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膠州大白菜遠近聞名,由于連續種植,大白菜軟腐病一直是農民深感頭痛的病害。立冬前后是大白菜集中收獲的季節,這幾天,不少菜農反映因軟腐病導致他們今年種的白菜爛了一地(見圖)。
根據以往的經驗,防治大白菜軟腐病多采取噴施農用鏈霉素的辦法,有的使用可殺得3000,但他們反映防治效果不理想,原因究竟出在哪里?
白菜軟腐病又叫“爛疙瘩”,是大白菜生長過程中一種毀滅性病害。患有軟腐病的白菜有一個明顯特點,有一股明顯的惡臭味,這是因軟腐病細菌分泌消解了寄主細胞中間層的酶,使細胞分離,組織崩潰,并遭受腐敗性細菌的侵染產生的臭味。
大田種植白菜多從包心期開始發病,所以防治大白菜軟腐病要“趕早”。我們在調查走訪時發現,軟腐病發病輕的菜農,有的從白菜蓮座期就開始注意田間檢查,都是提前噴藥預防。
另外在栽培方法上也有獨特之處,一是多采取高畦栽培或起壟栽培。這種方法排水性好,便于空氣流通,能降低株間的濕度,有利于傷口愈合,促進白菜根系發育,提高大白菜的抗病能力;二是田間操作細心,防止人為傷口。白菜的傷口經常有機械傷、裂傷、燒傷、病傷、蟲傷等。這些傷口是軟腐病細菌侵入的主要途徑,所以要盡量減少或避免傷口的發生;三是選用農藥方面,做到早用藥,輪換用藥。一般選用硫酸鏈霉素或農用鏈霉素1000~1300倍液;或新植霉素1300倍液進行噴霧;也可用50%代森銨水劑100倍液;或7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不宜長期使用一種殺菌劑,防止病菌產生抗性。噴藥也要講究方法,重點噴軟腐病株及其周圍菜株地表或葉柄,使藥液流入菜心,效果更好。(青島農業大學張立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