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沈稻1號
品種來源:沈陽農業大學于1998年以千代錦為母本,以沈農8801為父本人工雜交系選而成。
特征特性:生育期150天左右,屬中早熟品種。苗期葉色濃綠,葉片直立,株高95厘米,株型緊湊,分蘗力中等,主莖15片葉,半緊穗型,穗長17厘米,穗粒數120粒,千粒重25克,穎殼色黃白,無芒。
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測定,糙米率81.6%,精米率73.4 %,整精米率66.3 %,粒長5.0mm,籽粒長寬比1.8,堊白粒率6 %,堊白度0.4%,透明度1級,堿硝值7.0,膠稠度68mm,直鏈淀粉16.9%,蛋白質7.8%,米質優。
經2004~2005兩年田間穗頸瘟病情鑒定調查,感穗頸瘟。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參加遼寧省水稻中早熟組區域試驗, 7點次增產,3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537.47公斤,比對照鐵粳5號增產3.74%;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32.30公斤,比對照沈農315增產5.31%。
栽培技術要點:4月上旬播種,5月下旬插秧,行株距30×13.3厘米,每穴3苗;畝施標氮肥50公斤,磷肥15公斤,鉀肥20公斤;淺水插秧,淺濕分蘗,夠苗晾田;注意防治稻瘟病。
適宜地區: 適宜在遼寧省東部及北部中早熟稻區種植。
2、富禾90
品種來源:遼寧東亞種業有限公司遼北水稻所于1994年以超產1號為母本,以遼粳244為父本人工雜交系選而成。
特征特性:生育期151~153天,屬中早熟品種。苗期葉色深綠,葉片直立,株高109.2厘米,株型緊湊,分蘗力較強,主莖14~15片葉,彎穗型,穗長17~20厘米,穗粒數101粒,千粒重26.6克,穎殼黃白色,有短芒。
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測定,糙米率81.9%,精米率74.5%,整精米率71.1%,粒長4.8mm,籽粒長寬比1.7,堊白粒率15%,堊白度1.2%,透明度1級,堿硝值7.0,膠稠度67mm,直鏈淀粉17.6%,蛋白質7.9%,米質優。
經2004~2005兩年田間穗頸瘟病情鑒定調查,感穗頸瘟。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參加遼寧省水稻中早熟組區域試驗,8點次增產,2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553.08公斤,比對照鐵粳5增產6.75%;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6.48公斤,比對照沈農315增產8.12%。
栽培技術要點:4月10日播種,5月20日插秧,行株距30×13.3~16.6厘米,每穴2~4苗;畝施標氮肥50~55公斤,磷肥50~60公斤,鉀肥10~15公斤;淺~濕~干的淺水間歇灌溉原則;注意防治稻瘟病。
適宜地區: 適宜在遼寧省東部及北部中早熟稻區種植。
3、沈農014
品種來源:沈陽農業大學水稻所于1996年以沈農265為母本,以9660為父本人工雜交系選而成。
特征特性:生育期150天左右,屬中早熟品種。苗期葉色濃綠,葉片挺直,株高107厘米,株型緊湊,分蘗力中等偏強,主莖15片葉,直立穗型,穗長19厘米,穗粒數170粒,千粒重25克,穎殼色黃白,偶有稀短芒。
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測定,糙米率83.2 %,精米率76.9 %,整精米率70.6 %,粒長4.8mm,籽粒長寬比1.7,堊白粒率5%,堊白度0.6 %,透明度1級,堿硝值7.0,膠稠度52mm,直鏈淀粉15.4%,蛋白質8.9%,米質優。
經2004~2005兩年田間穗頸瘟病情鑒定調查,感穗頸瘟。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參加遼寧省水稻中早熟組區域試驗,7點次增產,3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547.68公斤,比對照鐵粳5號增產5.71 %;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4.72公斤,比對照沈農315增產9.75%。
