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瓜
1、川蜜716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2)品種來源:2005年用本所自育的自交系W31作母本,本所自育的自交系W16作父本配制的雜交一代新品種。
(3)特征特性:早熟,定植到始收75天左右。植株生長勢中等,蔓長約2.5~3.0米,莖粗 0.6~0.8厘米;葉片中等大,淺裂。第一雌花節位6~7節,雌花間隔5~6節,果實發育期30天左右,單瓜重5.5公斤左右,果實高圓形,果形指數約為1.02,果皮綠色、光滑,有綠色條帶14~18條,果面有白色蠟粉,果皮厚度1.1厘米左右,果肉大紅色,質脆,甜而汁多,中心折光糖含量11~12%,風味極佳。座果性好,在低溫弱光條件下容易座果,田間表現較抗枯萎病和炭疽病。
(4)產量表現:2007年在簡陽、青白江、南充進行多點試驗,平均畝產3711公斤,比對照“京欣1號”增產19%;2008年平均畝產3620公斤,比對照“京欣1號”增產16%,兩年6點次平均畝產3666公斤,比對照“京欣1號”增產18%。
(5)栽培要點:該品種適用于大中小棚、露地地膜覆蓋栽培等多種栽培形式;施肥以底肥為主,畝施有機肥3000公斤,在栽培過程中追施氮磷鉀等肥料;露地栽培550株/畝左右;采用三蔓整枝時,每株選座1個果,座果節位在主蔓12~16節。采用多蔓整枝時,每株選座1~2個果,以側蔓第2個雌花座果為主。當果實達到鴨蛋大時,及時灌膨果水肥,以后保持地面濕潤,采收前5~7天,停止澆水以防裂瓜。西瓜生長期間,以防治西瓜枯萎病、炭疽病和蚜蟲、紅黃蜘蛛等病蟲害為主。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丘陵西瓜產區。
(二)苦瓜
1、冠春1號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2)品種來源:該組合母本339是從國內引進資源材料02-19?中篩選出的優良變異株-6經8代自交系統選育而成的株系。該株系表現生長勢旺盛,雌性強,果粗大呈長棒形,果白色,表皮光滑,瘤狀物為點突起形與條形瘤相間排列;父本47是從國外引種材料01-19?骨干株系-8系中經9代自交選育獲得的早熟大果型株系。該株系生長勢旺盛,果型粗大,長粗棒形,瘤狀物為粗條形與間斷條形相間,果呈草白色。
(3)特征特性:蔓生,植株生長勢旺盛,分枝性強,主側蔓均可結果。播種到始收85~90天。主蔓第1雌花節位6~8節,中部側蔓雌花在2~3節。商品瓜長棒形,瓜色綠白色,光滑,發亮,瘤狀物為粗條形與圓點形相間,瓜長30~38厘米,橫徑5~7厘米,肉厚1.0~1.3厘米,單瓜重450~550克。尾部稍尖,肉質脆嫩,味微苦,品質好。
(4)產量表現: 2006~2007年區試,春季播種,前期平均產量1721公斤/畝,比對照藍山長白苦瓜增產21%,比春秋王苦瓜增產23%;平均總產量3571公斤/畝,比藍山長白苦瓜增產20%,比春秋王苦瓜增產16%。2007年生產試驗,前期平均產量1373公斤/畝,比對照藍山長白苦瓜增產11%,比春秋王苦瓜增產13%;平均總產量3065公斤/畝,比藍山長白苦瓜增產17%,比春秋王苦瓜增產15%。
(5)栽培要點:春季露地栽培2月底至3月中旬播種,秋季大棚設施栽培7月中下旬播種。采用營養杯育苗移栽,株行距1.0米×0.33米,畝栽2000株左右;深施重施底肥,畝施腐熟農家肥3000~3500公斤,鈣鎂磷肥50公斤,復合肥30公斤,鉀肥20公斤,與土壤混勻后再定植。植株1米時及時整枝引蔓,疏剪側枝。商品瓜采收標準為瘤狀物充分飽滿,瓜皮綠色既可保證品質,又利于連續座果,提高產量。苦瓜生育期間注意防治疫病、霜霉病、白粉病和蚜蟲、螨蟲、瓜實蠅、根結線蟲等病蟲害。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苦瓜主產區。
2、川苦77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2)品種來源:用自選常規材料“C012”選高雌花比例單株,經多代定向選擇而形成的強雌系“Q03”為母本;以自育長白苦瓜瀘豐1號經多代自交提純系“C170”為父本雜交而成。
(3)特征特性:中早熟,植株生長旺盛,分枝能力強。春季播種至始收80天左右。主蔓第一雌花著生節位低,一般在第8~10節。主側蔓雌花多,座瓜能力強,可連續結瓜。瓜長條形,草白色,表皮梗瘤相間,長30~35厘米,果肩橫徑5~6厘米,肉厚1.1厘米,單瓜重0.3~0.5公斤,肉質脆韌、苦味適中。適于春季栽培,耐熱、耐枯萎病,中抗霜霉病,較抗高溫多濕天氣。
