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例左下角,關于Input/Output Control與JIT理念的調整與融合,則是自七十年代以來,逐漸納入日本企業管理思維所得出的結果。這個合理化的結構配置,基本上由〈經營策略管理規劃〉、〈運作管理規劃〉,以及〈運作管理執行〉三個層次組成,其中又有各自的功能單元。 若要明白各個功能單元到底是做什么,不必花費多少時日;但是,若真要深刻理解各個功能單元為什么是如此這般的排列順序,以及彼此之間的關聯鏈接究竟何以如此串連,則非一日之功。以筆者個人為例,剛接觸管理學時,花一個星期的時間,將這個圖讀懂了;但從日后的工作實踐當中印證,真正意識到當初“其實不懂”這個圖,竟花了四年以上的時間。

上列圖示,為巽風堂訂稿于2004年的L00《企業管理規劃體系的基本架構》,它相較于大部分教科書里大同小異的圖例之最大不同點,在于對〈生產計劃〉(Production Planning)的淡化,而代之以〈商品企劃〉(Merchandising)。因為,相關領域的教科書,多以制造業為參照藍本,而巽風堂則以流通業(Distribution Industry)為經營重點。
誤區:源自于格義
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國內產業環境與流通企業運營現狀,與之實多有?格。按說,依此架構,企業的〈生產計劃〉應由誰制訂?若我說應由負責市場營銷的營銷總監或營銷總經理來操刀;那么,我以前服務過的服飾品牌公司老板們,恐怕十有八九,會將我掃地出門。
其實,Production生產不等同于Manufacture制造,Production Planning【簡稱PP】,也包括非實體商品或服務。簡單地說,〈生產計劃〉就是要指出企業打算賣什么?做什么?賣多少?做多少?巽風堂在實際執業過程中,對此環節,則代之以〈商品企劃〉的實質內含。然而,在當前現實環境,就像〈生產計劃〉與〈生產管理〉一般,〈商品企劃〉與〈商品設計\研發〉兩個功能項,也同樣地被混淆了原有的體系定位,以至企業相關的組織編制、職能取向、任務目標設定…皆有所偏。
再者,無論是〈生產計劃〉或〈商品企劃〉,基本前提是必以〈需求管理〉(Demand Management)。為據;但在國內企業運作實務,這卻是一個更為陌生的概念。
另外,人們向來喜歡將Logistics說成「物流」,或倒過來以為「物流」【實物配銷,Physical Distribution】就是Logistics。若你參照右列圖例內容,再與你向來對物流這個概念的認知相比較;恐怕,你也會傻眼。
又好比,我們常?人說SOP這個詞,指的多是「標準作業流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這個概念;只有極少數的人,才會將SOP理解為「銷售與營運規劃」,即圖例中最為核心的部分Sales and Operation Planning。可能是一天到晚被要求照規程辦事,被SOP的人,還是占大多數的緣故吧!
格義,原是指早期佛教傳入漢地時,佛教沙門用中國老莊等外典,比附解釋佛法,以致原典精神被嚴重扭曲的情形。推而言之,泛指用該文化原有的概念,去解釋從另一語言文化翻譯來的新觀念。要說,若真要格義也行,或許還能另辟新徑;現在的情形,則是連解釋的過程都省去,直接望文生義。望文而無法生義的,就直接當作不存在。
外企的老外,在干嘛?
我國有很多大型跨國企業進駐,在很多沿海城市,都不難看到在外企上班的老外的身影。不知你是否發現了如此的現象:這些企業的基層主管,自然是由老中擔任;可是,我們又常看到某某跨國企業的亞太區或中國區總裁、首席執行官、首席財務官也多由老中擔任;特別是營銷與財務兩端的負責人,更是如此。基層沒分,高層又去了一大半,那么,這些被外企派到中國來的老外,總不會是為了提升公司同事的英文程度而來的吧!他們,究竟干什么的?反正,不是來教英文的!