栽培技術要點:4月上旬播種,5月中旬插秧,行株距30×13.3厘米,每穴3~5苗;畝施標氮肥65公斤,磷肥10公斤,鉀肥10公斤;水層管理采用淺濕干間歇灌溉;注意防治稻瘟病。
適宜地區: 適宜在遼寧省東部及北部中早熟稻區種植。
4、沈稻10號
品種來源:沈陽農業大學于1999年以越光為母本,以沈農8718為父本人工雜交系選而成。
特征特性:生育期152天左右,屬中早熟品種。苗期葉色濃綠,葉片直立,株高105厘米,株型緊湊,分蘗力強,主莖14片葉,彎曲穗型,穗長19厘米,穗粒數100粒,千粒重25克,穎殼黃白色。
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測定,糙米率83.1%,精米率76.8%,整精米率74.8%,粒長5.1 mm,長寬比1.9,堊白率6%,堊白度0.6%,透明度1級,堿硝值7.0,膠稠度62mm,直鏈淀粉16.6%,蛋白質8.2%。米質優。
經2005~2006兩年田間穗頸瘟病情鑒定調查,中抗穗頸瘟。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水稻中早熟組區域試驗,9點次增產,1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543.63公斤,比對照鐵粳5號增產5.51%;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51.08公斤,比對照沈農315增產9.03%。
栽培技術要點:4月上旬播種,5月下旬插秧,行株距30×13.3厘米,每穴3苗;畝施標氮肥50公斤,磷肥20公斤,鉀肥15公斤;淺水插秧,淺濕分蘗,夠苗晾田。
適宜地區:適宜在遼寧省東部及北部中早熟稻區種植。
5、遼星15
品種來源:遼寧省稻作研究所常規育種室于1998 年以294/八里大穗為母本,以294/9083為父本人工雜交系選而成。
特征特性:生育期156天左右,屬中熟品種。苗期葉色濃綠,葉片挺直,株高95~100厘米,株型緊湊,分蘗力強,主莖16片葉,穗型半緊,穗長15~18厘米,穗粒數110~120粒,千粒重25.1克,穎殼色黃,有稀短芒。
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測定,糙米率 83.7%,精米率 73.9%,整精米率 70.2%,粒長 4.7 mm,籽粒長寬比 1.6,堊白粒率30%,堊白度 3.2%,透明度1級,堿硝值7.0,膠稠度72mm,直鏈淀粉16.2%,蛋白質8.1%,米質較優。
經2005~2006 兩年田間穗頸瘟病情鑒定調查,中抗穗頸瘟。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水稻中熟組區域試驗,11點次均增產,兩年平均畝產608.56公斤,比對照遼鹽16( 遼粳371)增產 13.16%。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23.78 公斤,比對照遼粳371增產16.63 %。
栽培技術要點:4月上旬播種, 5月上、中旬插秧,行株距30×13.3~16.6 厘米,每穴 3~4 苗;畝施標氮肥50~60公斤,磷肥 10公斤,鉀肥 15公斤;采取淺~濕~干間歇灌溉。
適宜地區:適宜在沈陽以北中熟稻區種植。
6、遼星14號
品種來源:由遼寧省稻作研究所于1999年以遼93~77為母本,以遼534為父本人工雜交系選而成。
特征特性:生育期156天左右,屬中熟品種。苗期葉色淡綠,葉片寬,株高105~110厘米,株型半緊,分蘗力中等,主莖16片葉,松散穗型,穗長18~20厘米,穗粒數120~140粒,千粒重27.6克,穎殼黃白,無芒。
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測定,糙米率83.2%,精米率74.8%,整精米率67.1%,粒長5.2mm,籽粒長寬比1.9,堊白粒率38%,堊白度4.8%,透明度1級,堿硝值7.0,膠稠度82mm,直鏈淀粉17.7%,蛋白質8.5%,米質中等。
