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原則”被當今社會的很多人特別是職業人和老板廣泛地應用,“脫穎而出”也是這個時代許多人的追求。問題是,講究2-8原則的人未必真的體會到其精神實質,想脫穎而出的人未必能夠正確地集聚能量去達到這個目標。然而,這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吸的概念放到一起,就能起到相互取長補短的作用,所以,我們就一起來進行交叉思辨。
2-8原則說的是,工作中20%的工作需要占去80%的時間,80%的工作只需用20%的時間;20%的工作創造80%的價值,80%的工作創造20%的價值;20%的優質客戶帶來80%的利潤,80%的一般客戶產生20%的利潤;你的80%的努力只產生20%的成效,你的20%的努力產生80%的效果,等等。
這樣看來,似乎就能夠辨別出怎么用最少的付出產生最大的回報。這里恰恰隱含了一個巨大的錯誤,就客戶利潤而言,看似80%的利潤可以由20%的優質客戶帶來,剩余的20%的利潤得有由80%的客戶提供,從工作量來說,顯然后者占去了大部分。于是,有人就得出一個解決方案:多服務這80%的利潤貢獻者,少服務這20%的利潤提供者。殊不知,沒有這占去80%工作量的20%的利潤提供者,一是襯托不出前者的優質,二是沒有這些鋪墊,就沒有大利潤的合作伙伴愿意與你做生意,比如有一個大客戶聽說你從現在起就開始馬虎對待一般的合作伙伴,他的擔心就會逐漸膨脹直至與你停止合作,或者說,是因為你長期服務好了一般的合作伙伴,大利潤的大客戶才會有今天跟你的合作,或者這樣的大客戶就是你過去服務的一般合作伙伴中成長起來的。這就是一種相互依存、互相促進的關系,任何一部分都不能離開另外一部分而獨立存在。所以說,2-8原則固然正確,只能認識并加以利用,而不能投機取巧。
脫穎而出源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使遂早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意思是說:戰國時,秦國攻打趙國。趙國平原君奉命到楚國求助,毛遂請求跟著去。平原君說:“有本事的人,在人群中,就如錐子放在布袋中,尖兒立刻露出來。你在我家已有三年,但我未聽說過你的名字,看來你沒有什么能耐,還是不要去了。”毛遂說:“若我真的能如錐子,放在布袋里,就會連錐子上面的環也露出,豈止只露出個尖兒!”后來毛遂就跟著去,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想一想,一個東西要能夠脫英而出,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條件?
假設把一個鐵柱放在蛇皮袋中,它能露出來嗎?不能!因為它的下端沒有尖錐體;假設把一個輕如銀針的尖錐體放在蛇皮袋中,它能露出來嗎?亦不能!因為它的上面沒有重物。所以,要脫穎而出,必須既有重物、又有尖錐體,缺一不可。
脫穎而出在2-8原則中的類比,這個重物棒就相當于耗費80%精力的工作,才能襯托出尖錐體即耗費20%精力的工作,這個重物棒相當于創造20%利潤的群體,才能襯托出尖錐體即創造80%利潤的群體。對于脫穎而出的需要,少了哪一部分都不能,對于工作價值創造來說,少了2-8中的哪一部分或者蓄意削減其中的某部分,都不能成功,是完全一樣的道理。
再進一步引申一下,對于職場人士,既要領悟2-8原則,更要體會脫穎而出。一方面,要扎扎實實地付出,做好做足“8”,可能只能產生20%的回報,也要做好做足“2”,并兩者都做好了,才有這80%的回報。另方面,想要脫穎而出,必須首先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個有份量的堅硬的實體(即棒,占80%),其次還要有獨立的個性和超人的專長(即尖錐體,占20%),否則永遠都是窩囊廢。
脫穎而出和2-8原則也可以給我們另外的啟示。在用人上,我們可以逐漸淘汰只產生20%效果的人,根據能產生80%價值的人的特征,多聘請這類人工作,以便一起產生更大的價值;在對待客戶上,我們可以多發展和培育能產生80%相對利潤的客戶,逐漸把廣大的這樣的客戶在不降低貢獻的基礎上放回20%的群體,讓在整個群體中能產生80%相對利潤的群體有更高的價值;在個人成長與發展上,多學習 、多思考,逐漸將尖錐體融化到重棒中,再溶造新的更好的尖錐體,你的價值將越來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