(4)產量表現:2005~2006年在瀘州、南充、德陽3個不同生態區進行多點試驗,平均產量為3563公斤/畝,比對照四川長白苦瓜增產46%;比藍山大白苦瓜增產32%。2006~2007年在瀘州、南充、德陽進行生產試驗,平均產量3759公斤/畝,比對照四川長白苦瓜增產46%,生產試驗結果與多點試驗一致。
(5)栽培要點:①適時播種。四川地區春季用地膜加小拱棚等保護設施作早熟栽培,可于2月下旬播種,每畝用種約300克,3月中下旬定植;露地栽培3月中下旬播種,4月上、中旬定植。②適宜密植。參考株行距0.3~0.6米×1.0~1.2米,畝栽1200~1800株。③加強田間管理。該品種結果集中,應施足基肥,在結果初期及時追施N、P肥,全生育期保持土壤濕潤,綁蔓時結合整枝,盡早采收根瓜,在中后期及時打去下部葉片。④適時采收。當苦瓜充分長成,頂端開始發亮時采收。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苦瓜產區。
3、川苦88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2)品種來源:母本“Q01”是用“檳城苦瓜”萌動種子輻射突變產生的高雌花比例單株,經多代定向選擇而形成的強雌系;父本“C028”是從藍山大白苦瓜中選瘤條明顯、雌性較強的單株經多代自交成系;于2002年配組而成。
(3)特征特性:中熟,春季播種至始收83天左右。植株生長旺盛,主蔓第一雌花一般在主蔓第10~12節,主側蔓雌花多,座瓜能力強,可連續結瓜。瓜長圓棒形,長25~30厘米,橫徑6~8厘米,肉厚1.2厘米,單瓜重0.4~0.6公斤,皮色淺綠,瘤豐滿有光澤,肉質脆嫩,苦味適中。適于春季栽培,比四川長白苦瓜遲熟2~3天。耐熱,稍耐寒,耐枯萎病、中抗白粉病,較抗高溫多濕天氣。
(4)產量表現:2005~2006年在瀘州、南充、德陽進行多點試驗,平均產量3646公斤/畝,比對照四川長白苦瓜增產49%;比藍山大白苦瓜增產35%。2006~2007年在瀘州、南充、德陽進行生產試驗,3點均增產,平均產量3821公斤/畝,比對照四川長白苦瓜增產49%。
(5)栽培要點:①適時播種。四川春季在地膜加小拱棚等保護設施下作早熟栽培,可于2月下旬播種,每畝用種約300克,3月中下旬定植;露地栽培則3月中下旬播種,4月上、中旬定植。②適宜密植。參考株行距0.3~0.6米×1.0~1.2米,每畝植1200~1800株。③加強田間管理。該品種結果集中,應施足基肥,在結果初期及時追施N、P肥,全生育期保持土壤濕潤,綁蔓時結合整枝,盡早采收根瓜,在中后期及時打去下部葉片。④適時采收。當苦瓜充分長成,頂端開始發亮時采收。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苦瓜產區。
(三)黃瓜
1、川翠1號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2)品種來源:2005年用自交系H03-2-19為母本,以自交系H02-16-52為父本組配,2006~2008年經品比篩選、鑒定、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示范而成的雜交一代夏秋專用黃瓜新品種。父母本均為本所利用國內黃瓜資源于2002~2005年經多代自交優選育成。
(3)特征特性:植株生長勢強,葉片較大,主蔓結瓜為主,耐高溫,氣溫32~35℃時,能正常開花結果。夏秋露地種植,播種到始收40~45天。主蔓第一雌花6~8節,雌花率20~25%,結成性好,畸形瓜率低。回頭花多,結果性好。瓜直筒形,瓜條順直,瓜把短(小于1/8),商品瓜長35厘米左右,橫徑3.5~4厘米,單瓜重250~300克;瓜色深綠,瘤顯著,密生白刺,外觀漂亮;果肉綠色,口感脆嫩,味甜。田間表現對黃瓜霜霉病、白粉病抗性好,高溫條件下抗病毒病能力強。適宜夏秋露地種植。
(4)產量表現:2007年全省多點試驗平均畝產4167公斤,比對照津優1號增產17.6%,2008年全省多點試驗平均畝產4212公斤,比對照增產18.2%,兩年6點次平均畝產4190公斤,比對照增產18%。
(5)栽培要點:①四川盆地8月上旬播種,苗齡15天左右, 1~2片真葉時定植。② 畝用種量150克。每畝2300~2500株左右,行株距70厘米×35厘米。③:畝施有機肥3000~400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氮、磷、鉀三元復合肥50公斤作底肥。輕施提苗肥,穩施開花肥,重施結果肥。⑤及時防治小地老虎、蚜蟲和病毒病、白粉病、霜霉病等病蟲害。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黃瓜產區。
