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麥
皖麥52號
皖麥52號(原名:豐華8829),審定編號:皖品審04020445。系宿州市種子公司用鄭州8329與皖麥19雜交后,經系譜法選育而成。2002?2004年安徽省淮北半冬性組區試,平均畝產503.4公斤,比對照皖麥19增產3.55%。2003?2004年安徽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04.13公斤,比對照增產3.31%。適宜安徽省淮北地區早、中茬口種植。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2004年lO月29日審定通過。
半冬性,株高86厘米左右,株型緊湊,穗層整齊,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半角質,千粒重40克。抗寒能力較好,抗倒伏優于對照皖麥19,分蘗力強,中后期耐旱,熟相好。全生育期與皖麥19相當。慢條銹病,中感白粉病和紋枯病,中感至高感葉銹病,高感赤霉病。
一般淮北地區適宜播期為lO月8~24日,每畝基本苗12?16萬。注意防治赤霉病和葉銹病。
皖麥53號
皖麥53號(原名:宿042),審定編號:皖品審04020446。系宿州市農科所用豫麥29與皖麥19雜交后,經系譜法選育而成。2002一2004年安徽省淮北春性組區試,平均畝產461.5公斤,比對照豫麥18增產9.03%。2003?2004年安徽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03.7公斤,比對照增產7.95%。適宜安徽省淮北地區中、晚茬口種植。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2004年1O月29日審定通過。
弱春性,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緊湊,莖桿堅韌,抗倒能力較強,穗層整齊,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半角質。千粒重40-41克。分蘗力強,成穗率較高,熟期比豫麥18晚1天。高抗桿銹病,中抗紋枯病,慢條銹病,中感白粉病,高感赤霉病和葉銹病。
一般淮北地區適宜播期為1 O月1 O~30日,每畝基本苗14-18萬。注意防治赤霉病和葉銹病。
皖麥54號
皖麥54號(原名:皖9926),審定編號:皖品審04020447。系安徽省農科院作物所用矮敗小麥輪回后代經離子注入等生物技術處理選育而成。2002-2004年安徽省淮南春性組區試,平均畝產345.34公斤,比對照揚麥158增產8.94%。2003-2004年安徽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90.00公斤,比對照增產8.96%。適宜安徽省沿淮、淮南麥區種植。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2004年1O月29日審定通過。
春性,株高80-84厘米,穗層整齊,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半角質。千粒重40克。熟期比對照揚麥158晚1-2天,幼苗直立,分蘗力強,成穗率中等。高抗條銹病,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和紋枯病。
一般沿淮、淮南麥區適宜播期為1 O月下旬至11月上旬,每畝基本苗18-20萬。
皖麥55號
皖麥55號(原名:皖北345),審定編號:皖品審04020448。系安徽省農科院作物所用D3/(煙1604/E128)Fl系選而成。2002-2004年安徽省淮北春性組區試,平均畝產449.95公斤,比對照豫麥18增產6.30%。2003-2004年安徽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86.94公斤,比對照增產4.35%。適宜安徽省淮北地區中、晚茬口種植。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2004年1O月29日審定通過。
弱春性,株高85-90厘米,穗長方形,長芒,籽粒粉質至半角質,千粒重41克,面粉白度較好。熟期比對照豫麥18晚1天左右,幼苗半直立,分蘗力強,成穗率中等。抗寒性較好,抗倒伏能力中等。中抗至高抗條銹病,中感葉銹病、白粉病和紋枯病,高感赤霉病。
一般適宜播期為10月15日至1O月底,每畝基本苗15.20萬。注意防治赤霉病。
油 菜
皖油25號
皖油25號[皖核雜8號(03C22)],審定編號:皖品審04070449。系安徽省農科院作物所用9012-F14A與9002配制而成的雜交油菜合.2002-2004年安徽省區試,平均畝產180.83公斤,比對照皖油14號增產6.15%。2003-2004年安徽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82.02公斤,比對照皖油14號增產5.81%。經測定,芥酸含量O.34%,硫甙20.55umol/g(餅),粗脂肪41.35%。適宜安徽省油菜產區種植。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2004年1O月29日審定通過。
甘藍型,半冬性,全生育期227天左右,與對照皖油14號熟期相當。株高160厘米,一般一次有效分枝9-10個,平均單株有效角果數480個左右,每角18粒左右,千粒重3.6克左右。抗倒、抗寒性較強,耐菌核病,豐產穩定性較好。
一般江淮地區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種,每畝O.8-1.O萬株;直播9月底至l O月初播種,每畝1.2-1.5萬株。
陜油1 O號
