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
1、審定編號:蒙審葵2005001號
品種名稱:世達二號(原代號世達996 食用)
選育單位:內蒙古五原縣世達會社
品種來源:世達二號食用向日葵新品種,是內蒙古五原縣世達會社利用系統選育法,于1996年從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烏梁素太鄉二大隊農家普通食用向日葵變異品種中,經過五個世代選育而成。
性狀描述:
幼苗: 幼苗綠色,群體生長整齊,田間生長勢強。根系發達,抗倒伏。
莖稈:莖粗3.0 cm。
植株:株高246cm,株型緊湊,呈塔形。葉片數35片,分枝率1%,倒伏率1%,折莖率3%,群體生長較整齊。
花盤:花盤傾斜度4級,花盤平,花盤直徑23.9 cm。
籽粒:排列緊密整齊,自然結實率90%左右,籽粒顏色黑底白邊覆有細白條紋,籽粒錐形長1.8 cm,寬1 cm,籽粒飽滿。
品質:2004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結果世達996食葵:粗蛋白(干基)30.15%、粗脂肪(干基)50.27%、百粒重21.7g,籽仁率49.6%。
病蟲發生情況:
該品種菌核病自然發病率為1.2%,銹病輕度發生,褐斑病、黑斑病(田間病情指數調查)一級。田間未發現霜霉病和黃萎病。
試驗情況:
2003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50.8kg,較對照DK119增產54.9%。
2004年區域試驗籽實平均畝產149.4kg。
2004年生產試驗籽實平均畝產167.7kg,比星火花葵畝增加31.4kg,增產23%。
栽培技術要點:
巴彥淖爾市地區4月20日~5月10日最晚不超過5月20日。種植密度:行距70 cm,株距50 cm,每畝留苗1900株,最多不超過2000株。每畝用種1kg,每穴2粒。
畝施基肥,磷酸二銨15kg~20kg。畝施追肥,尿素30kg~40kg。
一對真葉間苗,兩對真葉定苗,定苗前進行兩次中耕鋤草,并作好地老虎等地下病蟲害防治,封垅前進行第三次中耕鋤草,有條件者并進行培土,可增加千粒重,苗期5~6對真葉澆頭水;現蕾前一周澆二水并追肥;花期澆三水;有條件的地方視氣候情況,花期結束后澆灌漿水。
人工授粉:無蜜蜂的種植區,在開花期每隔一日進行一次人工授粉,開花期共進行3~5次,直至授粉結束,提高結實率,增加產量。
覆膜種植,可增加產量15%左右,并可提早成熟上市10d~15d。
適應區域:內蒙古≥10℃活動積溫2700℃以上地區。
2、審定編號:蒙審葵2005002號
品種名稱:康地207(原代號KD207 食用)
選育單位:新疆康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康地207(KD207)是三系雜交中晚熟食用向日葵品種,不育系、保持系是1996年以赤峰黑葵地方品種為背景轉育,經連續南繁北育加代,1999年穩定,形成了G2496A、G2496B。恢復系是1996年以美國花葵,經自交分離,系統選育而成,1998年以不育系G2496A為母本,恢復系1680R為父本,配制的雜交組合。
性狀描述:
幼苗:幼莖紫色,葉柄中等長,葉片心臟形,中上部葉片及莖稈有刺毛。
植株:株高242.8cm,無分枝,葉片數41片。無倒伏,成熟時莖桿中部有少量折斷現象,生長整齊。田間生長勢強。
莖稈:莖粗2.3cm。
花盤:舌狀花和柱頭色為橘黃色,花藥為褐色。花盤傾斜度4級,花盤平,花盤直徑20.3cm。
籽粒:籽粒排列緊密,自然結實率94%,百粒重15g,籽粒長1.7~2.0 cm,寬0.7 cm左右,單株產量120g左右,出仁率56.9%。籽粒顏色灰褐色有白色條紋,籽粒長錐形。
品質:經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檢測結果:子實粗蛋白15.83%。
病蟲發生情況:該品種菌核病自然發病率為1%,銹病中度發生,黑斑病(田間病情指數調查)一級。田間未發現褐斑病、霜霉病和黃萎病。
試驗情況:
2003年區域試驗籽實平均畝產233kg,比DK119增產43%。
2004年區域試驗平均籽實畝產量179.7kg,比DK119畝增28.9kg,增產19.2%。
2004年生產試驗,平均籽實產量176.5kg,比對照DK119畝增籽實20.5kg,增產13.14%。
栽培技術要點:
適期播種,河套地區4月下旬5月上旬播種,畝播量0.8~1 .0?,播深4~5?。
