合較好,部分園區向綜合園區發展。三是加速了優新品種的推廣速度。展示示范的品種涵蓋了所有生產上應用的品種,通過新品種的展示示范,每年篩選出主推品種50多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3%,為全區糧食增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四是園區宣傳力度不斷增大。年均舉辦各類觀摩、培訓班500多場次,觀摩、培訓人數達5萬余人次,印發各類資料5萬余份。
會議指出,園區建設取得成績的同時還存在著不足。一是各園區之間發展不平衡,部分園區建設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部分園區與當地主導產業、優勢特色產業和農民的需求結合不夠緊密,定位不明確,特色不突出;三是良種良法、農機農藝、培訓相結合有待加強,需進一步提升園區的綜合效能;四是宣傳力度不夠,未引起當地農業主管部門重視,帶動輻射能力不強;五是個別單位對觀摩重視不夠,負責人參會不積極,標牌制作不規范,材料上報不及時。
會議要求,各園區要明確定位,突出特色,不斷提升建設水平。一是多措并舉,提升園區建設水平。各地種子管理部門加強對園區的領導和統籌部署,強化企業在園區建設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園區與制種基地結合,通過園區抓基地,以點帶面、以園養園,使園區向可持續綜合性園區發展;二是園區建設要緊密結合當地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發揮區域優勢、突出地方特色,通過展示示范引領當地農業生產;三是進一步抓好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充分發揮品種的優良特性;四是加大宣傳、培訓力度,爭取各方面對園區建設工作的支持,發揮園區帶動引領功能,通過舉辦培訓班、接待觀摩、印發資料等手段,增強園區知名度和影響力,加快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廣步伐;五是加強園區檔案管理與考核,各園區建設單位要加強資料的搜集、整理、保存、上報,自治區種子工作站將組織相關人員定期、不定期對園區建設的管理水平、任務落實、技術推廣情況、技術檔案、資金使用等方面進行考核,實行動態管理。(供稿:王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