陜油1O號[雙優1號(雜0112)],審定編號:皖品審04070450。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和滁州市第二種子公司,用208A與1102C配制而成的雜交油菜組合。2002-2004年安徽省區試,平均畝產l82.03公斤,比對照皖油14號增產8.66%;2003-2004年安徽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03.02公斤,比對照皖油14號增產7.69%。經測定,芥酸含量0.1%,硫甙20.79umol/g(餅),粗脂肪40.98%。適宜安徽省油菜產區種植。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2004年1O月29日審定通過。
甘藍型,半冬性,全生育期228天左右,與對照皖油14號熟期相當。株高163厘米左右,一般一次有效分枝8-9個,單株有效角果數389.5個左右,每角21.9粒左右,千粒重3.45克左右。抗倒、抗寒性較強,較耐菌核病,豐產穩定性較好。
一般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種,每畝O.6-O.8萬株;直播1O月初
播種,每畝1.O一1.2萬株。
油研九號
油研九號,審定編號:皖品審04070451。系貴州省油料科學研究所用21716A與5862配制而成的雜交油菜組合。2001-2003年安徽省區試,平均畝產148.83公斤,比對照秦油2號增產1.75%:2003-2004年安徽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55.26公斤,比對照秦油2號增產1.63%。經測定,芥酸含量1.66%,硫甙27.37umol/g(餅),粗脂肪44.37%。適宜安徽省油菜產區種植。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2004年lO月29日審定通過。
甘藍型,半冬性,全生育期230天左右,與對照秦油2號熟期相當。株高162厘米左右,一般一次有效分枝7.7個,平均單株有效角果數372個左右,每角21.7粒左右,千粒重3.71克。黃籽,含油量較高。抗倒性較強,較耐菌核病。
一般9月10日左右播種育苗,1 O月中下旬移栽,一般每畝O.8-1.O萬株。
皖油26號
皖油26號[天禾油6號(H243)],審定編號:皖品審04070452。系安徽省種子總公司與和縣種子公司,用1 8A與15-4配制而成的雜交油菜組合。2002-2004年安徽省區試,平均畝產188.62公斤,比對照皖油14號增產10.73%。2003-2004年安徽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94.44公斤,比對照皖油14號增產3.13%。經測定,芥酸含量O.25%,硫甙29.10umol/ g (餅),粗脂肪41.09%。適宜安徽省油菜產區種植。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2004年1O月29日審定通過。
甘藍型,半冬性,全生育期228天左右,與對照皖油14號熟期相當。株高154厘米左右,一般一次有效分枝8個左右,二次分枝6-7個,平均單株有效角果數480個左右,每角20粒左右,千粒重3.5克左右。抗倒、抗寒性較強,耐菌核病能力較強,豐產穩定性較好。
一般江淮地區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種,每畝O.8萬株左右;移栽苗齡不超過40天,早栽早管促早發。
華皖油4號
華皖油4號(H4270),審定編號:皖品審04070453。系華中農業大學用245A與4270配制而成的生態型雜交油菜組合,安徽省油菜產業協會引進。2002-2004年安徽省區試,平均畝產156.68公斤,比對照皖油14號增產5.44%;2003-2004年安徽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l88.17公斤,比對照皖油14號增產9.39%。經測定,芥酸含量O.21%,硫甙20.86umol/g(餅),粗脂肪42.45%。適宜安徽省油菜產區種植。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2004年1O月29日審定通過。
甘藍型,半冬性,全生育期228天左右,與對照皖油14號熟期相當。一般一次有效分枝7-9個,平均單株有效角果數353個左右,每角19.5粒左右,千粒重3.45克。抗倒性較強、抗寒性中等,耐菌核病能力較強。鑒于該品種系生態型兩系雜交種,在制種時應注意選擇適宜生態環境。
一般育苗移栽9月上中旬播種,每畝O.7萬株左右;直播9月下旬播種,每畝1.O萬株左右。
大 豆
皖豆25號
皖豆25號【雜優豆1號(HS9816)】,審定編號:皖品審04040454。
系安徽省農科院作物所用M型質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與恢復系
WR016配制而成的雜交夏大豆組合。2002-2003年安徽省區試,平均畝產1 91.16公斤,比對照中豆20增產l5.37%;2003年安徽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77.28公斤,比對照中豆20增產19.14%。經測定,蛋白質含量43.56%,脂肪18.96%。適宜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區種植。
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2004年1O月29日審定通過。
生育期110天左右,株高58.4厘米左右,有效分枝3.9個左右,百粒重1 9.9克左右,白花,棕毛,有限結莢習性,全落葉,不裂莢,抗倒,較抗大豆花葉病毒病。
一般6月上中旬播種,每畝1.O-1.2萬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