(四)南瓜
1、川甜1號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2)品種來源:2005年以本所選育自交系WM01-91作母本,自交系P325作父本組配,2006~2008年經品比篩選、鑒定、區域試驗和生產示范選育而成的優質、早熟無蔓雜交一代南瓜新組合。
(3)特征特性:無蔓、叢生。早熟,定植至采收100天左右;植株生長勢強,莖粗約1厘米;葉片近掌狀五角形、淺裂,較大。雌花多,主、側蔓均可座果。果實近梨形,成熟果皮土黃色,有少量綠色斑帶,果面光滑,老熟果耐儲運。果實大小適中,平均單瓜重1.1~1.5公斤,座果性強,單株座果2~3個。果肉金黃色,肉質致密,干物質含量高,甜而細面,風味極佳。
(4)產量表現:2007年全省多點試驗平均畝產2815公斤,比對照蜜本南瓜增產18%。2008年全省多點試驗平均畝產2880公斤,比對照蜜本南瓜增產16%。兩年6點次平均畝產2848公斤,比對照增產17%。
(5)栽培要點:① 四川盆地3月上旬前后播種,苗齡25天左右, 1~2片真葉時定植,地膜覆蓋栽培方式為好。② 畝用種量400克。畝栽1200株左右,行株距100厘米×50厘米。③畝施有機肥2500~300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氮、磷、鉀三元復合肥30公斤作底肥,輕施提苗肥,穩施開花肥,重施結果肥。④及時防治小地老虎、蚜蟲和病毒病、白粉病等病蟲害。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南瓜產區。
(五)冬瓜
1、蓉抗4號
(1)選育單位: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2)品種來源:該組合母本Q01-05-1是我所從中國農科院品種資源所引進的冬瓜資源,經過7代單株定向選育的高代自交系;父本RK-1-3-2是從冬瓜一代雜種“蓉抗1號”自交后代經過6代單株定向選育而成。
(3)特征特性:早中熟,第1雌花節位13~16節,以后每4~6節著生雌花;開花早,定植到采收比對照廣東黑皮早熟5~7天,種子發芽快,幼苗生長迅速,葉片大30厘米×30厘米,莖粗1~1.5厘米,葉柄長25厘米左右,瓜長40~60厘米,直徑20~25厘米左右,單重15公斤左右,黑皮,果實有空腔,耐熱,植株田間抗病能力強,重田試驗表明新組合蓉抗4號比對照顯著抗枯萎病。果肉致密,適合長途運輸。
(4)產量表現:2005~2008年多點試驗,平均畝產9174公斤,較對照增產9.1%,增產達顯著水平。在各試驗點均表現良好。
(5)栽培要點:①播種前7~10天,將過篩且沒有種過瓜類的細土和腐熟牛糞或豬糞按7?3比例混合,每立方營養土加入過磷酸鈣2.5公斤,米樂爾0.5公斤,拌勻,堆放備用。四川盆地在立春前后設施育苗,可直播營養土內,或催芽后播種;露地育苗栽培,應在3月底4月中旬前下種。其它地區根據當時氣候和生產習慣參照執行。注意苗期保溫控水,防止爛芽和徒長。②當幼苗長到1~2片真葉時定植,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公斤以上,磷肥50公斤,三元復合肥50公斤,米樂爾3公斤,撒施。開廂1.6米包溝,雙行定植,株距80厘米,畝定植1000株,或開廂2.0米包溝,單行定植,株距50厘米,畝植650株,定植后澆透定植水。苗期宜地膜加小拱棚栽培,防倒春寒,促進提早采收上市。③定植后10~15天澆清糞水1~2次。及時搭棚架。及時植株調整,摘去所有側枝,早熟栽培主蔓第1雌花留果;中晚熟栽培留第2或第3雌花座果。天氣不良時應人工輔助授粉。及時進行病蟲害防治。④當冬瓜表面黑又帶光澤時即可采收。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低山及平壩冬瓜產區。
(六)砧木
1、蓉砧1號
(1)選育單位: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園藝所
(2)品種來源:母本S1-7-2是從中蔬所引進絲瓜種質資源中經過多代單株定向選育的穩定自交系,父本S1-23-3是省內收集絲瓜資源材料中經過多代單株定向選育的穩定自交系。
