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日報 》( 2015年08月26日 07 版)
稻鴨共作技術
我國各地實施稻鴨共作技術的步驟基本類似,一般包括田塊的選擇與準備,水稻和鴨子品種的選用與準備,防護網與鴨棚的準備,水稻的移栽與鴨子的投放(雛鴨的訓水,放養的時間、密度),稻鴨共作的田間管理和鴨子的飼喂,鴨子的回收和水稻的收獲等主要過程。當然各地由于季節和稻作制度的不同,在種養模式的具體技術上亦略有不同。密度,早稻每畝2.0~2.2萬穴,常規早稻基本苗12~13萬,雜交早稻8~10萬,晚稻1.8~2.0萬穴,常規晚稻基本苗10.5~11.5萬。鴨子育雛期18~20天,早稻栽后15天,中晚稻栽后12天放入鴨子,每畝放鴨12~20只。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在推廣稻鴨共作技術時確定的放鴨數量為,常規稻田每畝放養7~13只,早期栽插的水稻田則為6~7只。華南農業大學在廣東省增城市的示范應用中每畝放鴨25只左右,在秧苗拋植12天左右放鴨下田。
誘蟲燈誘殺成蟲
利用害蟲對光的趨性,田間設置誘蟲燈,誘殺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害蟲的成蟲,減少田間落卵量,降低蟲口基數。每30~40畝安裝1盞燈,采用井字形或之字形排列,燈距為150~200米,天黑開燈,凌晨1點關燈,定時清掃蟲灰。
天敵防治
用螟蝗赤眼蜂滅殺蟲卵防治:從二化螟產卵初期開始到產卵盛期釋放螟蝗赤眼蜂,可控制二化螟卵期20天以上,剩余末期的卵量可靠放蜂的子代控制。田間釋放3次以上螟蝗赤眼蜂,每次間隔5天,每畝釋放赤眼蜂3萬頭左右(釋放量多少,視蟲害發生程度適當調整)。
具體做法:取一根直徑0.5厘米左右,長25厘米以上的細木棍或竹竿,將放蜂器凹槽部位卡在細木棍頂端,出蜂開口朝下,用膠皮套固定。然后傾斜45度角將木棍插在稻田內,最好貼近于稻苗處,可以起到遮陽的作用(放蜂器不要暴露在陽光下,影響出蜂效果)。
用蘇云金桿菌防治幼蟲:在二化螟卵孵化期前和孵化高峰期每畝噴施二次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60克(32000iu/m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