經2004~2005兩年田間穗頸瘟病情鑒定調查,中抗穗頸瘟。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參加遼寧省水稻中熟組區域試驗,10點次增產,2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02.63公斤,比對照遼鹽16增產8.65%;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90.06公斤,比對照遼粳371增產10.33%。
栽培技術要點:4月中旬播種,5月末插秧,行株距30×13.4厘米,每穴4~5苗;畝施標氮肥50~60公斤,磷肥15公斤,鉀肥1~1.5公斤;采用節水灌溉技術,淺~濕~干間歇灌溉。
適宜地區:適宜在沈陽以北中熟稻區種植。
7、沈191
品種來源:沈陽市農科院于1998年以 93~65為母本,以沈粳1號/沈粳1S為父本人工雜交系選而成。
特征特性:生育期156天左右,屬中熟品種。苗期葉色濃綠,葉片挺直,株高100~105厘米,株型緊湊,分蘗力中等,主莖 15片葉,半松散穗型,穗長15~18厘米,穗粒數169.1粒,千粒重25.6克,穎殼黃白色,無芒。
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測定,糙米率 83.2 %,精米率 75.4 %,整精米率65.6%,粒長 5.2 mm,籽粒長寬比 2.0,堊白粒率20 %,堊白度3.2 %,透明度 1級,堿硝值7.0 ,膠稠度66mm,直鏈淀粉 17.7 %,蛋白質8.5 %,米質較優。
經 2004~2005兩年田間穗頸瘟病情鑒定調查,中感穗頸瘟。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參加遼寧省水稻中熟組區域試驗,9點次增產,1點次平產,2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588.4公斤,比對照遼鹽16增產6.08%;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84.93 公斤,比對照遼粳371增產9.37%。
栽培技術要點:4 月上旬播種,5月中下旬插秧,行株距30× 13.3厘米,每穴4~5苗;畝施標氮肥50~60公斤,磷肥10 公斤,鉀肥15公斤;水層管理淺~濕~干相結合。注意防治稻曲病和稻瘟病。
適宜地區:適宜在沈陽以北中熟稻區種植。
8、福粳2103
品種來源:沈陽仙禾種業有限公司于1999年以遼粳294繁殖田中的一穴早熟大穗變異株經過多年種植觀察系選而成。
特征特性:生育期154天左右,屬中熟品種。苗期葉色濃綠,葉片直立上聳,株高105厘米,株型緊湊,分蘗力強,主莖16片葉,穗型半松散,穗長18厘米,穗粒數130粒,千粒重27克,穎殼黃白色,有稀短芒。
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測定,糙米率83.4%,精米率75.3%,整精米率67.8%,粒長4.9mm,長寬比1.7,堊白粒率8%,堊白度0.8%,透明度1級,堿消值7.0,膠稠度72mm,直鏈淀粉16.2%,蛋白質8.6%,米質優。
經2004~2005兩年田間穗頸瘟病情鑒定調查,中感穗頸瘟。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參加遼寧省水稻中熟組區域試驗,9點次增產,3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564.55公斤,比對照遼鹽16增產1.78%;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80.19公斤,比對照遼粳371增產8.48 %。
栽培技術要點:4月初播種,5月中旬插秧,行株距30×13.3~16.6厘米,每穴3~4苗;畝施氮肥(以硫銨計)60~65公斤,磷肥10公斤,鉀肥15公斤;水層管理采用節水灌溉技術,淺~濕~干間歇灌水,生育后期不能斷水過早,以防早衰;注意防治稻瘟病。
適宜地區:適宜在沈陽以北中熟稻區種植。
9、遼星12
品種來源:遼寧省稻作研究所于1995年以(營8433~15/91~40~5)后代材料為母本,以92~15為父本人工雜交系選而成。