合理密植:根據群體與個體的關系,應采用大小壟種植,大壟3尺,小壟1.2尺,株距1.4尺,田間畝保苗2000株左右。播種前隨糙地畝施二銨7~10kg,結合灌頭水(現蕾前)畝追尿素20~22.5kg或結合澆二水畝追碳銨40~50kg。全生育期澆水三次,第一水現蕾前,第二水現蕾期,第三水開花期。
適應區域:內蒙古≥10℃的活動積溫2700℃以上地區種植。
3、審定編號:蒙審葵2005003號
品種名稱:大誠地223(原代號誠牌223 食用)
選育單位:內蒙古富田種子有限責任公司
品種來源:是內蒙古富田種子公司采用系統選育法,從巴盟品種“星火”生產田中選擇不同于“星火”(籽粒長度、熟期、少量分枝)的變異株,經6個世代選育而成。
性狀描述:
幼苗:幼苗生長勢較強。
植株:株高270~300cm,田間長勢強、整齊,遺傳性狀穩定,群體生長較整齊。
莖稈:莖粗3.03cm,葉片數44片。分枝少,抗倒伏,折莖較少。
花盤:花盤傾斜度4級,花盤平,花盤直徑22~26cm,舌狀花呈桔黃色,柱頭黃色。
籽粒:籽粒排列緊密,自然結實率93%,籽粒顏色灰褐色有白色條紋,粒形長錐。籽粒長2.2~2.7cm,寬0.8cm左右,百粒重15.5g,籽仁率58%,籽粒飽滿。
品質:2005年經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品質化驗結果,子實含粗蛋白17.29%。
病蟲發生情況:該品種菌核病自然發病率為0.5%,銹病中度發生,褐斑病、黑斑病(田間病情指數調查)一級。田間未發現霜霉病和黃萎病。
試驗情況:
2003年區試,籽實平均畝產232.6 kg,比DK119增產43.7%。
2004年區試,籽實平均畝產166.9kg。
2004年生產試驗籽實平均畝產178kg,比星火花葵畝增加41.7kg,增產30.6%。
栽培技術要點:
密度1800株/畝, 5月10日~5月25日播種,播種前每畝施底肥二銨15kg;苗期第七葉片時每畝施尿素15kg,并澆第一水;現蕾期每畝施尿素20kg或碳銨35kg,并澆第二水;花期澆第三水。忌重茬、迎茬,在中等肥力土壤種植,出苗后適時間苗、定苗、鋤草,為保證結實,最好能有蜂源、或進行2~3次人工授粉,不宜密植。
適應區域:內蒙古≥10℃活動積溫2700℃以上區域種植。
4、審定編號:蒙審葵2005004號
品種名稱:白葵六(食用)
選育單位:北京德農種業有限公司赤峰分公司
品種來源:白葵六是吉林向日葵研究所由食葵品種匈牙利4號采用半分育種法選育而成的。由北京德農種業赤峰分公司2001年引進。
性狀描述:
莖稈:莖粗3.0?。
植株:株高282?,莖稈柔韌性強,植株健壯,無倒伏。
花盤:花盤直徑21.8?, 花盤大小均勻,直徑21~25?,形狀平。
籽粒:籽粒長卵形,排列緊實,結實性好,粒色灰白條紋。百粒重13g左右,籽實長度1.7?,寬0.85?,出仁率64%。
品質:經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測定,白葵六籽仁粗蛋白含量為20.19%。
病蟲發生情況:田間自然抗性鑒定:沒有發生霜霉病、黃萎病和菌核病,褐斑病和黑斑病均為1級,沒有發現其它檢疫對象。
試驗情況:
2003年內蒙古自治區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30.5?,較對照星火花葵增產19.2%。
2004年內蒙古自治區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8.1?,比對照星火花葵增產0.25%。
2004年內蒙古自治區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37.0?,比對照星火花葵增產0.5%。
栽培技術要點:
一般與禾本科農作物實行3~5年輪作效果較好。播種時間要使向日葵開花期避開本年度高溫期,在一般地區4月下旬可以播種。注意氮、磷、鉀配合施用,畝施有機肥1500~2000kg,二銨5~10kg作底肥,現蕾初期施尿素5~10?、3~5?鉀肥即可滿足其生長需要。
畝播量1.0~1.2kg,據地力條件確定合理密度,一般肥力條件下畝保苗2000株/畝,肥力條件好的地塊可適當密植一些。及時間苗,中耕鋤草,苗期(8葉期)畝追施3~5kg硫酸鉀,現蕾初期,畝施尿素5~10kg,根據墑情結合培土并澆頭水,在初花期和開花末期澆水與否依墑情而定。及時收獲。
適應區域:內蒙古≥10℃活動積溫2900℃以上地區種植。
5、審定編號:蒙審葵2005005號
品種名稱:白葵七 (食用)
