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地上涌現出了太多紅極一時的名牌企業,然而大部分卻如流星般短命,一閃而逝,最為尷尬的是,至今中國還沒有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性品牌出現。如今,這種情況依然在延續,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僅幾年。如果任由這種狀態無休止的持續下去,那么中國恐怕永遠也出不了世界性的大品牌。
品牌,說到底,無非是企業對消費者的一份承諾,消費者對企業的一份信任。品牌是看不到、摸不著的,但卻實實在在的存在于消費者的心智中,并深刻影響著消費者的選擇方向。品牌既屬于企業,也屬于消費者,不是哪方能單獨控制的。任何一個世界性品牌的成長,都要經歷從小到大、從區域到全國、從國內到國外的漫長歷程,可以說品牌的打造沒有任何技巧和捷徑可言,就如蓋房子一樣,一磚一瓦的慢慢積累,踏踏實實的走好每一步。
德國、美國、日本,無論從政治角度來講存在怎樣的矛盾和民族情節,但單純從經濟方面來看,他們的企業品牌成長歷程還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也只有通過透徹、深刻的分析、比較,才能找到問題的真正所在。遮掩、逃避、躲藏,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有了問題我們要敢于反思,勇于面對,努力地去不斷完善自身,才能一步步的走向世界,也才會有百年老店的誕生。
多年來,政府、企業界、學術界都在積極探討、分析、總結,力求挖掘出這種現象背后的本質所在。 然而,因看問題視角的不同,眾說紛紜,各說各話,沒有形成權威或被各方認可的深刻觀點出現。大道至簡,大象無形,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站在全球的視野來看問題,通過比較、分析那些世界性大品牌和我們的不同之處,透過現象看本質,或許這樣會更清晰、深刻些。
一、產品質量依然是企業生存的根本,也是品牌成長的堅實基礎。
說到產品質量,不得不提德國和日本。應該說,就目前的全球制造業來講,德國、日本早已是制造業的標桿和翹楚。德國產品以精致著稱于世,日本產品以細致著稱于世。然而,反觀一下我們中國的企業,山寨、造假已然成風,概念炒作大行其道,而最基本的產品質量卻成了被企業忽略的最弱一環,急功近利、嗜血成性的商業本質被表現的淋漓盡致,赤裸無遺。或許有人說,我們起步晚,缺乏先進的生產技術,事實證明質量跟技術無關,主要的還是那份責任和擔當。把最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那就是不簡單。回顧一下那些倒下的明星企業,無不是因質量問題而摔跤,如果沒有了最基本的質量作保證,企業的未來根本無路可走,更別奢談世界性品牌和百年老店。如果連最基本的質量都做不好,試問,你能忽悠的一時,還能忽悠的一世嗎?
二、企業家需要的不僅是一份創業激情,更需要一份戰略思維。
很多排名前三的企業都賣于外資,一句“把企業當兒子養,當豬賣”的言論,與后期創業板上市后的急于套現,遙相呼應、珠聯璧合,無不再一次證明了企業家的急功近利和短視行為。誠然,在中國如今的商業環境中,創業是非常艱難的一件事情。如今的很多企業老板,大都成長于貧困年代,或許當初的創業激情來自于最基本的物質訴求,就是為了生活的更好一點,于是,瞅空子、抓機會就成了最有效的打拼方式。然而,當企業熬過生存期、并已取得一定市場位置而快速發展的時候,開闊視野、戰略思維以及走向世界的野心,就成了企業持續發展的必然一環。一個百年老店的昌盛,一個世界性品牌的成長,靠的不是廣告轟炸和價格促銷,也不是一買了之,而是腳踏實地,步步為營,把所有的企業行為都融入到企業的發展戰略中來,逐漸的向夢想靠近,抬頭望天,低頭趕路。可笑的是,很多的中國企業沒把打造世界性的品牌和百年老店當做企業的戰略發展方向,而是當做了目標、計劃,甚至開始了倒計時,殊不知企業成功和品牌成長的選擇權不僅僅在于企業,而更多的是掌握在消費者的手中。缺乏長遠的戰略規劃,急功近利、投機取巧,最終無不是得不償失,一敗涂地。
三、創新永無止境,創新永遠是企業最具競爭力的不二法寶。