特征特性:生育期157天左右,屬中熟品種。苗期葉色濃綠,葉片上沖,株高101.5厘米,株型緊湊,分蘗力較強,主莖16片葉,半散穗型,穗長18~20厘米,穗粒數141粒,千粒重25.6克,穎殼黃褐色,無芒。
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測定,糙米率83.4%,精米率74.8%,整精米率69.1%,粒長4.9mm,籽粒長寬比1.7,堊白粒率28%,堊白度3.0%,透明度1級,堿硝值7.0,膠稠度68mm,直鏈淀粉15.1%,蛋白質7.9%,米質較優。
經2005~2006兩年田間穗頸瘟病情鑒定調查,中抗穗頸瘟。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水稻中熟組區域試驗,11 點次均增產,兩年平均畝產610.34公斤,比對照增產13.49%;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96.90公斤,比對照遼粳371增產11.6%。
栽培技術要點:4月上中旬播種,5月中下旬插秧,行株距30×13.3厘米,每穴3~4苗;畝施標氮肥60公斤,磷肥20公斤,鉀肥7~8公斤;根據不同生育期,采用淺~濕~干相結合的灌溉原則,后期斷水不宜過早,一般在收獲前10天左右撤水為宜。
適宜地區:適宜沈陽以北中熟稻區種植。
10、遼河糯
品種來源:大洼縣遼河高科技農業研究所于1997年以秀子糯為母本,以遼鹽糯為父本,以WRH~1為復交父本人工雜交系選而成。
特征特性:生育期157天左右,屬中熟品種。苗期葉色濃綠,葉片直立,株高95厘米,株型緊湊,分蘗力中,主莖15片葉,半散穗型,穗長16.5厘米,穗粒數138.5粒,千粒重24.6克,穎殼淡黃色,有芒。
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測定,糙米率為82.1%,精米率73.2%,整精米率68.3%,粒長4.9mm,長寬比1.7,膠稠度100mm,直鏈淀粉2.1%,堿消值5.4,蛋白質8.1%,陰糯米率為6.5%,白度1%。米質中等。
經2005~2006兩年田間穗頸瘟病情鑒定調查,中感穗頸瘟。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水稻中熟組區域試驗,10 點次增產,1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591.23公斤,比對照遼粳371增產9.94%;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01.42公斤,比對照遼粳371增產12.45%。
栽培技術要點:4月中旬播種,5月下旬插秧,行株距30×13厘米,每穴4~5苗;畝施標氮肥70公斤,磷肥17.5公斤,鉀肥17.5公斤;淺~濕~干結合灌溉原則;注, 意防治稻瘟病。
適宜地區:適宜在沈陽以北中熟稻區種植。
11、沈粳4311
品種來源:沈陽利昌種業有限公司從自選品系海豐4號的變異株中,于1998~2004年經系統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生育期155天左右,屬中熟品種。苗期葉色濃綠,葉片上沖,株高119.4厘米,株型緊湊,分蘗力較強,主莖16片葉,半緊穗型,穗長18~20厘米,穗粒數110~130粒,千粒重29.2克,穎殼黃白色,無芒。
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測定,糙米率84.6%,精米率75.7%,整精米率70.2%,粒長5.3mm,籽粒長寬比為1.8,堊白粒率15%,堊白度1.2%,透明度1級,堿硝值7.0,膠稠度82mm,直鏈淀粉17.3%,蛋白質7.9%。米質優。
經2005~2006兩年田間穗頸瘟病情鑒定調查,中抗穗頸瘟。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水稻中熟組區域試驗,9點次增產,2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577.46公斤,比對照遼鹽16/遼粳371增產7.38%; 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62.56公斤,比對照遼粳371增產5.18%。