選育單位:北京德農種業有限公司赤峰分公司
品種來源:白葵七是吉林向日葵研究所由農家食葵品種“寸嗑”采用半分育種法選育而成的。由北京德農種業赤峰分公司2001引進。
性狀描述:
莖稈:莖粗3.0?, 葉片數平均40片。
植株:株高280 cm,莖稈柔韌性強,健壯。
花盤:花盤大小均勻,花盤直徑19~21?, 形狀平。
籽粒:粒色黑褐條紋,籽粒長形。百粒重15g左右,籽實長度2.2?,寬1.0?,出仁率55%。
品質:經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測定,白葵七籽仁粗蛋白含量為19.62%。
病蟲發生情況:田間自然抗性鑒定:沒有發生霜霉病、黃萎病和菌核病,褐斑病和黑斑病均為2級,沒有發現其它檢疫對象。
試驗情況:
2003年內蒙古自治區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15.3?,較對照星火花葵增產11.4%。
2004年內蒙古自治區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76.5kg,比星火花葵畝增產11.9%。
2004年內蒙古自治區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51.4kg,比星火花葵畝增產11.08%。
栽培技術要點:
一般與禾本科農作物實行3~5年輪作效果較好。播種時間要使向日葵開花期避開
本年度高溫期,在一般地區4月下旬可以播種。注意氮、磷、鉀配合施用,畝施有機肥1500~2000kg,二銨5~10kg作底肥,現蕾初期施尿素5~10?、3~5?鉀肥即可滿足其生長需要。畝播量1.0~1.2kg,據地力條件確定合理密度,一般肥力條件下畝保苗2000株/畝,肥力條件好的地塊可適當密植一些。及時收獲。
適應區域:內蒙古≥10℃活動積溫2900℃以上地區種植。
6、審定編號:蒙審葵2005006號
品種名稱:TF3598(食用)
選育單位:五原縣泰豐種子商行
品種來源:食用向日葵新品種TF3598,是我單位于1996年在五原縣隆興昌鎮浩豐村農戶種植的星火食葵大田中,選擇其中主要性狀(株型、無分枝、成熟期、籽粒形態等)不同于原品種的變異植株,通過采用套袋自交、套袋姊妹交、混系繁育法進行選擇。經過6個世代的選育,將植株遺傳性狀穩定、籽粒形態一致,并表現出良好商品性的優勢花盤進行決選而成。
性狀描述:
幼苗:葉片綠色、心臟形,幼苗生長勢強。
莖稈:莖粗3.1 cm。
植株:株高273cm~321cm,莖粗3.1cm左右,葉片數42枚左右。植株生長整齊一致,株形緊湊,群體結構好。
花盤:花盤傾斜度4級,花盤平,花盤直徑21.9cm~22.3cm。
籽粒:籽粒排列緊密,籽粒顏色黑底白邊有白色條紋,籽粒長錐形,籽粒長2.3cm~2.5cm,籽粒寬0.74cm~0.85cm。百粒重17g左右,籽仁率55.2%。
品質:2003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結果為:TF3598百粒重20.4g、籽仁率53.1%、粗蛋白(干基)28.8%,粗脂肪(干基)50.21%。
病蟲發生情況:該品種菌核病自然發病率為1.0%,銹病中度發生,褐斑病、黑斑病(田間病情指數調查)一級,田間未發現霜霉病和黃萎病。
試驗情況:
2003年試驗,該品種生育期113d,屬于中晚熟品種。籽實平均畝產185kg。
2004年試驗,該品種生育期122d,屬于中晚熟品種。籽實平均畝產149.3kg。
2004年生產試驗,籽實平均畝產156.8kg,比星火花葵畝增加20.5kg,增產15%。
栽培技術要點:
宜選用肥力中等以上土地,也可以利用中低產田種植。避免重茬,實行三至五年輪作倒茬。播種時要求地面平整,土壤疏松,墑情適宜。
播前進行種子處理以防地下害蟲,具體方法為:用40%的甲基異柳磷50g兌水6~8斤播種60斤,悶種6小時,或用向日葵專用種衣劑拌種。
采用大小行種植,覆膜種植大行距3尺,小行距2尺,株距1.2尺,畝留苗2000株左右;不覆膜種植大行距2.8尺,小行距1.4尺,株距1.3尺,畝留苗2200株左右。
結合秋翻畝施腐熟有機肥5000公斤左右,播前畝施三元復合肥20kg~25kg,結合澆水每畝追施尿素20kg~30kg。
生長期重點防治向日葵菌核病、銹病。
適應區域:內蒙古≥50C活動積溫27000C以上區域種植。
7、審定編號:蒙審葵2005007號
品種名稱:富葵1號(原代號DY7 油用)
