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關注:我國民間育種家的夢想與現實
何為民間育種家?與其他育種家存在哪些不同? 被認可程度較高的民間育種家主要有三個特點:長時間不在科研院所任職并不享受國家固定發放的薪資福利;科研經費主要來源于個人或企業,非國家專項經費;生命力強,在較差的條件下仍有受認可的新品種和新技術出現。
民間育種家大都處于單兵作戰狀態,個人能力和資源有限,國家科研項目和相關扶持政策也并沒有對其傾斜;而且,國家雖然鼓勵個人育種,但在種子的生產和經營環節設立準入門檻,讓他們的生存變得更加艱難,有的育種家甚至難以維持生計,更不用說發展壯大。
他們為何還是走上育種道路?除了興趣,更是希望和寄托,育種家手中的每個材料、組合都承載著使命,一旦培育出好品種,便實現了一生的理想。然而,現狀是,他們掙扎在現實與夢想的邊緣。[詳細]
陳良桂:從政府官員轉變為民間育種家
初識陳良桂:身材高大,頭發斑白,思維清晰,健談。和種子打了一輩子的交道,有一個人對他的影響很大,那就是袁隆平。認識陳良桂,就得先從他與袁隆平的關系說起。
“那時,我作為廣東特邀代表去海南三亞參加袁老師主持的兩系雜交稻研究年會,從此與袁老師結下‘良緣’。”陳良桂慢慢地回憶著。已是76歲高齡的他,對時間、品種,以及那些與袁隆平的來往記憶猶新,談起來更是神采奕奕。
“那時”正是上世紀1980年代,彼時陳良桂擔任韶關市農業局副局長、種子總站站長職務,以政府官員的身份與袁隆平結識,與會之行承擔著推廣良種的重要任務。
“袁老師選育的汕優64,產量高、抗病性好,在韶關僅用三年就推開了,速度之快、面積之大、效果之好是前所未有的。袁老師很是贊賞。”因為推廣工作做得好,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積累了不少人氣,在海南、湖南,袁隆平旗下號稱“八大金剛”的八個課題組紛紛邀請其去考察新品種,希望研究成果能夠得到有力地推廣。[詳細]
今年剛好76歲,陸希聲從1976年真正脫產進行雜交水稻育種至今已37年。掐指一算,人生的一半都獻給了雜交水稻育種。現在他仍每天早上6點起床思考、工作,只要是在湛江,他一定會去育種基地看一眼,甚至下田泡好幾個小時,連一同干活的年輕人都自愧不如。
非科班出身,非科研單位學者,由于資歷高、入行久,被業內人尊稱為陸叔。也許,他是個任勞任怨的老黃牛,一生刻苦工作;也許,他太愛雜交水稻了,即使站在高位也寧愿彎下腰來在地里做平凡的工作。陸叔將自己視為種業的一顆螺絲釘,無論釘在哪里,只要起作用就行。
陸叔和雜交水稻結緣早在1970年代初就開始。
當時陸叔在湖光鎮鎮政府擔任文職工作,主要是統計農業生產方面的數據,這讓他迫切感受到提升糧食產量的重要性。當時農民種糧水平不高,農村人只能靠曬干的番薯充饑,而在70年代初期文革時期,極少人關注糧食。[詳細]
袁亞穩:用育種科技托起米業
他風光過,落魄過,唯一沒有放棄的是育種事業。
袁亞穩是誰?這個名字對于廣東老一代育種人并不陌生,而后生們可能并不熟悉。要不是最近他在一年內與海南神農大豐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廣東田聯種業有限公司達成了3個審定水稻品種權的轉讓,或許他就被淡忘了。
他的經歷濃縮時代變遷留給育種人的印記,無論曾經有多風光和落魄,都沒有放棄育種。現在他決定再次起步,期待通過米業讓人生再次走高。
袁亞穩是全國最后一屆工農兵學生,1980年畢業于湛江農業專科學校(現廣東海洋大學),畢業后留校擔任講師。袁的育種天賦在其畢業設計中就有所展現,當時其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設計圖制出一個測量水稻光合作用的簡易裝置,受到老師們的認可,并被評價為“已達全國水平”。[詳細]
葉國珠:一招鮮,食幾年?
一種作物,一個品種,一十七年,葉國珠憑借“新秀五號”絲瓜品種在江門地區站穩腳跟并發展壯大。如果一切順利的話,葉國珠打算憑借這個品種繼續支撐恒豐種子經營部的下一個十年。
自1995年培育成功以來,“新秀五號”絲瓜以其優良的品質和抗性受到菜農的持續追捧,累計推廣種植面積已達20萬畝以上。17年間,葉國珠一直堅持親自制種,既是育種家,也是制種商,更是種子的一級批發商,恒豐種子經營部雖然體量不大,但儼然是一家“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
“一年時間就育成了這個品種,幾乎是一擊即中,幸運成分占了很大比例。”談到“新秀五號”的誕生,葉國珠并沒有去強調培育一個品種的艱難,而是一再提及幸運。“在無數種可能的雜交組合中找到品質產量俱佳的品種,絕對是大海撈針,所以有些人辛苦一輩子也沒有育出好品種。我只能說是非常幸運,剛好碰到了這個組合。”
1994年,在鶴山市種子公司生產部工作的葉國珠萌生了培育一批新品種的想法,并且馬上就付諸了實踐。由于從事種子生產工作,他早已掌握了蔬菜雜交技術,而身在市種子公司并且幫助華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育種又讓他很方便地接觸到大量育種素材。這一年,葉國珠獲得了他自己培育的第一批雜交蔬菜種子,并交給當地農民試種,其中一個絲瓜品種讓他非常興奮。[詳細]
楊明漢:胡耀邦曾點名要他做匯報
一生成績卓著,經歷波折,共培育出十多個水稻優良品種
1959年育出水稻“千粒穗”;
1960年育出至今世界僅有的“雙千粒穗”;
1972年完成水稻三系配套;
1982年至1996年先后育成“兩小矮”、“南惠早占”、“泰加占”、“七桂早25號”、“七加占14號”、“七家香”、“萬家香”、“泰南占”、“泰加香占”、“新七占”、“維七早”等10多個水稻優良品種。
1998年培育成米質可與泰國“金象牌”大米相仿的“水晶尖”和優質、高產、高抗病、高抗倒伏的“三七早占3號”。[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