(3)特征特性:該組合為苦瓜專用砧木。根系發達,縱向可達1米,橫向可達3米。主蔓9~10節著生第1雌花,雌花著生率高,主側蔓均結瓜;瓜條長19~24厘米,直徑5厘米左右;葉片較大,葉柄長19厘米。以本組合為砧木,“碧秀”苦瓜為接穗的嫁接苗,田間表現抗苦瓜枯萎病,嫁接親和力高,共生親和性好,耐澇、耐旱能力強,生長快,長勢強,提高接穗產量。
(4)產量表現:以本組合為砧木,“碧秀”苦瓜為接穗的嫁接苗,在2006~2007年的多點試驗中,平均畝產4850公斤,比對照“碧秀”實生苗增產16%。
(5)栽培要點:采用插接法嫁接時,2~4月播種本組合,幼苗子葉完全平展,1片真葉長出,莖高4~5厘米開始嫁接;嫁接后,苗齡30天即可定植。以“碧秀”苦瓜為接穗的嫁接苗,在3月~4月初定植,用大拱棚+小拱棚+地膜的栽培模式;畝施農家肥3000公斤,鈣鎂磷肥80公斤做底肥,6米開廂包溝,畝栽80~100株,嫁接口離地面1.5厘米;及時引苗上棚,抹絲瓜芽和80厘米以下的苦瓜側芽,加強整枝打杈,摘除老、病、黃葉,鏟除雜草,摘除畸形瓜;采收期每5~7天適當追施尿素或復合肥。注意防治白粉病、瓜食蠅等病蟲害。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苦瓜主產區。
(七)辣椒
1、川騰4號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2)品種來源:該組合是以自交系20008-2-2-2-2作母本,用自交系2000-2②-1-6-4-2-2作父本配制的雜交一代新品種。
(3)特征特性:早熟,首花節位16節左右,從定植到始收紅椒83天左右;植株矮小,株型緊湊,株高39.1厘米,株幅52.0厘米×50.5厘米;果實指形,果長5.2厘米,果橫徑1.6厘米,果肉厚0.15厘米,單果重4.1克;青熟果綠色,老熟果紅色;味辣-極辣;適宜鮮食、加工和觀賞;耐寒、耐熱、較耐澇,田間表現較抗病蟲。
(4)產量表現 :2007年~2008年連續兩年全省多點試驗,平均產量為1179公斤/畝,比對照櫪木三鷹椒增產112%,從定植到始收紅椒比對照提早25~30天。
(5)栽培技術要點: ① 適時播種,四川冬季育苗10月中旬~11月上旬播種,春季育苗1月下旬~2月中旬播種,露地3月~4月定植,提倡地膜覆蓋栽培方式。② 畝用種量50~100克。畝栽4500窩,每穴2株。③畝施有機肥3000~5000公斤,過磷酸鈣50~80公斤,硫酸鉀20公斤或餅肥50~100公斤或草木灰200公斤作底肥。④輕施提苗肥,穩施開花肥,重施結果肥。⑤及時防治小地老虎、蚜蟲、紅蜘蛛、白蜘蛛(跗線螨)、煙青蟲和病毒病、炭疽病、疫病等病蟲害。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簇生椒產區。
2、蓉椒8號
(1)選育單位: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2)品種來源:該組合的母本0109-5是由四川地方品種二金條用單株選育法經過6代單株、系統定向選擇育成的優良自交系;父本9903是從甘肅引進的小燈籠椒品種經多代定向分離純化選擇育成的優良自交系,歷經9年選育而成的雜一代新組合。
(3)特征特性:早中熟,首花節位8~10節,定植到采收55天左右。植株生長勢強,整齊,株高80厘米,開展度70厘米~80厘米,掛果多,果實細長羊角型,青熟果綠色,老熟果紅色,果實縱徑18厘米~20厘米,橫徑1.6~1.8 厘米,果肉厚0.20 厘米,單果平均重12.2克,較辣,耐高溫,田間表現抗病性較強,綜合性狀優良。
(4)產量表現:2006~2007年在資陽、自貢、綿陽進行多點試驗,平均畝產1748公斤,比湘辣一號1541 公斤增產13%。2006~2007年在雙流縣、青白江、彭州、資陽、自貢、綿陽進行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876公斤,比對照增產13%。
(5)栽培要點:春季栽培于上年10月中旬播種,11月中旬假植一次,采用冷床育苗,塑料大棚加小拱棚覆蓋越冬。適時定植,翌年三月中下旬帶土定植于大田。底肥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公斤,尿素30公斤,過磷酸鈣60公斤,氯化鉀15公斤,全層撒施,翻耕后做成包溝1.4米的廂面,覆蓋好地膜,畝定植2800~3000穴(雙株)。田間管理:定植后7~10天澆清糞水1次,培土1~2次,中后期及時追肥,注意防治煙青蟲、茶黃螨,適時分批采收,促進連續座果,提高產量和產值。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辣椒產區。
(八)番茄