選育單位:遼寧東亞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1999~2000年冬季在海南以國外引入的不育系398A為母本,恢復系1213R為父本組配雜交組合。2000年進行雜交組合鑒定。
性狀描述:
幼苗:幼苗下胚軸淺紫色,對生葉三對。
莖稈:莖桿粗壯,平均莖粗3.4cm。
植株:株高179.8cm,葉片數33片。分枝率0.5%,無倒伏,折莖率1%,群體生長整齊,田間生長勢強。
花盤:舌狀花黃色,柱頭黃色,花盤傾斜度3級,平均單盤粒數1200,粒花盤凹,花盤直徑19.6cm。
籽粒:籽粒排列緊密、整齊,直觀結實率95%,籽粒顏色灰褐色有灰白隱條,籽粒短圓形。
品質:2004年,經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檢驗,子實粗脂肪含量47.21%,子實粗蛋白含量18.44%,籽仁率81.04%,容重495g。
病蟲發生情況:經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田間檢驗鑒定,菌核病DY7平均發病株率3.6%,而對照G101平均發病率為15.75%;黑斑病、褐斑病DY7發病指數為1級,沒發現其它檢疫對象。
試驗情況:
2003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37.6?,比主對照G101增產4.5%。
2004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90.2?,比主對照G101增產2.4%。
2004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73.1?,比對照G101增產4.1%。
栽培技術要點:
種植密度以每畝3500株為宜。選地應不重茬,不迎茬,排水不良和前茬曾施用過殺雙子葉雜草且殘效期長的殺草劑的地塊不宜種植向日葵。應施用農家肥作底肥,缺磷和鉀的地區,應增施磷鉀肥。一般在播種時,畝施磷酸二銨10~15kg作種肥,于現蕾前一周,追施氮肥,依肥力水平的不同,畝施尿素20~30kg。出苗后嚴禁在向日葵田及周圍地塊噴灑2~4D丁脂除草劑。遇嚴重干旱,尤其是開花和灌漿期應及時灌水。開花期,花盤上不宜噴灑殺蟲劑,應以每公頃5箱蜜蜂的比例放蜂,提高結實率。
適應區域:內蒙古≥10℃活動積溫2700℃以上地區種植。
8、審定編號:蒙審葵2005008號
品種名稱:天葵318(油用)
選育單位:內蒙古天葵種子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天葵318(CMS3080A X R4192)是內蒙古天葵種子科技有限公司以胞質雄性不育系CMS3080A為母本,胞質雄性不育恢復系R4192為父本雜交育成的油用型向日葵三系雜交種。
性狀描述:
幼苗:幼莖及葉脈均為綠色。
莖稈:莖桿粗壯,抗倒伏,耐高密。
植株:成熟時植株高度平均196 cm,葉片上沖 3.0,葉柄短壯,平均32片葉,葉片呈心臟形,葉緣中度,無分枝。
花盤:黃色花盤,舌狀花鮮黃色,褐色花藥,開花期花粉量大,開花期花盤平展,直生,正常密度下,盤徑20 cm左右。
籽粒:籽粒輻射狀緊密排列,瘦果果皮為黑灰色條紋,果型長卵形。花盤外緣籽粒千粒重與花盤中央籽粒千粒重差異小,千粒重平均60.00g,籽仁率平均74.5%,籽實含油率平均49.29%,變幅42.50~50.50%。自然結實率 98%以上,恢復率 100%。
品質:經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化驗中心采用核磁共振儀測定,其籽實含油率為49.29%。
病蟲發生情況:根據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抗性鑒定結果表明,該雜交種抗霜霉病,黃萎病、黑斑病、褐斑病發病率僅為一級,未發現任何檢疫性病害。
試驗情況:
2002-2003年兩年區域試驗平均表現:平均畝產為207.55kg,畝產油量為102.3kg,籽實含油率49.29%,2003年區試中與對照G101相比,增產4.9%;2004年區試中與對照S31相比增產8.7%。
2004年生產試驗:在生產試驗中,各點平均畝產157.6kg。畝產241kg,比對照S31增產28%。
栽培技術要點:
春播區5月上旬至6月上旬均可播種。最適宜播種期為5月中下旬。
人工點播播種量為每畝350g左右,機播播種量約為550g,中等肥力地塊畝保苗3800~4000株,收獲株數3900株。一般在播種時,畝施種肥磷酸二銨10kg,現蕾前追施氮肥10kg(按硝銨計氮量),N:P:K 施用比例為2:1:1 。
