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民企是一場與老板的博弈
近兩年來,外企在發展上的瓶頸愈發顯著,這個問題在人力資源市場上的表現是,許多高管開始紛紛選擇跳槽回到民企、國企。尤其業界還流傳著這么一句話:“民營企業發展得越好,外企的人才流失就越嚴重。”那么,去民企做高管會有什么特點,需要注意什么?
對此,博爾捷人力資源集團總裁侯正宇總結認為,民企的根本目標是盈利,因此,對于人才的要求第一是以績效為導向,另一個就是講究專業能力,第三個是人才愿不愿意去創新。
事實上,國內優秀的具有規模的民企為數確實不多,袁岳坦言,民營企業的關鍵點是分錢,是利益分配,而且要求高管帶資源,要求高管特別能戰斗,但是,一旦這個高管真的能力強,甚至做到了包羅萬象,那么,“民企的博弈也高得多。”
對此,上海復星醫藥(集團)副總裁周文岳認為,對于高管來說,自己要先看清楚、掂量清楚,自己有什么能力與老板博弈。“這個要想明白,有的人感覺到自己有博弈的能力,去跟老板博弈,實際上他還沒有準備好。”
對于如何“準備”與民企老板的博弈,周文岳指出,第一,要看這個崗位前面“死了多少人”;第二,要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判斷。
“如果前面已經‘死’了很多人了,那你差不多應該去了,如果你前面‘死’的人還不夠的話,那你再等等。因為你到了那里很可能會變成‘先烈’,我們每個人進一個崗位不是要變成一個先烈,而是要變成成功者。另一方面,在民營企業當高管不是做一份職業,而是做商業,要看自己是否合適做商業,能不能做商業。”周文岳說。
在周文岳看來,民企的老板都很聰明,他們也總是在不斷總結經驗,并總結自己。“要看看你的技能和資源夠不夠。如果夠了,你僅僅缺少一個平臺,那可能你跟這個老板的合作能夠變成一個維穩的商業。”周文岳說。
國企高管流失率較低
許多職業經理人都有的共同疑問是:國企到底有沒有誘惑?這種誘惑又有多大?
上海廣電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黨委書記秦偉芳認為,一方面是很多民企還沒有達到真正需要高管的層面,很多職位不過是職能劃分,沒有競爭關系;而另一方面,外企又存在高管職業的“天花板”,外企高管競爭相當厲害。在這種情況下,國企的“好處”就比較明顯。
“比方說,到了一定級別的干部,競爭是上面組織部定的,互相之間關系再不好,也沒有辦法把誰趕下去。”秦偉芳坦言。
在秦偉芳看來,國企的未來發展也是許多高管選擇從外資“回流”的原因。
“我倒是挺看好國企的,盡管大家會有一些過往的印象,但是我覺得國企改變很多。國企最大的優勢是資源,福利和人文的氛圍濃厚一些,不像外企都是績效導向,民企更不用說了。”秦偉芳認為,國企對高管人才的包容度很大,國企現在正處在一種轉型階段,“這是一種蓄勢待發”。
“再長遠一點看,等國企體制上的種種弊端整個地轉變過來,未來的優勢和發揮舞臺會很大。”秦偉芳說。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名國企黨委副書記兼人力資源部長同樣認為,相對外企,國企文化比較簡單,民企當然更簡單,“跟對一個人就行了,就是打天下的人”。
至于國企與民企的區別,上述人士認為,國企在吸引人才的時候靠的是崗位的提拔,但是到民企,則變為給股份。“所以,最后人才其實還是按照市場流動來配置。”上述人士坦言。
“相對于國企、民企來說,外企還是更像培養高管的人才庫。”上海匯華企業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高航坦言。
高航認為,大多數去了民企的高管,一般不會自己出來創業,要么拿一些股份出來變相創業,或者到民營股份拿一些股份IPO,這是他們最好的出路。至于國企的高管流失率就更低。“國企的高管是較少流失的,因為國企是我們的中堅力量,中國是舉國之力來培養國企高管的,國企的高管待遇也很高。”高航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