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育單位 呼盟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 1991年以早羽為母本,克73-輻52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生育期101天左右,幼苗期下胚軸為綠色,葉片中等大小,披針形、葉色濃綠,植株上下部葉片小、中部葉片大,葉柄上、下部短,中部長,主莖高70?左右,無限結莢習性,分枝1-3個,白花,單花序,中部花序先開,豆莢中等大小,彎鐮形,深褐色,3-4粒莢占60%,結莢密集。籽粒圓形,金黃色、淺褐色臍,百粒重20g左右,子葉黃色,灰茸毛,茸毛密度中等。籽粒蛋白質含量45.31%,脂肪含量17.19%。該品種比較喜肥水,中度抗旱,抗炸莢,抗倒伏,抗葉部(霜霉病、病毒病、灰斑病)病害。
產量表現 1999-2000年呼盟區域試驗,平均產量2429.8?/hm2,比對照內豆4號增產25.24%。2000-2001年呼盟生產試驗,平均產量2357.4?/hm2,比對照內豆4號增產33.48%。
栽培要點 選擇土層深厚,前茬為玉米、小麥茬并施有機肥的地塊,畝施磷酸二銨10-15?、尿素3?,用2BT精量播種機播種施肥,肥料施到種子下3-5?,畝用種量為5-6?,畝保苗1.8-2.0萬株。為了提高蛋白質含量,一定要保證中、后期田間水份。落葉達80%時可人工收割,及時脫粒。
適應區域 適宜我區≥100C活動積溫19000C以上的呼盟、興安盟、通遼市等地區種植,在活動積溫23000C以上地區可作救災或復種品種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