及時中耕除草,當4片真葉時及時定苗。
一般每8畝地放養1足箱蜜蜂,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10%以上。及時收獲,減少鳥害。
適應區域:內蒙古≥10℃活動積溫2400℃以上地區種植。
9、審定編號:蒙審葵2005009號
品種名稱:天葵206(油用)
選育單位:內蒙古天葵種子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天葵206(CMS1061A X 4165R)是內蒙古天葵種子科技有限公司以胞質雄性不育系CMS1061A為母本,胞質雄性不育恢復系4165R為父本雜交育成的油用型向日葵三系雜交種。
性狀描述:
幼苗:幼莖及葉脈均為綠色。
莖稈:該雜交種成熟時莖桿粗壯,抗倒伏,耐高密。
植株:植株高度平均160cm,葉片上沖 3.5,葉柄短壯,平均24片葉,葉片呈心臟形,葉緣中度,無分枝。
花盤:黃色花盤,舌狀花鮮黃色,褐色花藥,花期花粉量大,開花期花盤平展,盤徑20 cm左右。
籽粒:籽粒輻射狀緊密排列,瘦果果皮為黑灰色條紋,果型長卵形。花盤外緣籽粒千粒重與花盤中央籽粒千粒重差異小,千粒重平均78.00g,籽仁率平均70.5%,籽實含油率平均48.52%,變幅41.85~49.50%。結實率 99%以上,恢復率 100%。
品質:經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化驗中心采用核磁共振儀測定,其籽實含油率為48.52%,屬高油雜交種。
病蟲發生情況:根據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抗性鑒定結果表明,在該雜交種的整個生育期內,未發現霜霉病,黃萎病和菌核病。黑斑病、褐斑病發病率僅為1級,未發現任何檢疫性病害。
試驗情況:
兩年區域試驗平均表現:平均畝產為213.85 kg,畝產油量為103.76kg,籽實含油率48.52%,籽實產量及畝產油量較對照種赤葵雜一號分別增產4.9%和7.6%。
2004年生產試驗中,平均畝產171.7kg,比主對照種G101平均增產3.3%。在赤峰地區的生產試驗中,與主對照G101比,增產14.80%;比參照品種赤葵雜1號增產14.52%。
栽培技術要點:
春播區5月下旬至7月上旬均可播種。最適宜播種期為6月中下旬。人工點播播種量為每畝350g左右,機播播種量約為550g,中等肥力地塊畝保苗4000~4200株,收獲株數4100株。
一般在播種時,畝施種肥磷酸二銨10kg,現蕾前追施氮肥10kg(按硝銨計氮量),N:P:K 施用比例為2:1:1 。中耕除草,當4片真葉時及時定苗。
一般每8畝地放養1足箱蜜蜂,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10%以上。及時收獲,減少鳥害。
適應區域:內蒙古≥10℃活動積溫1850℃以上地區種植。
10、審定編號:蒙審葵2005010號
品種名稱:KWS309(油用)
選育單位:內蒙古天葵種子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KWS309(HA48A X R256)是以前南斯拉夫 Novi Sad大田與蔬菜作物研究所的胞質雄性不育系HA48A為母本,內蒙古天葵種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胞質雄性不育恢復系R256為父本雜交育成的油用型向日葵三系雜交種(參試代號為TSC3914)。
性狀描述:
幼苗:該雜交種幼莖及葉脈均為濃綠色。
莖稈:成熟時莖桿粗壯,抗倒伏,耐高密。
植株:植株高度平均190 cm,葉片上沖 3.5,葉柄短壯,平均32片葉,葉片呈心臟形,葉緣中度,無分枝。
花盤:黃色花盤,舌狀花鮮黃色,褐色花藥,開花期花粉量大,開花期花盤平展,直生,正常密度下,盤徑20 cm左右。 成熟時花盤下彎成120度。正常小花數2130。
籽粒:籽粒輻射狀緊密排列,瘦果果皮為黑灰色條紋,果型長卵形。自然結實率 96%以上,恢復率 100%。花盤外緣籽粒千粒重與花盤中央籽粒千粒重差異小,千粒重平均65.00g,籽仁率平均74.5%,籽實含油率平均48.73%,變幅45~50%。
品質:經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化驗中心采用核磁共振儀測定,其籽實含油率為48.73%,屬高油雜交種。