1、川科5號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
(2)品種來源:該品種是以中國農業科學院引進的豐產材料O9832 為母本,國外引進抗逆材料H9641為父本,通過有性雜交育種,經連續7代系統選育而成。2001年進行有性雜交,通過加代繁殖、定向選擇、病圃篩選、品比試驗和多點試驗,2008年完成生產試驗和田間技術鑒定。
(3)特征特性:無限生長類型,中熟,全生育期159天。植株生長勢強,葉色濃綠,果實圓形,紅色,硬度中等,平均單果重210克,可溶性固形物4.1,口感酸甜適中,商品果率87%,裂果率11%,畸形果率7% 。抗病性強,經接種鑒定,抗病毒病、青枯病和枯萎病。
(4)產量表現: 2007年省區試4點平均畝產量4727公斤,比對照合作903增產12% ,且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08年省區試4點平均畝產4749公斤,比對照合作903增產12% ,增產達極顯著水平。兩年8點全部增產,平均畝產為4738公斤,比對照增產12%;2008年生產試驗,畝產4843公斤,比對照合作903增產13%,各試點全部增產,生產試驗結果與多點試驗一致。
(5)栽培要點:①適時播種、培育壯苗、及時定植:根據當地的種植習慣,選擇通風向陽、多年沒有種植過茄科作物的肥沃土壤作苗床,育苗移栽。播種前做好種子和苗床的消毒工作,培育壯苗,及時定植,每畝種植3000~3500株。②重視肥水管理:以有機肥為主,根據土壤肥力及植株長勢,酌情追施少量化肥,氮、磷、鉀配合使用。天氣干旱及時澆水,雨澇天氣及時排水,做到雨過水停溝干。③及時搭架綁蔓、整枝打杈:在植株倒伏前及時搭架、綁蔓,防止主莖倒伏,根據當地栽培習慣和栽培目的,進行單桿或雙桿整枝,及時去掉所有多余的側芽。④加強病蟲害防治:結合當地的氣候特點及番茄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規律,進行綜合防治,做到以防為主,以治為輔,利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種植出無公害的優質番茄。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番茄產區。
2、川科6號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
(2)品種來源:該品種是以中國農業科學院引進的豐產材料T9320 為母本,以本所自育材料K9952為父本,2001年通過有性雜交育種,連續7代系統選育,并通過加代繁殖、定向選擇、病圃篩選、品比試驗和多點試驗, 2008年完成生產試驗和田間技術鑒定。
(3)特征特性:無限生長類型,中熟,全生育期159天。植株生長勢強,葉色濃綠,果實高圓形,粉紅色,硬度中等,單果重182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3%,口感酸甜適中,商品果率87%,裂果率15%,畸形果率4%。抗病性強,經接種鑒定,抗病毒病、青枯病和枯萎病。
(4)產量表現:在2007年省區試,4點均增產,平均畝產4544公斤,比對照合作903增產8% ,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08年省區試,4點全增產,平均畝產4613公斤,比對照合作903增產9% ,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675公斤/畝,比對照合作903增產9% ,各試點全部增產,生產試驗結果與多點試驗一致。
(5)栽培要點:①適時播種、培育壯苗、及時定植:根據當地的種植習慣,選擇通風向陽、多年沒有種植過茄科作物的肥沃土壤作苗床,育苗移栽。播種前做好種子和苗床的消毒工作,培育壯苗,及時定植,每畝種植3000~3500株。②重視肥水管理:以有機肥為主,根據土壤肥力及植株長勢,酌情追施少量化肥,氮、磷、鉀配合使用。天氣干旱及時澆水,雨澇天氣及時排水,做到雨過水停溝干。③及時搭架綁蔓、整枝打杈:在植株倒伏前及時搭架、綁蔓,防止主莖倒伏,根據當地栽培習慣和栽培目的,進行單桿或雙桿整枝,及時去掉所有多余的側芽。④加強病蟲害防治:結合當地的氣候特點及番茄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規律,進行綜合防治,做到以防為主,以治為輔,利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種植出無公害的優質番茄。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番茄產區。