看看那些揚名于世的世界性品牌,無一不是擁有自己獨特的核心技術,創新不再只是一種企業號召,而是早已深深融入到了企業文化中去,成為了企業的一種精神。沒有企業的自主創新,就如浮萍于世,根本不會擁有自己的市場位置。抄襲、購買,是目前國內大部分企業的技術來源所在,創新精神無從談起。這種局面的形成,既有國家對知識產權保護的缺失,更有企業自身的懶惰心理所在。自創不如購買,購買不如抄襲,這種企業心態是多么的可怕,有的技術可以買來,但那份創新的企業文化和精神卻買不到,何況很多核心技術人家堅決不賣,我們永遠也不會買到。世界工廠的位置,讓我們多么尷尬,最勤勞的民族,卻過著如此慘淡的生活,現實不由得我們不反思,不進取。創新路上困難多多,肯定也不會一帆風順,然而回顧一下歷史,難道還比我們當年的兩彈一星、比德國、日本戰后的崛起更困難嗎?唯有創新,才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康莊大道。
四、企業的人性化管理,讓每一位員工都成為企業真正的主人。
當下的國美之爭鬧得沸沸揚揚,說白了,無非是老板和員工之間的利益爭奪而已。在中國,很多企業都是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同分享,老板永遠是老板,打工者永遠是打工者。其實很多企業忘記了,員工才是你的第一顧客,如果你始終以一種家長式的管理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員工,使得他們既分享不到企業成長的物質成果,也得不到應有的那份尊重和歸屬感,那么員工還怎么會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工作呢?員工不以企業為傲、為榮,就行不成行動的精神動力,沒有了這份動力,團隊的戰斗力就無從可言,當一個企業員工跳槽、流失的現象成為一種常態的時候,企業的未來也就可想而知。縱觀中國的歷史,這種缺乏人性化的管理不僅僅存在于企業界、政治界,也存在于其他行業,這或許是我們的文化基因所致,然而看看最初的堯舜時代,是不是我們越來越跑偏了方向?
國際性大品牌企業員工的那份自信、自豪和滿意感,很值得中國企業借鑒和反思。當大家既能一起種樹,還可以共同分享果實的時候,員工才會把自己跟企業捆在一起,企業的未來就是員工的未來,員工的未來就是企業的未來。亡羊補牢,無往而不勝。
五、顧客是上帝,讓消費者真正享受到平等、尊重的那份感覺。
顧客是上帝,這句話自引進以來,流傳甚廣,幾乎成了中國所有企業的墻上標語,然而真正能落到實處的,究竟有幾家?看看現實狀況,不禁讓人啞然失語。
1、銀行業:VIP客戶可以不用排隊隨時都可以插隊辦理
2、航空業:貴賓不需要排隊等候可以走單獨通道
3、咖啡廳:消費不滿一定數額不能進入包間
4、餐飲業:消費者不能自己帶酒水進店消費
5、零售業:產品一旦售出概不退貨
諸如此類的把消費者人為分成三六九等的做法,可以說是存在于當前中國的所有行業,甚至成為了中國整個商業領域的潛規則。企業的這種勢利和短視行為,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試想,哪個有錢人不是從貧困中走過來的?哪一個人不需要平等和尊重?企業贏得了少數,卻失去了大多數,贏得了現在,卻失去了未來。看一下可口可樂、麥當勞、肯德基等這些品牌的世界擴張,會明白他們的成功是有道理的,也是必然的。企業永遠不要忘記,任何一個世界性的品牌都是從區域走向全國,從國內走向世界的,每一個百年老店都是一個個消費者捧起來的,顧客不是你的上帝,那么你永遠也成不了他的上帝。
六、一個純凈的商業環境,是任何品牌成長不可或缺的溫暖搖籃。
很多企業老板都在抱怨: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用來對政府公關的,但卻不得不為之。如今的商業環境,可以說是糟到了極點。官商勾結、權力尋租、行賄成風,官員越來越像商人,商人越來越像官員,本末倒置,錯位至極。記得中國剛剛加入世貿組織的時候,有很多人擔心中國的企業競爭不過外企,很多人就嘲笑說“老外那么死板、較真,根本弄不懂中國的酒桌文化和行事規則,不足為患”。一個企業的持續成長,靠的不是深厚背景和資源壟斷,而是在一個相對干凈的商業環境里按商業規則辦事,公平、自由的競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要知道,溫室里的花朵是經不起風雨的,即使你在國內享受到各方面的特殊優待,那么當你走出過門的時候,還能依靠誰呢?任何世界性大品牌背后的國內商業環境,都是值得我們關注和借鑒的,政府和企業應該回歸本位,各司其職,攜手努力創建純凈、公平、自由的商業競爭氛圍,只有企業把自身所有的資源和精力都放在了企業的經營和市場中,中國的企業才能大踏步走出國門,屹立于世界。
強大、復興,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光輝夢想。同樣,世界性品牌和百年老店,也是中國民族企業的未來和希望。如果把該做的做到位了,那么希望近在咫尺,如果依然如故,那么未來始終是未來,遙遙無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