病蟲發生情況:根據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抗性鑒定結果表明,該雜交種抗霜霉病,黃萎病和菌核病。黑斑病和褐斑病發病僅為1級,未發現任何檢疫性病害。
試驗情況:
兩年區域試驗平均表現:平均畝產為198.2kg, 2003年區試中與對照G101相比,增產2.2%;2004年區試中與對照S31相比增產2.1%。
2004年生產試驗:在生產試驗中,各點平均畝產183.6kg,與對照S31相比,增產9.9%。
栽培技術要點:
最適宜播種期為5月中下旬。人工點播播種量為每畝350g左右,機播播種量約為550g,中等肥力地塊畝保苗4000~4200株,收獲株數4100株。
畝施種肥磷酸二銨10kg,現蕾前追施氮肥10kg(按硝銨計氮量),N:P:K 施用比例為2:1:1 。中耕除草,當4片真葉時及時定苗。
一般每8畝地放養1足箱蜜蜂,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10%以上。及時收獲,減少鳥害。
適應區域:內蒙古≥10℃活動積溫2500℃以上地區種植。
11、審定編號:蒙審葵2005011號
品種名稱:CF17 (原代號C17、油用)
選育單位:北京德農種業有限公司赤峰分公司
品種來源:CF17(原名C17)是澳大利亞太平洋種子公司以10270/24271為母本,以39003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的中晚熟油葵雜交種。我公司于2000年引進。
性狀描述:
莖稈:莖粗3.08?。
植株:株高190~220?,葉片數平均36片,葉心形,葉緣大鋸齒,主脈黃白色,葉柄長18?。
花盤:花盤大小均勻,花盤直徑18~22?,花盤形狀平,結實率高。
籽粒:粒色黑灰條紋,籽粒錐形、飽滿,含油率46.0%。千粒重60g左右,出仁率70~74%,含油率46.0%,容重420~450g/L。
品質:經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測定CF17含油率46.0?。
病蟲發生情況:經吉林省向日葵研究所田間自然抗性鑒定,該雜交種沒有發生霜霉病、黃萎病和菌核病,褐斑病和黑斑病均為1級,沒有發現其它檢疫對象。
試驗情況:
2001年內蒙古自治區油葵中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335.9kg,比對照G101增產27.7%,較對照S31增產16.7%。
2002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72.4kg,比對照G101增產14.1%,比輔對照S31增產9.0%。
2003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54.4kg,較對照G101增產24.0%,比對照S31增產3.9%。
栽培技術要點:
一般與其它作物實行3~4年的輪作。種子包衣處理。適宜播期是5月下旬。一般畝農家肥3000kg左右,5kg磷酸二胺作種肥,現蕾初期畝施尿素5~10kg,3~5kg鉀肥即可滿足其生長需要。一般肥力地塊畝保苗3000株左右。
收獲的最佳時期是籽粒達到完熟期,但不能等到卷盤落粒。
適應區域:內蒙古≥10℃活動積溫2700℃以上地區種植。
大豆
1、審定編號:蒙審豆2005001號
品種名稱:蒙豆16號(原代號呼交821)
選育單位:呼倫貝爾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1997年,呼倫貝爾市農業研究所大豆研究室,以93-286為母本,蒙豆7號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獲得F0代種子。經過多次南繁北育,2000年決定出編號為呼交812新品系。
性狀描述:
苗:出苗感光后下陪胚軸為綠色。
葉片:披針葉型,大且濃綠,也并與莖桿夾角較小,落葉性好,抗炸夾。
植株:株高為75厘米左右,主莖結莢,分枝1-2個,茸毛灰色,。
莢:熟色為褐色,3-4粒莢多,莢彎鐮型,亞有限結莢習性。
花:白色。
籽粒:圓形,種皮黃色,子葉黃色,無色臍,百粒重22克。
品質: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化驗結果:蛋白質含量:39.42%,脂肪含量:19.98%
病蟲發生情況:經田間鑒定:抗大豆花葉病、抗灰斑病、霜霉病,輕感褐斑病。