栽培技術要點:4月5~10日播種,5月15日插秧,行株距30×(13.3~16.7)厘米,每穴3~4苗;畝施標氮肥50~60公斤,磷酸二銨7.5~10公斤,鉀肥10公斤;水層管理要求做到帶水插秧、寸水緩苗、淺水分蘗、有效分蘗末期適當曬田,后期干干濕濕間歇灌溉。注意防治稻曲病。
適宜地區:適宜在沈陽以北中熟稻區種植。
12、富禾80
品種來源:遼寧東亞種業有限公司于1996年以454/DL6為母本,以富禾一號為父本人工雜交系選而成。
特征特性:生育期161天左右,屬中晚熟品種。苗期葉色濃綠,葉片直立,株高108.4厘米,株型緊湊,分蘗力強,主莖16片葉,半直立穗型,穗長18~20厘米,穗粒數110~130粒,千粒重25.1克,穎殼黃白色,有稀短芒。
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測定,糙米率82.8%,精米率74.6%,整精米率68.8%,粒長4.9mm,籽粒長寬比1.8,堊白粒率10%,堊白度1.0%,透明度1級,堿硝值7.0,膠稠度89mm,直鏈淀粉17.5%,蛋白質8.2%,米質優。
經2004~2005兩年田間穗頸瘟病情鑒定調查,抗穗頸瘟。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參加遼寧省水稻中晚熟區域試驗,11點次增產,6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10.23公斤,比對照遼粳294增產1.92%;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64.30公斤,比對照遼粳294增產11.89%。
栽培技術要點:4月初播種,5月中下旬插秧,行株距30×14~16厘米,每穴2~3苗;畝施標氮肥60~70公斤,磷肥10~15公斤,鉀肥10~15公斤;水層管理采用淺~濕~干相結合的辦法;注意綜合防治病蟲草害。
適宜地區:適宜在沈陽以南中晚熟稻區種植。
13、福粳8
品種來源:沈陽仙禾種業有限公司于1996年以遼粳294為母本,以秈粳雜交后代S247為父本人工雜交系選而成。
特征特性:生育期160天左右,屬中晚熟品種。苗期葉色濃綠,葉片短直,株高102厘米,株型緊湊,分蘗力極強,主莖16片葉,穗型半松散,穗長16.5厘米,穗粒數125粒,千粒重23.5克,穎殼黃白色,有稀短芒。
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測定,糙米率82.1 %,精米率72.8 %,整精米率67.2 %,粒長5.0 mm,籽粒長寬比1.8,堊白粒率6 %,堊白度0.6 %,透明度2級,堿硝值5.5 ,膠稠度84mm,直鏈淀粉16.9 %,蛋白質7.8 %,米質優。
經2005~2006兩年田間穗頸瘟病情鑒定調查,中抗穗頸瘟。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水稻中晚熟組區域試驗,17點次均增產,兩年平均畝產640.48公斤,比對照遼粳294增產11.44%;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49.97公斤,比對照遼粳294增產9.48 %。
栽培技術要點:4月初播種,5月中旬插秧,行株距30×13.3~16.6厘米,每穴3~4苗;畝施標氮肥以(硫銨計)60~65公斤,磷肥10公斤,鉀肥15公斤;在水稻生育期間,采取淺水灌溉和干干濕濕的水層管理;注意防治病蟲害。
適宜地區:適宜在沈陽以南中晚熟稻區種植。
14、遼星13
品種來源:遼寧省稻作研究所于1995年以(營8433~15/91~40~5)后代材料為母本,以92~15為父本人工雜交系選而成。
特征特性:生育期159天左右,屬中晚熟品種。苗期葉色濃綠,葉片上沖。成株株高115厘米,株型緊湊,分蘗力較強,主莖16片葉。半散穗,穗長18~20厘米,穗粒數137粒左右,千粒重25.1g,穎殼黃褐色。
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測定,糙米率83.3%,精米率75.1%,整精米率68.1%,粒長4.9mm,籽粒長寬比1.8,堊白粒率6%,堊白度0.6%,透明度1級,堿硝值7.0,膠稠度85mm,直鏈淀粉17.6%,蛋白質8.8%,米質優。
