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江日報

圖:華中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李忠云和湖北省副省長郭生練為綠色超級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揭牌
圖:中心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教授
摘要: “不打農藥可抗蟲,少吃化肥也長壯,沒有雨水照樣活,我們要種的就是這樣一種‘超級稻’。”昨日,我省綠色超級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華中農業大學揭牌,中科院院士、水稻專家張啟發擔任該中心首席科學家。他預言,10年左右,這種綠色超級稻將問世。
張啟發在揭牌儀式上介紹培育綠色超級稻的戰略構想。
“不打農藥可抗蟲,少吃化肥也長壯,沒有雨水照樣活,我們要種的就是這樣一種‘超級稻’。”昨日,我省綠色超級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華中農業大學揭牌,中科院院士、水稻專家張啟發擔任該中心首席科學家。他預言,10年左右,這種綠色超級稻將問世。
張啟發說,具備不打藥、少施肥、能抗旱三重特性的綠色超級稻,不啻“第二次綠色革命”。水稻高稈變矮稈、雜交等,實現糧食大增產,大幅緩解了“吃不飽”的世界難題,被國際普遍認定為“第一次綠色革命”。可“吃不好”、“吃不久”兩大難題仍一直困擾著我國。
“有3個數字讓人憂心。”張啟發說,“世界30%以上的農藥和40%的肥料都用在中國,而水稻用水占了全國總耗水量的50%。”由于大量施用農藥,增加了農藥殘留,人們“吃不好”。長期施肥造成土壤退化,加上耗水量不斷增加,任其發展下去,勢必“吃不久”。該中心成立后,研發的稻種“身懷絕技”,不僅有抗病蟲基因“防身”,還有提高氮磷利用效率及抗旱的基因,可少消耗資源,真正實現綠色環保。
華中農大教授何亭卿介紹,綠色超級稻對培育現代化種植方式也大有裨益,即便在大量勞動力離開土地的農村,勞作也會變得輕松。
該中心依托華中農大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漢)。目前,具備部分性狀的稻種已研發成功,如抗稻飛虱、稻瘟等抗病蟲害稻種。初步預計10年左右,“三合一”的稻種可研發成功,走向產業化。
昨日,湖北省綠色超級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華中農大揭牌,意味著我省水稻界“第二次綠色革命”呼之欲出。
提出培育綠色超級稻這一戰略構想的中科院院士張啟發擔任中心首席科學家,40多位教授、副教授組成多學科團隊。中心建筑面積達7000平方米,校內田間配套設施17畝,將成為我省綠色超級稻的培育、試驗和培訓基地,并建立3個至4個產業化示范基地。
張啟發院士于本世紀初提出,在不斷提高產量、改良品質的基礎上,實現基本不打農藥,大量少施化肥,顯著減少灌溉,使水稻生產實現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即為綠色超級稻。這一構想去年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引起國際科學界的高度關注。
據介紹,中心將加強重要性狀生物學的基礎研究和基因發掘,精細定位一批有實用價值的新基因,開發一批實用分子標記,建立分子育種技術體系。今后5年內,著重培育在抗蟲、抗病、氮磷高效、抗旱、優質、產量潛力等性狀方面綜合改良的綠色超級稻新品種。
少施肥、少灌溉、少用或不用農藥,還可抗病抗蟲,但仍保持高產量。昨日,在華中農大舉行的湖北省綠色超級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揭牌儀式上,該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表示,由他負責的科研團隊將在今后10年內,致力于研究出集各種優良性狀于一身的綠色超級稻,掀起湖北水稻的“第二次綠色革命”。
據介紹,我國科學家早在上世紀末已提出綠色超級稻的發展構想。該中心成立后,以張啟發為中心的40多位教授、副教授組成的多學科團隊,將緊密結合品種資源、基因組和分子技術育種研究,分離克隆如抗病、抗旱、營養高效、高產和優質等重要性狀基因,最終將這些優良的基因整合起來,“組裝”培育出一種綠色超級稻。綠色超級稻的培育將分三個階段完成:抗病抗蟲,基本不施農藥;大量減少化肥使用量;耐旱節水。“綠色超級稻的最終目標,是要改變以高投入換高產出的現有模式,達到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的目的。”張啟發說,在過去半個世紀里,我國水稻育種實現了兩次重要突破:第一次是60年代,高稈變矮稈的育種成功,把產量提高了20%-30%;第二次是70年代中期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將產量在矮稈的基礎上又提高了20%左右。此間謂之我國水稻產業的第一次綠色革命。