試驗情況:
2002年試驗平均產量2181.0kg/公頃,較對照內豆4號增產53.8%。
2003年試驗平均產量2009.7kg/公頃,比對照內豆4號增產33.9%。
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2095.3kg/公頃,比對照品種增產43.8%。
2004年試驗平均產量1701.0kg/公頃,比對照內豆4號增產20.8%。
栽培技術要點:
適應區域:在≥10℃活動積溫2100℃~2300℃積溫區種植。
2、審定編號:蒙審豆2005002號
品種名稱:蒙豆17號(原代號呼交271)
選育單位:呼倫貝爾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1999年,呼倫貝爾市農業研究所大豆研究室,以89-9為母本,蒙豆9號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獲得F0代種子。1999年和2000年,在海南省加代F1、F2、F4、F5,2000年和2001年在農科所內種植選擇F3和F6代。2001年決定選品系“01S2-271”,后更名為“呼交271”。
性狀描述:
苗:出苗感光后下陪胚軸為綠色。
葉片:披針葉型,色濃綠。
植株:株高為80厘米左右,主莖結莢,有效分枝0-0.4個,茸毛灰色,。
莢:莢大小中等,結莢密集,熟色為褐色,3-4粒莢多,莢彎鐮型,亞有限結莢習性。
花:白色。
籽粒:圓形,種皮黃色,子葉黃色,無色臍,百粒重19克。
品質:
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化驗結果:蛋白質含量:39.89%,脂肪含量:21.21%。
病蟲發生情況:
經田間鑒定:抗大豆霜霉病、灰斑病和大豆花葉病毒病。
接種鑒定:抗大豆灰斑病,中抗大豆花葉病毒SMVI株系,中感大豆花葉病毒SMV混合株系。
試驗情況:
2003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1749.4 kg/公頃,比對照北豐九號增產15.0%。
2004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1942.0kg/公頃,比對照北豐九號增產7.3%。
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1845.7kg/公頃,比對照北豐九號增產11.2%。
2004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1837.5kg/公頃,比對照北豐九號增產4.6%。
栽培技術要點
適應區域:在≥10℃活動積溫適應在2200℃積溫區種植。
甜菜
1、審定編號: 蒙審甜2005001號
品種名稱:KWS0149
選育單位:德國KWS種子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甜菜種子公司
品種來源:父母系均來自德國KWS種子公司種質資源庫。母系KWSM9687(二倍體)與異型保持系0?8564(二倍體)雜交獲得。母系與父系(KWSP7658,多胚二倍體)以3:1比例配制而成二倍體雜交種。
性狀描述:
苗:苗期發育快。
葉:葉根比較瘦小,葉片淡綠色,葉片長、窄、尖,葉柄長,葉片的功能期較長。
塊根:呈紡錘型,根頭較小,根形整齊,塊根白凈,雜質少,根溝淺。
抗性:2002年自治區區域試驗中病情指數為0.09,比對照甜研303的0.25低了0.16,2003年病情指數為0.08,對照是0.40,比對照低0.32,2004年在生產試驗中的病情指數為0.14。病情指數指標達到高抗性品種的要求。
試驗情況:
2002年在自治區抗(耐)叢根病組區域試驗中,畝產量3604公斤,比對照甜研303增產264%,含糖率16.02%,比對照甜研303增加0.43度,畝產糖量577公斤,比對照增加271%。
2003年自治區區域試驗畝產量3675.3公斤,較對照增222.4%,含糖率為14.47%,比對照增加1.41度,畝產糖量531.8公斤,比對照增246.3%。
2004年經專家田間測產和檢糖,結果為畝產量5266.9公斤,含糖率為15.91%,分別比對照提高47.66%和2.28度。
2004年在普通組生產試驗中,經過田間實際測產和檢糖,該品種的畝產為4697.0公斤/畝,對照為3693.4公斤/畝,畝產與對照相比,增加27.2%;含糖率為16.5度,對照為17.1度,含糖率與對照相比,減少0.63度;產糖量為773.8公斤/畝,對照為631.8公斤/畝,產糖量與對照相比增加22.5%。