(九)茄子
1、川茄805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2)品種來源:2005年用本所自育的自交系E14作母本,本所自育的自交系E433作父本配制的雜交一代新組合。
(3)特征特性:早熟,主莖第9~11葉著生門茄,定植到始收56天。植株生長勢中等,株高90厘米~95厘米,植株冠幅72.5 厘米左右。果實長棒形,長39 厘米左右,橫徑4.7 厘米左右,果形指數8.0左右,果皮墨黑色,有光澤,果肉月白色,單果重198克~220克。籽少,品質好。耐寒性較強,適宜露地或保護地早熟栽培。
(4)產量表現:2007年在簡陽、青白江、南充進行多點試驗,前期平均畝產量434公斤,比對照“蓉雜茄”增產35%;2008年前期平均畝產量438公斤,比對照“蓉雜茄”增產28%,兩年6點次前期平均產量436公斤,比對照“蓉雜茄”增產32%。定植到始收56天,比對照“蓉雜茄”早熟10天,總產量畝產3468 公斤,與對照相當。
(5)栽培要點:①塑料棚冷床育苗,春早熟栽培時,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春季露地栽培時,2月上旬播種。②適時定植,露地栽培,氣溫穩定通過15℃為移栽適期。保護地栽培,土層深度10厘米處地溫穩定通過13℃時為移栽適期。③重施基肥,合理追肥。以有機肥為主,限量使用化肥,提倡配方施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鉀肥。禁止大水漫灌和陰天傍晚澆水。提倡噴灌、滴灌、膜下灌溉。及時打杈,摘除老、黃、病葉,加強通風,中耕除草,立支架,培土上廂。病蟲防治優先采用農業綜合防治措施,減少化學農藥使用。及時防治黃萎病、綿疫病、紅黃蜘蛛等病蟲害。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平壩、丘陵茄子產區。
(十)菜豆
1、達蕓2號
(1)選育單位:達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2)品種來源:該品種是從紅花青殼輻射誘變群體中選育出優良單株,經連續多年定向選育而成的菜豆新品系。
(3)特征特性:蔓生,早中熟,春季播種至始收70~75天。主蔓長270厘米~290厘米;第5~6節開始著生花序,花淺紫色;葉片中偏大、綠色;商品莢綠色,長17厘米左右,平均單莢重12克,莢面光滑,莢勻稱順直,肉厚實,質脆嫩,商品性好。單莢種子7~8粒,種子腎形,種皮紅褐色,百粒重36克左右。
(4)產量表現 :2005~2006年連續兩年多點試驗:前期平均鮮莢490公斤/畝,較對照紅花青殼增產35%;平均總產1630公斤,較對照增加185公斤,增產13%,前期產量占總產量的30%。生產試驗示范:春季平均鮮莢產量為1531公斤/畝,比對照增產13%。
(5)栽培技術要點:四川盆地適宜播期為2月下旬至3月上旬,雙膜覆蓋可在2月中旬播種,畝用種量7~8公斤。密度:1.3~1.5米包溝開廂,株行距33厘米×66厘米,每穴栽2株。重施底肥和追肥:開花前追施1~2次提苗肥,結莢盛期重施追肥。及時搭架引蔓;以人字架為好。及時防治銹病、根腐病、細菌性疫病、豆莢螟、紅蜘蛛、潛葉蠅等病蟲害,出苗10天后注意預防根腐病的發生。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菜豆產區。
2、加工菜豆1號
(1)引種單位:四川農業大學
(2)品種來源:是從法國引進的加工型青刀豆GARONEL,本品種為常規種。
(3)特征特性:屬矮生型,早熟。春季播種至始收約45天,秋季播種至始收約38天。株高55厘米左右,長勢中等,開展度42×30厘米,分枝14~18個;花淡紫紅色,每花序5~8朵,始花節位4~5節;平均一級商品豆單莢重3.5克,莢綠色,莢寬0.55~0.65厘米,長12厘米左右,成熟種子黑色,百粒重30克;豆莢整齊,商品性好,一級豆莢率高達90%以上,加工性好,加工口感嫩脆,纖維極少。田間表現適應性好, 抗逆性較強。
(4)產量表現:2007年~2008年,在漢源縣、雙流、蓬溪進行多點試驗,兩年平均春季產量1121公斤/畝,秋季平均畝產421公斤,加工產值較高。
