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常州日報
一種能使所產谷物無農藥殘毒、名為“人類禾母”的抗寒水稻原種,近日由在常的安徽籍中國農學會會員、中國發明家協會會員丁紫波在武進區橫林鎮單株試驗成功。目前,該項發明已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初步審查。如該項技術能夠推廣,一年寒暑兩季種水稻的夢想將變為現實。
昨天,為一睹這種“會冬眠的水稻”,記者驅車來到了位于橫林鎮的丁紫波工作室。與普通水稻冬天枯朽不同,該植物一片生機盎然。盤枝錯節的根系長有約10余株30-40厘米高的小苗,小苗頂部皆結滿嫩綠色的稻穗。丁紫波告訴記者,去年2月,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后,他在橫林田間一小水溝邊采摘到了5顆標本種子。去年7月,他將3顆種子加水進行室外盆栽,兩天后有一顆種子發了芽。該植物特有的野性,使其生命力極其旺盛,不用施肥,經歷去年冬天最低零下8度,如今該植物長勢良好。丁紫波為該植物取名“人類禾母”。丁紫波說,“人類禾母”的生長周期與普通水稻一樣,都為120-130天左右,當溫度達到15度時,稻穗就會成熟。
在試驗過程中,經當地農業部門測算,該植物與普通水稻雜交后,可免用化肥農藥,生長出的谷物無殘毒,綠色環保。同時,還可使每畝水稻降低成本280-320元,且增產20%-30%。為推廣這一新成果,丁紫波將該技術上報國家科技部和國家知識產權局,目前該項發明已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初步審查。
據丁紫波介紹,他是安徽瀘江縣陳埠鄉古埂村人,今年45歲。由于家里窮,初中畢業后他便回到家中務農。一次,他與父親四處托人想買低價化肥,沒想到,還是買了高價肥。那時,丁紫波就產生了發明一種不用施肥的農作物的念頭。1980年,丁紫波被聘為縣農業技術員,隨后又去中央農業廣播大學深造。1989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早稻栽培過程中合成了一株特異的植物。但由于當時條件所限,他未能進一步深入研究。1991年,丁紫波懷揣著農技書籍,背井離鄉來到常州打工,但他的信念卻從未間斷。一年多前,他在橫林承包了一間廠房從事海綿切割工作,衣食無虞的他一有空就騎車到田間地頭尋找“人類禾母”標本,如今,天道酬勤,他的愿望將要實現了。
據丁紫波介紹,世界60多億人口,以米飯為主食的人口在26億以上。世界122個國家種植水稻,面積達1.5億公頃。很多優良品種由于受栽培地溫度的制約,只能在當地小面積種植,很難跨地區跨省推廣。試驗表明:“人類禾母”原種能夠在零下9攝氏度時正常生長,生命力旺盛,表現抗寒、抗蟲、抗病。
“秋風不出頭,割草喂老牛”,農家的這一說法將成為歷史。丁紫波信心滿懷地告訴記者,下一步將“人類禾母”原種優異基因與在優良水稻品種上相結合,將繼承“人類禾母”抗寒、抗蟲、抗病的優秀品質,解決優良品種的“金屋藏嬌”問題,實現一年種兩季水稻的夢想,為良種大面積推廣提供研究基礎,像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一樣造福于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