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生與為害特征的識別;小麥紋枯病在小麥拔節以后,在基部葉鞘上形成中間灰色、邊緣棕褐色的云紋狀病斑、病斑融合后、莖基部呈現云紋花桿癥狀,并繼續沿葉鞘向上部擴展至旗葉。后期病斑侵入莖壁后,形成中間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圓形或圓形眼斑,造成莖壁失水壞死,病株中部或中、下部葉鞘病斑的表面產生白色霉狀物,形成許多散生圓形或近圓形的褐色小顆粒狀菌核,最后病株枯死。小麥紋枯病的發展受田間溫度影響較大,田間氣溫20-25℃時病情發展迅速,病株率和嚴重度急劇上升,大于30℃,病害基本停止發展。潮濕地塊易于發病,小麥品種間對病害的抗性差異較大。
二、防治指標:小麥紋枯病病株率達到10%時,須立即防治。
三、 防治方法:防治小麥紋枯病,可選用20%的井崗霉素可濕性粉劑30克/畝,或12.5%的禾果利可濕性粉劑32-64克/畝,兌水順根部噴霧。噴霧時要加大用水量,使植株中下部充分著藥,以確保效果。(江蘇農業科技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