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倦怠不一定需要換工作來解決,也有人在換工作之后又有職業倦怠,越換工作越有職業倦怠。避免發生職業倦怠,關鍵還是職業規劃。1、分析自己為什么陷入職業倦怠:把自己能想到的原因都列舉出來,可能會發現職業倦怠的原因并不在工作上;2、分析目前的工作情況:對自己的工作有一個重新的回顧。3、解決方法:了解自己的職業倦怠是主觀造成的還是客觀造成的?能否通過自己努力克服?如果可以克服,通過自己努力克服;如果克服不了,才能考慮換工作。換工作是解決職業倦怠的最后手段,一定要慎重對待,千萬不能把小的職業倦怠變成“慢性”職業倦怠。
困惑8 薪情不如愿
薪情不如愿,有兩種表現,一種表現為“這山望著那山高”,一方面對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另一方面對市場行情的認識不夠,薪資與期望總有一定的差距。另一種表現為,自己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得不到應有的報酬。
處方
湯燕琴(上海職業介紹長寧分中心職業指導師)
薪情不如愿,要從兩方面來看。可能是單位的原因,也可能是求職者自身的原因。
如果你覺得自己能夠勝任這份工作,而單位卻沒有給予相應的工資待遇。要看你自己喜歡不喜歡這份工作。
困惑9 工作缺乏安全感
工作安全感是指一個人在職業中獲得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一般情況下缺乏安全感的人在職場中大致有以下幾種原因:自身努力得不到用人單位滿意和贊賞而缺乏安全感;專業能力和技能達不到職位要求而產生不安全感;崗位流動性大,競爭激烈而缺乏安全感;面臨被淘汰,失去工作而缺乏安全感;勞動過程中得不到應有的保障而缺乏安全感。
處方
楊燕華(上海職業介紹徐匯分中心東安職介所所長、職業指導師、人才中介師)
解決工作不安全感,要從四個方面來調整:
一是改變工作狀態,調整工作節奏,適應環境和工作、管理模式的要求;
二是居安思危,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加強學習培訓,不斷充實自己,提高業務水平和技能。增強危機意識,以自身能力去適應環境和競爭的需求,而不要指望環境來順從你。
三是自我調節,變壓力為動力。在現代社會,絕對的安全感是沒有的,生活中要面對現實,接受不安全感帶來困惑的事實,學會自我調節,自我降壓,把壓力轉化為努力工作的動力。即使面臨淘汰、失業,也要冷靜對待,以積極的態度重新找回自我,重新立足社會。
四是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時,要運用法律來維護保障自己的權益。
困惑10 職業轉型“陣痛”
當一個人不得不放棄從事多年的工作,而轉向另外一個行業或者工種類型。從熟悉到陌生,沒有了原始的積累,都會產生困惑和疑慮。其實,轉型既是一種機會也是一種危機。轉型中必須考慮到自身的特質及行業個性。
處方
潘峰(上海職業介紹浦東分中心金橋職介所副所長、職業指導師)
轉型是一種機會,但也有兩面性,即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為此,在轉型過程中,要以自己的“職業錨”為準則選擇自己的方向。所謂職業錨就是指一個人不得不作出選擇的時候,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職業中的重要的價值觀。為了盡可能避免轉型過程中的“陣痛”。
首先,要認清自身的不足,充分考慮自身的特點,包括職業興趣、工作經歷、自身優勢等,找準自己的“職業錨”。其次,要充分了解市場的發展趨勢以及市場對人才要求的變化,結合這兩點,找到最理想的轉型切入點。再次,轉型時要選擇與自身專業相關的行業,使轉型有個平穩的過渡階段,讓自己盡快熟悉新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