(5)栽培要點:春季3月下旬播種,秋季7月下旬播種。采用直播方式播種,按照1.2米開箱栽培,箱面寬0.80米。雙行栽植,株距15厘米,行距60厘米,每穴1株;或株距30厘米, 每穴2株。畝施基肥3000公斤,追肥2~3次,每次施N、P、K復合肥20公斤/畝。注意防治疫病、枯萎病、蚜蟲、螨、小地老虎。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菜豆主產區。
(十一)豌豆
1、食莢甜脆豌3號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2)品種來源:該品種是以我所育成品種“食莢大菜豌1號”為母本,以南京中山植物園引進材料“中山青”為父本,雜交后經12代系統選育而成的定型品種。
(3)特征特性:屬小莢菜用型豌豆。植株矮健,株型緊湊,播種到始收嫩莢159天左右,全生育171天左右。株高71厘米,幼苗半直立,不需搭架。葉色深綠,有須,花白色,青莢綠色,肉質厚,纖維少,無硬皮層。平均單莢重5.5克,莢長8.1厘米,寬1.7厘米,果肉率達83.2%,蛋白質含量2.29%,粗纖維含量0.528%,糖份4.30%,粗蛋白含量達29.7%,脂肪含量1.94%。香甜脆嫩,品質優。
(4)產量表現 :2007年多點試驗,4點平均畝產476公斤,較對照”食莢大菜豌1號”增產11%;2008年多點試驗,4點平均畝產669公斤,較對照“食莢大菜豌1號”增產13 %;兩年平均畝產572 公斤,較對照增產12%。2008年在成都、簡陽、南充進行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03公斤,較對照食莢大菜豌豆1號增產8%,生產試驗結果與多點試驗一致。
(5)栽培技術要點:盆地內冬播丘陵區在10月底左右,山區10月中旬播種,適當密植,凈作行距50~60厘米,窩距25厘米,每窩精選種子5粒,保苗3株,畝用種8~10公斤。畝用過磷酸鈣30公斤,有機渣肥2000公斤或清糞水30擔,苗期視情況可追加一次。幼苗期遇旱應灌水一次,及時中耕除草,花期注意防治豆象、蚜蟲為害。嫩莢食用成熟時即可采收。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豌豆產區。
(十二)甘藍
1、成甘1號
(1)選育單位: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2)品種來源:本品種為雜一代, 母本為日本引進品種“彩”的分離后代經多代選擇純合后得到自交不親和系05-01,父本為日本引進品種“金杯” 的分離后代經多代選擇純合后得05-02。
(3)特征特性:園球型,早熟,株型緊湊,開展度30~35厘米,株高20~25 厘米,定植至采收60天左右。外葉數13~15片,葉色深綠,蠟粉少,包心緊,商品性好;球縱橫徑均為12厘米,中心柱5厘米左右,單球凈重0.5~0.75 公斤,凈菜率80%以上。
(4)產量表現:該組合宜夏秋播種,定植至采收60天左右,比對照甘雜1號早熟10天以上;2006~2007年兩年多點試驗平均畝產量3547公斤,比對照甘雜1號增產5%以上。
(5)栽培要點:四川盆地適宜播期為7月下旬至8月下旬,其他地區根據氣候特點進行播期調整。育苗移栽,育苗時應采取遮陽防雨措施,苗齡30天,6 ~8片真葉時定植,定植密度為畝栽6000~6500株,株行距30×35厘米。定植后追肥2~3次,主要病蟲害有:蚜蟲、菜青蟲、小菜蛾、霜霉病、黑腐病、軟腐病、菌核病等。加強栽培管理,培育壯苗,科學施肥,搞好田園清潔。嚴格實施輪作制度。優先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新型生物、化學農藥。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甘藍產區。
(十三)大蒜
1、成蒜早4號
(1)選育單位: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園藝研究所
(2)品種來源:從二水早經Co60射線輻射處理“后代”多年定向系統選育而成。
(3)特征特性:早熟,從播種到始收蒜苔需182天。葉色深綠,完整植株平均11.48片,株高平均69.3厘米,假莖高平均38.5厘米,假莖粗平均1.39 厘米,最大葉長平均52.0厘米,最大葉寬平均2.55厘米。蒜苔長47. 68厘米,粗0.63厘米,平均單苔重為13.1克 。蒜頭外皮紫紅色,蒜頭形狀好,蒜瓣尖端緊密抱握中心軸,75%的蒜頭有6~8個蒜瓣,二次生長率低,平均單頭重為9.8克。一般蒜苔和蒜頭產量可達380公斤/畝和414公斤/畝。
