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認定編號:閩認果2011007
作物種類:柑橘
品種名稱:肥之署
引進單位:福建省種植業技術(shu)推(tui)廣總站、龍巖市經濟作(zuo)物(wu)技術(shu)推(tui)廣站
品種來源:系1983年由日本研究者用‘川野夏橙’授粉的‘楠本早生’種子,經珠心胚實生育成,1995年品種日本登錄。2001年從南平市建陽市農業開發示范場引進
特征特性: 樹勢強,幼年樹徒長枝多,直立,結果后開張,枝梢抽發量大,樹冠形成快,能快速進入豐產期。在龍巖市新羅區種植,萌芽期在3月上旬、現蕾期3月下旬、盛花期4月中旬、謝花期4月下旬、夏梢生長期5月下旬至7月上旬、秋梢生長期8月下旬至9月下旬、果實采收期8月下旬。該品種以春梢、秋梢為主要結果母枝,花芽易形成。果實扁圓形,果皮光滑、易剝皮;果肉橙紅色,囊衣薄,化渣,汁多,風味佳。經三明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測試中心檢測:單果重112克, 可食率77.9%,可溶性固形物10.2%,維生素C26.1毫克/100毫升,總酸0.94%,固酸比10.5:1,還原糖4.54%,總糖5.78%,糖酸比6.15。經龍巖市植保植檢站田間調查,該品種瘡痂病發病率高于‘稻葉’,炭疽病發病率與‘稻葉’相近,其它病蟲害發生情況與其他特早熟蜜柑相似。
產量表現:經龍巖、三明等地多年多點試種,嫁接苗定植3年生樹(枳殼砧)平均株產可達15公斤,折畝產840公斤;嫁接苗定植7年生樹(枳殼砧)平均株產可達66.96公斤,折畝產3750公斤(畝植56株)。
栽培技術要點:選擇在(zai)極端低溫大于-5℃,海拔500米以(yi)下,土層深厚(hou),排灌方便,通透性好,附近無污染源的(de)緩坡山(shan)地或平地建園;選用(yong)根系(xi)良好、枝(zhi)梢(shao)(shao)健(jian)壯(zhuang)和(he)無檢疫性病蟲害(hai)的(de)壯(zhuang)苗栽植;種植密(mi)度可適當稀植4米×3米,畝(mu)栽56株;幼樹以(yi)整形為主(zhu),宜采用(yong)拉枝(zhi)、疏梢(shao)(shao)、摘心等措施(shi)(shi)培養樹形,初(chu)結(jie)果樹進行疏剪拉枝(zhi),以(yi)緩和(he)樹勢,提早結(jie)果;第1次疏果應在(zai)6月上中旬左右,第2次在(zai)7月下旬,葉果比控制(zhi)在(zai)20:1;幼樹施(shi)(shi)肥做到薄(bo)肥勤施(shi)(shi),成年樹主(zhu)要是施(shi)(shi)基肥、壯(zhuang)果肥;并注意對瘡痂病、吸果夜(ye)蛾的(de)防(fang)治。
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意見:‘肥之(zhi)署’屬特早熟溫州蜜(mi)柑品種(zhong)。在龍巖市新羅區城郊(jiao)成(cheng)熟期8月(yue)下旬;產量高;果(guo)皮光滑、易剝皮;果(guo)肉橙(cheng)紅色,囊衣薄,化(hua)渣(zha),汁多,風味佳;適宜在福建省西北部中、低海拔柑橘產區種(zhong)植,栽培(pei)上(shang)注意(yi)防(fang)治瘡(chuang)痂病、吸果(guo)夜蛾等(deng)病蟲害(h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