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2月4日訊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報道,在美麗海南三亞,每年冬天,都會有一群山東農業育種專家,像候鳥一樣來到這里,在離家萬里的土地上揮灑汗水,播種希望。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海南到也就有了另外一個名字——“中國的種業硅谷”。
海南三亞,東經108°~109°,北緯18°,熱帶海洋季風性氣候。
在三亞,除了沙灘和陽光,說起三亞,很多人都會想起沙灘和陽光,但除了這些,還有一道獨特的風景:在藍天白云下的崖城鎮,綠油油的玉米長得亭亭玉立,山東省農科院的玉米專家正忙著進行人工授粉。
“玉米的產量比北方長得還要漂亮,你看,綠油油的長的都非常漂亮。家里濟南長不了這個樣。長得非常好,而且特性都表現出來了,很容易選擇。我們套袋授粉做起來也很容易做,越做越有勁兒。”山東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員劉治先告訴記者。
利用海南溫暖的氣候環境進行玉米加代培育,來縮短育種年限,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的。從那時起,每年冬天,山東省農科院的專家們就會趕赴三亞,這種候鳥一樣的生活已經有30多個年頭了。
“土壤條件是差別比較大,咱們老家主要是壤土,他們是沙土為主,沙土就是保肥保水能力差,在這個地方就是要多施肥多澆水,就解決這個問題了”山東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員韓志景說。
在海片熱土上,玉米種了一茬又一茬,科研人員也換了一代又一代。
“住那個小平房啊,蟲子咬蚊子叮,還有牛糞啊到處都是牛糞,條件非常差;因為靠近赤道比較近嘛,太陽直射,直射對皮膚紫外線殺傷力相比北方還要強。”山東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員劉治先說。
山東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春曉:前段時間有個同事評價我說,我是我們所里最黑的了,我心里就挺不高興的;大熱天的,在地里曬著,一曬就是一天,肯定女孩子都愛美呀,還是希望能漂亮點;但是我們下地就不可能捯飭那些東西了。
2009年,山東省農科院在三亞組建了南繁育種基地,除了配備基礎的研究設施外,還給科研人員提供了干凈的食宿環境。可是盡管這樣,有些試驗田距離偏遠,只能把飯送到地頭上。
“從授粉,這已經十好幾天了,中午都在這個地方吃,活兒很緊,你稍微一休息今天的活就干不完了,只能往后推。所以說也很急。”山東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員高新學告訴記者。
“再早以前中午沒飯,干個三四點回去以后再吃,現在有車了送飯的話,比以前要好點。”高新學說。
吃完飯顧不上休息,這些育種人又扎進了玉米地里。眼下正是合家團圓的時候,可這也是海南基地玉米授粉的關鍵時期,在這些種子守望者的眼里,雖然有一份對家人的牽掛,但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責任。
雖說條件艱苦,遠離家鄉,可是這些南繁基地上的育種人仍然在不斷堅持,他們靠的是什么信念?過年了,他們有什么話想對家人說?敬請繼續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