經2005~2006兩年田間穗頸瘟病情鑒定調查,中抗穗頸瘟。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水稻中晚熟組區域試驗,15點次增產,1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34.68公斤,比對照增產10.27%;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50.54公斤,比對照遼粳294增產9.57%。
栽培技術要點:4月上中旬播種,5月中下旬插秧,行株距30×13.3厘米,每穴3~4苗;畝施標氮肥60公斤,磷肥20公斤,鉀肥7~8公斤;根據不同生育期,采用淺~濕~干相結合的灌溉原則,后期斷水不宜過早,一般在收獲前10天左右撤水為宜。
適宜地區:適宜在沈陽以南中晚熟稻區種植。
15、遼優20
品種來源:遼寧省稻作研究所于2003年以5216A為母本,以C238為父本雜交而成。
特征特性:生育期162天左右,屬中晚熟品種。苗期葉色濃綠,葉片挺直,株高114厘米,株型較散,分蘗力較強,主莖17片葉,散穗型,穗長23 厘米,穗粒數135粒,千粒重24.3克,穎殼金黃色,無芒。
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測定,糙米率83.8%,精米率74.3%,整精米率66.6%,粒長5.0mm,籽粒長寬比 1.8,堊白粒率24%,堊白度3.2%,透明度1級,堿硝值7.0,膠稠度78mm,直鏈淀粉18.1%,蛋白質7.9%,米質較優。
經2004~2005兩年田間穗頸瘟病情鑒定調查,中感穗頸瘟。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參加遼寧省水稻中晚熟區域試驗,16點次增產,1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654.17公斤,比對照增產8.16%;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72.42公斤,比對照遼粳294增產13.26%。
栽培技術要點:4月20播種,5月20插秧,行株距30×13.2厘米,每穴3苗;畝施標氮肥40公斤,磷肥10公斤,鉀肥10公斤;水層管理;注意防治稻瘟病。
適宜地區:適宜在沈陽以南中晚熟稻區種植。
16、遼河5號
品種來源:大洼縣遼河高科技農業研究所于1998年以鹽豐47變異株為材料,系統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生育期158天左右,屬中晚熟品種。苗期葉色濃綠,葉片直立,株高100厘米左右,株型緊湊,分蘗力強,主莖15片葉,半緊穗型,穗長16.0厘米,穗粒116.6粒,千粒重25.0克,穎殼色金黃、無芒。
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測定,糙米率82.6% ,精米率73.4%,整精米率67.2%,粒長4.9mm,籽粒長寬比1.7,堊白粒率21%,堊白度3.4%,透明度1級,堿消值7.0級,膠稠度86mm,直鏈淀粉16.5%,蛋白質8.8%,米質較優。
經2005~2006兩年田間穗頸瘟病情鑒定調查,中感穗頸瘟。
產量表現:2005~2006兩年參加遼寧省水稻中晚熟組區域試驗, 17個點次均增產,兩年平均畝產645.97公斤,比對照遼粳294增產12.61%,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66.21公斤,比對照遼粳294增產12.21%。
栽培技術要點:4月中旬播種,5月下旬插秧,行株距30×13厘米,每穴3~4苗;畝施標氮肥70公斤,磷肥17.5公斤,鉀肥17.5公斤;淺~溫~干結合灌溉原則;注意防治稻瘟病。
適宜地區:適宜在沈陽以南中晚熟稻區種植。
17、遼星16
品種來源:遼寧省稻作研究所常規室1989年以旱72/越光為母本,以海城大穗為父本人工雜交系選而成。
特征特性:生育期 159天左右,屬中晚熟品種。苗期葉色濃綠,葉片聳直,株高 100~105厘米,株型理想,分蘗力強,主莖17片葉,半散穗型,穗長 15~18厘米,穗粒數 95~100 粒,千粒重23.5克,穎殼色黃,無芒。
