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日報 》( 2013年05月27日 05 版)
本報記者 吳晉斌
山西種業的發展經歷兩個十年之后,發展并不盡人意:
全國現有種子企業6200多家,其中,農業部發證的“育繁推一體化”億元種子企業43家,而山西注冊資金1億元的種子企業僅有強盛、潞玉、誠信3家,誠信種業于2013年1月通過農業部經營許可證評審,正在等待農業部公告發證,強盛、潞玉也只是處在積極申辦農業部億元種子經營許可證階段;全省134家種子企業超3000萬元的不足10家。
“紅塔山團隊”與“四大金剛”
如果時間可以穿越,20年前的仍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山西種業,映入人們眼簾的是繁華似錦的光榮與夢想。
肇始于上世紀90年代的山西屯玉種業,當年以全國種業五十強第二位的優勢成為山西種業的龍頭。屯玉種業在玉米制種的專家團隊優勢上,全國范圍遙不可及,該團隊成員清一色抽當年最貴的紅塔山牌香煙,由此可見其待遇之高端。
“十五”期間,山西曾經是國家重要的玉米、瓜菜種子生產基地之一。北方、天元、金鼎與屯玉并稱山西種業四大金剛。全省僅玉米制種面積就達65萬畝,年產種子1.4億公斤,外調種子1億公斤,生產量占全國玉米產量的1/6,調出量占省際間貿易量的1/4,居全國第2位。
在瓜菜種中,西葫蘆、青辣椒、甘藍等瓜菜制種唱了主角,西葫蘆種子年產銷量達到五六十萬公斤,約占全國總用種量的二分之一,忻州等地的青辣椒制種在全國享有盛譽,并形成了全國青辣椒制種基地,以運城為中心形成了全國雜交甘藍制種基地。全省制種農戶達32萬戶,戶均增收1200元,制種成為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部分蔬菜種子遠銷美國、法國、韓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強盛”緣何沒能“大豐”
山西種業,在種業發展的大潮中并沒有及時抓住機會。
2000年,《種子法》出臺后,與全國種子公司一樣,北方、天元等種業公司進入政企脫鉤的轉型期。
繼續留在體制內育種,還是進入市場大潮搏擊,成為相當一部分當時體制內專家的糾結。由此,政企不分體制下形成的“育繁推一體化”壟斷優勢不再及人才隊伍的分化,逐步削弱了的山西種業持續做強做大。
促動山西種業下行趨勢的另一個因素是,2000年之后,煤炭價格翻著跟頭持續上漲,戶均1200元的制種收入在煤炭產業收入面前捉襟見肘,大量資本和人才流向了煤炭領域。
加上甘肅等省份制種條件優于山西等外部因素——近年來,僅甘肅省每年基地面積就有200萬畝,占全國玉米制種面積的50%。
其間,強盛種業和大豐種業在北方、天元的下行中開始崛起,究其緣由,這兩家隸屬于事業單位農科院的種業公司沒有受到政企分離的沖擊,并成為另一種育繁推一體化“優勢”得以做大。
山西自育“大豐26”、“強盛51”玉米品種分別在2008年、2009年創下了該省玉米單產最高紀錄,但與外省和國外品種相比,仍然差距較大,生產推廣面積不足30%。并且,隨著事業單位改制深入,強盛、大豐種業也面臨當年天元、北方等種業公司同樣的陣痛,尤其是強盛種業能否脫胎為市場化程度高的“育繁推一體化”主體企業,成為山西種業發展史上又一個節點性事件。
再回首,金鼎、屯玉、天元等已經退守在3000萬元種子企業之中,成為山西種業企業的二梯隊。
種子企業占主體地位的市場化育繁推一體化成為山西種業發展的一道門檻,誠信等民營種業的崛起也沒能阻止山西種業強省下行趨勢。
由此,制種業作為山西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亮點產業逐漸風光不再。
企業主體如何匹配國家戰略
山西種業的興衰是中國種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20年來,山西新品種的選育推廣一直延續著計劃經濟時期的體制,科研部門(省農科院)以育種為主,農業部門(省農業廳)以推廣為主,種業企業主體地位始終難以凸顯。
2000年之后,《種子法》的出臺,肩負行政職能的種子站與下屬種子企業的脫鉤,對農業部門而言,推廣成為指導性作業,種子站主要職能由培育新品種向打假扶優轉變。
2011年4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確立了農作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的定位。這成為山西回歸種業強省的一個契機。2012年,山西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確定“實現種業大省向種業強省跨越發展”的目標。
企業為主體的“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如何承載國家戰略性產業的發展,并確立可持續的市場路徑,將成為擺在山西種業公司、乃至全國種業公司面前的一個命題。
山西給出的路徑是,建立商業化育種人員向企業流動的機制,出臺優惠政策引導鼓勵科研單位、育種研發課題組和育種科研人員并入種子企業,納入企業管理,成為企業商業化育種的核心力量。到2020年,全省種業基本建立起科研分工合理、產學研相結合、資源集中、運行高效的育種新機制。
山西種業向強省跨越也罷、回歸也好。2020年,距離屯玉1990年起步30年。
三十功名塵與土,而今邁步從頭越。據了解,今年,山西省將打造兩個農業部頒證的“育繁推一體化”億元種業集團,整合培育10~15個3000萬元種子企業,提升做實30家500萬元種子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