當然,技術工程師是一部分,除此之外?你若是外企大老板,為防止核心競爭力喪失,你又會怎么做?中國人總喜歡留兩手,難道老外不會?若要留兩手,留在哪?中國的各大院校每年生產三百多萬個大學生、研究生,學管理的,少說也有幾十萬;可是,2005年秋天,筆者為了替學生找教材,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找了半天,就是找不到一本討論MRP的專著。你再參照上面的圖,你當知道,那些老外可沒處閑著。
也因此,在中國的外企,基層的是老中,高層的老中也占一大半;而那些承載重要關鍵的中層規劃,當然得是自己人。他們不必懂中文,因為他們看的主要是數字;也不必太在意各地的風土人情,反正他們沒必要拋頭露臉做宣傳,也沒必要長袖善舞做公關。他們才是真正運籌帷幄的大內高手。
若還不明白,建議你常看CCTV七套或者央視的國防軍事付費頻道。國防軍事專家們在進行古今戰例分析,或戰備評論之際,總會時不時地提醒你:「外行的看戰略,內行的看補給」。要之,現代企業運籌管理基本原則及操作方法,相當程度上,是經由戰爭與軍事管理的實踐研究,逐漸發展出來的;Logistics在軍事領域,稱為《后勤學》。
是了!書店里自然很難買到MRP的書,因為它不夠“高層”;盡管,被SOP的人還是占絕大多數。
書店里企業管理專區,關于戰略的書,還是多一點;電視上管理大師講的,戰略自然也是主流。或許,也真該如此,歷來談到經典戰例,都是提到誰的糧道被劫、糧倉被毀,以致大敗…;那么,誰還想去當后勤官?什么內行外行,管他去!
空白:在第二層
不管是補給、后勤,還是企業運籌管理,參照上面圖例當中相應的功能單元,理應不難發現它們更多地集中在第二層,也就是運作管理規劃(Operation Management Planning)的范疇。亦即,以MPS為中心,上承SOP,結合DRP與RCCP,進而推展至MRP及CRP,幾個功能項之間往復循環,所形成的回圈式規劃系統。
為什么得要往復循環?就不能一拍腦門,板上釘釘?簡單,計劃總趕不上變化,不論是外部的、上層的、內部的、基層的,總會有意想不到的狀況發生;諸如設備故障、供應商交期延誤、質量瑕?、規格變更…,甚至是客戶突然砍單等等,不一而足。而第二層的運作管理規劃機制,就是要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隨時機動地將企業各項資源配置,調整至最佳狀態。更進一步說,就是策略規劃與實際操作之間的協調界面。在我國,目前這個領域幾近空白。
時下所稱的企業資源規劃ERP的概念,其實導源于制造需求規劃MRPII;而MRPII實則導源于物料需求規劃MRP。而MRP的運算邏輯,則又是產能需求規劃CRP與配銷需求規劃DRP的基礎。對大多數已然成熟的企業而言,第二層的運作管理規劃機制是他們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企業各項資源配置,如人力、設備、物料、財務、銷售、信息化建設,乃至運作流程設計、績效考核設定、企業文化的凝聚…等等,也都必須以此為依歸,以之作為基礎的貼附標的。否則,一切零星的、片斷的努力都將流于枉然;甚且,所謂的市場導向、外速反應機制…等等,空談爾!
早走一步是先進,早走三步是先烈!
然而,這些領域,卻正是被國人嚴重忽視的部分。巽風堂由純粹IT企業轉進至企業管理諮詢領域之初,最極欲涉足的,即在于此;只不過,剛開始前幾年的努力,確實是慘淡的,我只能用“僅以身免”來形容。更糟糕的是,我竟然發現自己是外星人。
因勢所趨,故而轉向更接近務操作底層,特別是終端零售管理優化的方向發展,諸如MA7/MA30趨勢管理、店當空間動線規劃、服務流程四大模組、色彩應用、訂貨價款量配比、員工激勵機制…。但于其間,仍刻意導入企業運籌管理體系相應的運作內涵;承前述,若非如此,只能流于形式。
當前企業管理的重要空白領域之一,是Operation Management【簡稱OM】 ,一般稱「作業管理」或「運作管理」。這個領域被嚴重漠視的情況,最近兩三年,情況稍略有改善。究其原因,倒不是因為我變回了地球人,而是有些企業主開始發現,辦企業似乎沒以前那么輕松,做生意賺錢也不像以前那么簡單。已有少數企業主開始在認真思考,究竟如何回歸基本面,鑄造核心競爭力的問題。
突然想起某位業主跟我說的一句話:早走一步是先進,早走三步是先烈!
問題是,到了現在,還不知道要抬腿起身的人呢?
作者簡介:陳琦曜,來自臺北,前居北京,現居廈門。畢業于臺灣大學法律系,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班肄業,主攻刑事訴訟法與刑事攻策;后棄法從商,改學工業工程,并自學傳統中醫。獲美國APICS CPIM生?與存貨管理專業資格認證,原于臺北從事連鎖型企業POS DRP Workflow及小型ERP等訂制軟件規劃,現為流通業領域管理規劃師。以消費性商品的品牌建設與通路經營、商業模式創新與品牌企業內部流程改造,以及百貨商場等零售據點的銷售動能提升調控...等為執業重點項目。目前著力于《品牌工程》及《企業辨證方法論》兩部專論寫作,計來年陸續付梓。原文作者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