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靜(左)和肖楠一(右)到周末就換上休閑裝趕赴郊區,變身鞋底總是沾滿泥土的“農場主”
周一到周五,70后祁靜和肖楠是穿著職業裝在北京繁華地段的辦公室里朝九晚五的高級白領,而一到周末,她們就換上休閑裝趕赴郊區,變身為鞋底總是沾滿泥土的“農場主”,種花種菜養雞養鵝。她們的愛豐收農場占地近20畝,一年中出產了60余種蔬果,養著3只鵝、一群雞。
李星凝的身份轉換在每天下班后,為了“真人圖書館”,她休職一年后剛剛回到工作崗位,白天上班她是一名建筑師,下班后就馬上轉換到星辰海“真人圖書館”創始者的身份,除了準備網站公測,還要到實體書館操辦真人書友會等活動。
對于同時擁有“創業者”和“上班族”兩個身份的她們來說,創業與工作不是只能選其一的“魚和熊掌”,而是一種可以實現夢想的生活Style。
最初沒把這當成創業
愛豐收農場就像長在土地里的菜市場。土地被分成了大小不等的區域,整齊地種著生菜、菜花、茼蒿、油菜等,煞是好看,在希臘風格藍白相間的小屋前面還種著核桃樹、櫻桃樹等果樹,時不時傳來的鵝叫聲提醒來者正在享受著正宗的田園生活。
“農場主”祁靜和肖楠相識于一次驢友出行。最初只是被網絡上不斷涌出的食品安全問題嚇怕了,開始尋覓天然生產的安全農產品,后來“抱著拯救一個是一個”的態度,兩個從未種過菜的女白領一拍即合,生出辦農場的念頭。今年4月,她們在北京市順義區北石槽鎮東辛莊村建起了自己的愛豐收農場,租地、人工和基礎設施前后投入20多萬元。
雖然每一種蔬菜的種植面積都不大,之前也有過心理準備,但土地給予她們的高回報還是著實讓人震驚,面對實在吃不完而爛在地里的黃瓜,兩人開始為它們找“買家”。時常在微博上關注她倆曬農場照片的人立刻下了訂單。肖楠說:“我們開始還真不是為了賺錢,但浪費是絕對不容許的。”
于是,部分土地以一年3000元的價格容許私人承包30平方米,客人選擇自己愛吃的蔬果,由農場工作人員種植打理,自己閑時來農場收菜,不租地的則可以選擇讓農場把蔬菜等配送到家。
“我們現在依然有自己的工作,最初也沒把這當成創業。”薪資頗豐的祁靜站在菜地里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肖楠補充道:“但農場已經顛覆了我們的生活。”
同樣被顛覆生活的還有建筑師李星凝。本職工作有著“康莊大道”的前景,她卻執意要做一個“實踐夢想遇見愛”的平臺,為此她從4年前開始策劃,設計開發了同時擁有網站和實體書館的“遇見”平臺,僅對認證用戶開放。目的是讓陌生的認證用戶互相結識交流,并可以舉行主題沙龍和真人書友會。為了更好地解釋這個平臺,李星凝給它起名為“真人圖書館”。在真人圖書館里,每個人都被看做是一本充滿了故事的“書”。無論在網上還是實體書館里,被認證后的靠譜“書”可以記錄下自己的故事,也可以和其他“書”一起參加“主講書”主持的各種活動。“既給了你拓展生活的機會,也給了你慢慢來的時間。”李星凝說。
被創業改變了的生活
從沒有“創業”心的祁靜和肖楠,伴隨著農場逐漸走上正軌和不斷開展的經營業務,兩人都發現生活徹底被顛覆了。
兩人的周末被固定在農場了,再也沒有出去旅游過。每個周六,她倆一大早7點出發,半個小時到農場,安排配送員出發送貨之后,就開始忙著加工富余的當季蔬果,腌泡菜、炒栗子、煮果醬,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周日晚上回城時,還會拉一車剛從地里采摘的蔬果回家。祁靜曾以計步器計算過,待在農場自己一天走的路有上萬步,而且現在自己吃的菜百分之百來自自己的農場。
在上班時間,每當肖楠看到北京滾滾的車流和陰霾的大霧,就開始想念自己的農場,盼望周末趕快到來;下班以后無論再累,她也要上農場的官方微博更新信息。今年7月北京特大暴雨時,肖楠半夜3點坐起來擔心農場是否遭受雨災,“有時候都覺得自己被農場‘綁架’了”。
李星凝擔心分身乏術,干脆休職一年專心做星辰海。她覺得這一年的工資損失還是小事兒,錯過了升職、加薪的機會也認了,但她不得不放棄了幾個很喜歡的項目,“這是無法彌補的,但如果失去實現自己夢想的機會,那也是無法彌補的”。
她說,之前在公司上班時,老板就好像“大樹”,自己是一只在樹蔭下種胡蘿卜的兔子,只需要種好自己地里的幾根胡蘿卜就好了,風雨靠大樹去遮擋。但創業后,當自己成為那棵“大樹”時,才明白了“大樹”的不易,再回到工作崗位時就多了一分理解。
從事建筑師工作的李星凝之前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辦公室里畫圖紙,但為了星辰海她第一次嘗試了建筑業的基礎工作——粉刷,為了達到裝修效果,自己粉刷了一面墻壁。“為了一件想做的事,你要先做很多你不想做的事。”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