(4)產量表現:連續3年省內不同點平均產量比對照顯著增加。05秋季~06年春季, 3點的蒜苔和蒜頭平均畝產量分別為419公斤和352公斤,比對照二水早分別增加52.8%和25.7%。06秋季~07年春季,3點蒜苔平均畝產量為451公斤,比對照二水早增加49.9%;蒜頭平均畝產量為466公斤,比對照二水早增產32.3%。07秋季~08年春季,5點的蒜苔平均畝產量為352公斤,比對照二水早增加15.3%;蒜頭平均畝產量為479公斤,比對照二水早增產17.1%。
(5)栽培要點:8月底~9月上旬適時播種,播種前剔除干腐、霉爛和小于0.5克的種瓣。底肥施入過磷酸鈣70~100公斤/畝,農家糞肥2000~3000 公斤/畝。畝栽5.9萬株~7.9萬株。田間管理重點保持土壤濕潤,4葉期、蒜苔露尾、蒜苔收后3個關鍵時期追施尿素30~35公斤/畝和氯化鉀20~30 公斤/畝。注意防治葉枯病和薊馬。及時采收蒜苔和蒜頭。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大蒜(苔蒜)產區。
二、食用菌
1、川耳2號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2)品種來源:2002年在四川通江縣采集的野生毛木耳,通過組織分離培養和多次栽培出耳試驗篩選,獲得農藝性狀優良菌株川耳2號(Ap1142)。
(3)特征特性:菌絲體白色,絨毛狀,具鎖狀聯合;耳片形狀為片狀或耳狀,顏色為紅褐色至褐色,柔軟,中等大,直徑12.2 厘米~20.5厘米,厚0.15 厘米~0.24 厘米,耳片表面具棱脊,腹面絨毛白色至褐色,密,長。干耳樣品中粗蛋白7.91%,粗脂肪0.703%,氨基酸總量5.7%。菌絲體生長溫度范圍為5℃~35℃,最適生長溫度30℃;耳片生長溫度范圍為18℃~30℃,最適生長溫度為22℃~28℃。
(4)產量表現:2006~2007年生產試驗,平均生物學轉化率為95.13%,較對照品種781、琥珀木耳和黃耳10號分別增產10.27%,12.48%和29.96%。在崇州市、什邡和郫縣示范栽培3萬余袋,平均產量達到0.9公斤/袋,生物學轉化率達到90%。抗病能力較黃耳10號、781和琥珀木耳高,在生產上川耳2號表現沒有感染“疣巴病”,781和琥珀木耳 “疣巴病”感病率達到30%左右,黃耳10號達到80%。
(5)栽培要點: ①栽培方式:熟料袋栽。②栽培原料:栽培主料以棉籽殼、木屑和玉米芯,輔料為麩皮、玉米粉等。③栽培季節:自然條件下適宜在4月~9月生產。④栽培管理要點:出耳期間溫度控制在18℃~30℃,空氣相對濕度85%~95%,干濕交替管理,光照強度50~300勒克斯,通風良好,空氣新鮮。⑤采收標準:耳片平展,擔孢子彈射出來之前采收。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盆地夏季栽培。
2、川耳3號
(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2)品種來源:2002年在四川青川縣采集的野生毛木耳,通過組織分離和多次栽培出耳試驗篩選,獲得農藝性狀優良菌株川耳3號(Ap11)。
(3)特征特性:菌絲體白色,絨毛狀,具鎖狀聯合;耳片形狀為片狀或耳狀,顏色為褐色,柔軟,耳片直徑14.2 厘米~23.0厘米,厚0.13 厘米~0.24厘米,表面具棱脊,絨毛白色至褐色,密,長。干耳樣品中粗蛋白7.64%,粗脂肪1.07%,氨基酸總量5.2%。菌絲體生長溫度范圍為15℃~35℃,最適生長溫度30℃;耳片生長溫度范圍為18℃~30℃,最適生長溫度為22℃~28℃。
(4)產量表現:2006~2007年生產試驗,平均生物學轉化率為95.25%,較對照品種781、琥珀木耳和黃耳10號分別增產14.27%、25.23%和30.18%。在崇州市、什邡和郫縣示范栽培2萬余袋,平均產量達到0.9公斤/袋,生物學轉化率達到90%。抗病能力較黃耳10號、781和琥珀木耳高,在生產上川耳3號表現沒有感染“疣巴病”,781和琥珀木耳 “疣巴病”感病率達到30%左右,黃耳10號達到80%。
(5)栽培要點: ①栽培方式:熟料袋栽。②栽培原料:栽培主料以棉籽殼、木屑和玉米芯,輔料為麩皮、玉米粉等。③栽培季節:自然條件下適宜在4月~9月生產。④栽培管理要點:出耳期間溫度控制在18℃~30℃,空氣相對濕度85%~95%,干濕交替管理,光照強度50~300勒克斯,通風良好,空氣新鮮。⑤采收標準:耳片平展,擔孢子彈射出來之前采收。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盆地夏季栽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