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測定,糙米率84%,精米率75.6%,整精米率68.9%,粒長5.0mm,籽粒長寬比1.8,堊白粒率6%,堊白度0.7%,透明度1級,堿消值7.0級,膠稠度82mm,直鏈淀粉15.9%,蛋白質7.6%。米質優。
經2005~2006 兩年田間穗頸瘟病情鑒定調查,中抗穗頸瘟。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水稻中晚熟組區域試驗, 17點次均增產,兩年平均畝產614.95公斤,比對照遼粳294 增產 7.20%;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 643.32公斤,比對照遼粳294增產8.36%。
栽培技術要點:4月上旬播種,5月中旬插秧,行株距30×13.3~16.6厘米,每穴3~4苗;畝施標氮肥50~60公斤,磷肥10公斤,鉀肥15公斤;水層管理:采用節水灌溉技術,淺~濕~干間歇灌。
適宜地區:適宜在沈陽以南中晚熟稻區種植
18、莊粳二號
品種來源:莊河市新玉種業于1997年以中遼9052變異株系選而成。
特征特性:生育期164天左右,屬晚熟品種。苗期葉色深綠,葉片直立,株高 109.9厘米,株型緊湊,分蘗力中等,主莖葉片16~17片葉。散穗型,穗長20.2厘米,穗粒數105.7粒,千粒重25.3克,穎殼色黃色,無芒。
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洲)測定:糙米率 84.5%,精米率78.1%,整精米率65.0%,粒長5.2mm,籽粒長寬比1.9,堊白粒率10%,堊白度0.7%,透明度2級,堿硝值7.0,膠稠度61mm,直鏈淀粉16.4%,蛋白質8.6%。米質優。
經2004~2005兩年田間穗頸瘟病情鑒定調查,中抗穗頸瘟。
產量表現:2004~2005年參加遼寧省水稻晚熟組區域試驗,10個點次增產,2個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475.96 公斤,比對照中遼9052 增產4.09%;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7.05公斤,比對照莊育3號增產0.89 %。
栽培技術要點:4月15日播種,5月25日播種,行株距30×14~16厘米,每穴2~3棵苗;畝施標氮肥50公斤,磷肥10公斤,鉀肥10公斤。水層管理實行淺~濕~干交替灌溉。
適宜地區:適宜在大連、丹東沿海稻區種植。
19、港育10號
品種來源:東港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于1995年以中遼9052/丹粳4號為母本,以丹粳7號為父本人工雜交系選而成。
特征特性:生育期165天左右,屬晚熟品種。苗期葉色濃綠,葉片直立,株高115厘米,株型緊湊,分蘗力強,主莖16片葉,散穗型,穗長21厘米,穗粒數125粒,千粒重26.5克,穎殼色黃白,有芒。
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測定,糙米率85.3%,精米率78.4%,整精米率73.3%,粒長5.2mm,籽粒長寬比1.8,堊白粒率16%,堊白度1.5%,透明度3級,堿硝值7.0,膠稠度72mm,直鏈淀粉18.1%,蛋白質8.7%,米質優。
經2005~2006兩年田間穗頸瘟病情鑒定調查,抗穗頸瘟。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水稻晚熟組區域試驗,13點次均增產,兩年平均畝產483.31公斤,比對照莊育3號增產9.89%;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7.79公斤,比對照莊育3號增產5.68%。
栽培技術要點:4月20日播種,5月30插秧,行株距30×15厘米,每穴3苗,畝施標氮肥50公斤,磷肥10公斤,鉀肥10公斤;淺水層管理。
適宜地區:適宜在大連、丹東沿海稻區種植。
20、丹137
品種來源:丹東農科院稻作研究所水稻試驗站于1999 年以 中遼9052為母本,以龍粳8號為父本人工雜交系選而成。
特征特性:生育期167天左右,屬晚熟品種。苗期葉色淡綠,葉片清秀,株高 108.6 厘米,株型緊湊,分蘗力強,主莖17片葉,散穗型,穗長19厘米,穗粒數102.6 粒,千粒重26.9克,穎殼色黃,有芒。
