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氣溫度高、濕度大,部分地區大田玉米小(xiao)斑病時(shi)有發(fa)生,個別地(di)塊發(fa)生嚴重。如不能正確(que)及時(shi)防治將嚴重影響豐(feng)產豐(feng)收。
玉米小斑病一種真菌病害,從苗期到成熟期均可發生,以玉米抽雄后發病最為嚴重。北方夏玉米地區病害流行的關鍵時期是7—8月份,這個時期月平均氣溫25℃以上,雨日、雨量多,溫度高、濕度大病害較易流行。小斑病主要危害葉片,偶爾也危害葉鞘。發病初期,在葉片上出現半透明水漬狀褐色小斑點,病斑大小、形狀因受葉脈限制而有差異,但病斑最長在2厘米左右,邊緣赤褐色,輪廓清楚,上有二、三層同心輪紋。病斑進一步發展時,內部略褪色,后漸變為暗褐色,病斑連片后常造成葉片提早干枯死亡。
玉米小斑病的初侵染菌源主要是上年收獲后遺落在田間或玉米秸稈堆中的病殘株,玉米連茬地、離村莊附近、靠近道路的地塊,由于越冬菌源量多,易造成流行。其次是帶病種子,從外地引種時,有可能引入致病力強的小種而造成損失。
防(fang)(fang)治方法:選用抗耐(nai)病品種,實行輪作;秋季深翻土壤,深翻病殘(can)株,增施磷、鉀肥(fei),加強(qiang)田(tian)間管理。發病初期噴灑75%百(bai)菌(jun)清可(ke)濕性粉(fen)劑(ji)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jun)靈可(ke)濕性粉(fen)劑(ji)600倍液、25%苯(ben)菌(jun)靈乳油800倍液、50%多(duo)菌(jun)靈可(ke)濕性粉(fen)劑(ji)600倍液,間隔(ge)7—10天一次,連防(fang)(fang)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