然而,高產量伴隨的是灌溉、化肥、農藥的高投入。在缺水的華北平原,農業灌溉大多依靠抽取地下水。“抽水的深度,已從最初的地下20米-30米,到現在的100多米。”張啟發說,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已不允許水稻產業按舊有模式走下去。
基本不打農藥、盡量少施化肥、顯著減少灌溉,使水稻生產能夠實現“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昨日上午,湖北省綠色超級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華中農業大學揭牌,中科院院士、該中心首席科學家張啟發院士稱,綠色超級稻的研制與推廣將成為我國當代農業的第二次“綠色革命”。
據介紹,該中心建筑面積7000平方米,校內田間配套17畝,將成為我省“綠色超級稻”的培育基地、試驗基地和培訓基地。同時,還將根據我省水稻生態區的不同特點,建立3-4個“綠色超級稻”產業化示范基地。這標志著“綠色超級稻”研發和產業化登上了一個全新的平臺。
“當代農業的第二次綠色革命”
張啟發院士介紹,與日本、韓國等以稻米品質為追求目標的國家不同,我國一直以提高產量為目標,然而,這種以“高投入換取高產量”的模式與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存在著尖銳的矛盾。
張啟發院士認為,現在中國農民種植的水稻的抗農藥性越來越強。他舉例說,曾看到一篇報道中提及一個農民在一天內打了6次農藥。農藥的增多使水污染、食品污染等更加嚴重;在化肥使用方面,根據2007年的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農業生產中化肥的使用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在灌溉方面,農業用水量消耗了大多數的水資源,以前的地下水往往在二三十米處,而現在卻要向下延伸到100米左右。
張啟發院士稱,因為需要針對這種現狀作出重大調整,于是就提出了“第二次綠色革命”--綠色超級稻的研制與推廣,使農業生產做到“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
“爭取十年內完成綠色超級稻”
本世紀初,張啟發院士適時提出了培育“綠色超級稻”的戰略構想。他對“綠色超級稻”的定義為:基本不打農藥;盡量少施化肥和節水耐旱,使水稻生產實現“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從而區別于以往以產量為唯一目標,大量使用農藥、化肥、水資源的局面。
“目前,農業的發展現狀已經不允許我們按原定路線走下去了。”他舉例說,如果到2030年要完成氮肥的農業供應量,目前所擁有的煤和火車都只能用于氮肥的生產和運輸。
當被問到何時可以完成“綠色超級稻”的全部研制并使它走向市場時,他表示,目前綠色超級稻的部分性狀,例如抗蟲、抗病等已基本實現。“要使三個目標均實現,還需要大概10年的時間。”
◇釋疑
“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
“中國食品安全研究所有一套世界上最為嚴格與規范的程序來檢測食品安全,”針對曾受到廣泛質疑的“轉基因”安全問題,張啟發院士表示,食品安全部門會對綠色水稻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
張院士解釋,當說到轉基因食品時,人們往往覺得不可思議。“其實,人們在生活當中每天都會吃大量‘基因’。轉‘基因’之后,并沒有改變生物的基本特征。”他舉例說,上世紀60年代的高桿水稻向矮桿水稻的轉化,實質上也是一種基因的轉化,所以,他認為經過嚴格檢驗后的“綠色超級稻”是無毒、安全的。
◇小資料
第一次農業綠色革命
20世紀60年代,包括水稻在內的主要農作物的矮化育種成功實現了人類農業歷史上的第一次綠色革命,水稻高度1.3米~1.5米降為100公分左右,收獲指數從20%~30%上升為40%~50%,使糧食總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第二次農業綠色革命
培育、推廣“綠色超級稻,實現水稻基本不打農藥;盡量少施化肥和節水耐旱,使水稻生產實現“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從而區別于以往以產量為唯一目標,大量使用農藥、化肥、水資源多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