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測定,糙米率 83.3%,精米率75.4%,整精米率72.9%,粒長5mm,籽粒長寬比1.7,堊白粒率2.0%,堊白度0.2%,透明度1級,堿硝值7.0,膠稠度64mm,直鏈淀粉16.7%,蛋白質8.4%,米質優。
經2005~2006兩年田間穗頸瘟病情鑒定調查,高抗穗頸瘟。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水稻晚熟組區域試驗,12 點次增產,1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463.72公斤,比對照莊育3號增產5.43 %,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4.33 公斤,比對照莊育3號增產0.26%。
栽培技術要點:4月15~20日播種,5月25~30日插秧,行株距30×13.3 厘米,每穴3~4 苗;畝施標氮肥45~50公斤,磷肥10公斤,鉀肥8公斤;采用淺~濕~干相結合的灌溉原則,注意防治稻曲病和條紋葉枯病。
適宜地區:適宜在大連、丹東沿海稻區種植。
21、祥育3號
品種來源:莊河市祥豐水稻研究所于1991年以莊粳1號為母本,以丹繁4號為父本人工雜交系選而成。
特征特性:生育期168左右,屬晚熟品種。苗期葉色淡綠,葉片披散,株高120厘米,株型緊湊,分蘗力中等,主莖16片葉,散穗型,穗長18厘米,穗粒數120粒,千粒重26.7克,穎殼黃白色,有稀芒。
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測定,糙米率84.3%,精米率77.7%,整精米率71.4%,粒長5.3mm,籽粒長寬比1.9,堊白粒率10%,堊白度2.0%,透明度2級,堿硝值7.0,膠稠度61mm,直鏈淀粉17.0%,蛋白質8.9%,米質優。
經2005~2006兩年田間穗頸瘟病情鑒定調查,抗穗頸瘟。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水稻晚組區域試驗,11點次增產,2點次減產,兩年平均畝產459.14公斤,比對照中遼9052增產4.39%;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3.75公斤,比對照莊育3號增產4.75%。
栽培技術要點:4月中旬播種,5月下旬插秧,行株距33×16.5厘米,每穴3苗;畝施標氮肥 50公斤,磷肥25公斤,鉀肥10公斤;水層管理:淺、濕、干灌溉技術;注意防治稻瘟病。
適宜地區:適宜在大連、丹東沿海稻區種植。
22、遼優5224
品種來源:遼寧省稻作所于2004年以 5216A為母本,以C124為父本雜交而成。
特征特性:生育期160天左右,屬晚熟品種。苗期葉色濃綠,葉片挺直,株高108.4厘米,株型較緊,分蘗力較強,主莖17片葉,散穗型,穗長25厘米,穗粒數149粒,千粒重25.3克,穎殼色金黃,無芒。
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測定,糙米率 83.2%,精米率76.5%,整精米率66.5%,粒長5.1 mm,籽粒長寬比1.8,堊白粒率16%,堊白度1.6%,透明度2級,堿硝值7.0 ,膠稠度64mm,直鏈淀粉15.7%,蛋白質7.8%,米質優。
經2005~2006兩年田間穗頸瘟病情鑒定調查,中抗穗頸瘟。
產量表現:2005~2006年參加遼寧省水稻晚熟組區域試驗,13點次均增產,兩年平均產量492.68公斤,比對照莊育3號增產12.02%。2006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00.19公斤,比對照莊育3號增產15.47 %。
栽培技術要點:4月17日播種,5月28日插秧,行株距30×13.2 厘米,每穴4苗;畝施標氮肥40公斤,磷肥10公斤,鉀肥10公斤;水層管理淺濕干間歇灌溉;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葉枯病。
適宜地區:適宜在大連、丹東沿海稻區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