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重慶市梁平縣回龍鎮青杠村三組的水稻制種示范區里,當地的制種大戶陳萬佐正在田間整土挖溝,為明年的水稻制種做準備。
“今年,我靠制種賺了錢,腰包鼓了。”這位樸實的農民臉上堆滿了笑容,滔滔不絕地講起了制種的好處。“制種是個好項目啊,只要自己能吃苦,加上懂點兒技術,就不愁賺不到錢。”
從不買賬到搶著種
回龍鎮地勢平坦,很適宜水稻生長。為了帶動農民致富,近幾年鎮里鼓勵農民進行水稻制種。最初,由于對制種技術不了解,擔憂市場前景,很多農民并不買賬,不愿涉足水稻制種。于是,鎮政府多次派出工作人員和村干部進村入戶,上門為農民耐心講解相關政策和優勢。
“那時,我們經常一天要跑十多里路給農民做工作。”分管農業的副鎮長熊朝林說,干部們膠鞋磨破了,嘴巴講干了,但沒人叫一聲苦。
通過做工作,農民打消了顧慮,制種業才在當地發展起來。
“現在村民們都曉得制種是個來錢的路,都想種。”當地種植大戶陳萬佐今年通過置換和承包的方式,向農民租用稻田40多畝用于制種,賺了不少錢,這很讓周邊村民羨慕。
訂單銷售助推規模種植
為了保證農民的收益,該鎮與梁平慶豐種業公司、四川成都德潤種業公司合作,由公司提供技術、種子、農藥,對農民生產的種子實行統一保護價收購。
“這樣就解決了農民的后顧之憂。”回龍鎮黨委書記劉劍說,有了公司的訂單,農民充滿了信心。
據了解,今年回龍鎮5個村共有2000多戶進行水稻制種,制種面積達6200畝,實現銷售收入1800萬元,平均每戶增收8000余元。
陳萬佐指著周圍一大片的水田告訴筆者,“這都是我承包的田,還有一片沒在這里。”
筆者笑言:“你就是要靠規模種植取勝啊!”
“有訂單就不怕銷售難。大面積、規模化制種方便田間管理,還能有效節約成本。”陳萬佐說,今年制種毛收入10多萬元,除掉成本,純利潤有7萬多元。
今年,回龍鎮政府在青杠村、清平村、天福村分別設置了水稻制種收購點,為方便群眾就近銷售,并積極引進外來水稻收割機參與到本鎮水稻收割搶收工作中,這比人工收割每畝要節約成本300元左右,受到當地制種戶的歡迎。
“到2012年,回龍鎮水稻制種面積將達到1萬畝,那時農民的腰包會更鼓。”劉劍說,鎮政府將繼續加大獎勵扶持力度,讓水稻制種產業在促進農戶增收中發揮更大作用。(周愛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