栽培技術要點:該品種適合密植,根據地力及生態條件一般每畝保苗應在5500株以上(行距45?50公分,株距20?25公分),最佳收獲株數5000株/畝。
根據田間條件確定施肥量,一般畝施氮肥應控制在10?12公斤左右(以純氮計),注意N、P、K摻配施用,有些地區應注意微肥的施用,特別是硼肥的施用,控制N肥過量,杜絕大水大肥,生長期應及時控制、防治蟲害、草害和病害的發生。適時早播也屬較好的一種栽培措施。
適宜地區: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種植。
2、審定編號:蒙審甜2005002號
品種名稱:HI0141
選育單位:先正達種子公司
品種來源:該品種是以單粒二倍體雄性不育系 MS-0130 為母本, 多粒種二倍體poll-0285品系為父本, 父母本1:3配制而成的雜交種。母本是采用回交轉育選育而成的單粒雄性不育系, 不育率達99%, 單粒率 95%以上。父本是經多年輪回選擇選育而成。
性狀描述:
苗:發芽勢強,出苗快,苗期生長勢強。
葉:葉叢斜立,葉片較小且平展,葉色濃綠,葉片功能期長,株型緊湊,適宜密植。
塊根:呈紡錘形,青頭小,根型整齊, 根溝較淺,根皮光滑, 皮質細致,易于切削。
抗性:在抗(耐)三級(中度)叢根病生產試驗中,叢根病病情指數0.219。
試驗情況:
2003年該品種各試驗點平均畝產為4331.3公斤/畝,與ck1和ck2比較,分別提高50.97%和56.65%;含糖率全區平均為16.33%,分別比對照提高0.74度和0.92度,畝產糖量707.3公斤,分別比對照ck1和ck2提高58%和66%。
2004年全區各試驗點平均畝產為4334公斤/畝,與ck比較,提高26.69%;含糖率全區平均為16.51度,比對照提高0.14度,產糖量713.4公斤/畝,比對照提高28.87%。
2004年在普通組生產試驗中,該品種畝產為4288.3公斤/畝,對照為3693.4公斤/畝,畝產與對照相比,增加16.1%;含糖率為17.3度,對照為17.1度,含糖率與對照相比,增加0.2度;產糖量為740.7公斤/畝,對照為631.8公斤/畝,產糖量與對照相比增加17.2%。
2004年在抗叢根病組生產試驗中,該品種的畝產為4633.6公斤/畝,對照為3566.8公斤/畝,畝產與對照相比,增加29.91%;含糖率為16.43度,對照為13.63度,含糖率與對照相比,增加2.8度;產糖量為761.3公斤/畝,對照為486.2公斤/畝;產糖量與對照相比,增加56.6%。
栽培技術要點:
該品種為遺傳單粒種,適合機械化精量點播和紙筒育苗移栽。
每畝保苗5500-6000株。避免重迎茬,實行4年以上大區輪作,選用秋季深翻地。多施廄肥、堆肥或綠肥,嚴格控制過量施用氮肥。一般畝施純氮應控制在8-10公斤,追施氮肥不能晚于9片真葉期。根據土壤具體條件,注意氮磷鉀及微肥搭配施用。避免過多灌水和漫灌。中耕除草確保土壤通氣透水。
病蟲害防治:選擇藥劑拌種, 防治苗期立枯病和跳甲、象甲等苗期害蟲,中后期著重防治第一、二代甘藍夜盜。在褐斑病高發區或高發年,應適時防治,確保高產、高糖。
適宜地區:適宜于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地區種植。
3、審定編號:蒙審甜2005003號
品種名稱:農大甜研4號(農華9808)
選育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甜菜生理研究所、包頭華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甜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經生理選育過程,選育出農豐甜抗9801、農豐甜抗9803和農豐甜抗9804三個品系,2001年對三個品系按不同比例配置栽種,集團混收,形成新組合農華9808。
性狀描述:
葉:葉叢適中,葉片肥厚,葉緣舌形,著生角度較傾斜,葉柄短粗,葉色深綠,葉綠素含量較高,直到生育后期仍顯綠色,故功能葉片維持時期時間長,光合性能強。
塊根:呈圓錐形,青頭較小,根溝淺,生育前期長勢較快。
抗性:在抗(耐)叢根病生產試驗中,叢根病病情指數為0.144。
試驗情況:
2003年全區各試驗點平均畝產為3821.27公斤/畝,與ck1和ck2比較,分別提高33.19%和38.21%。含糖率平均為15.29%,分別比對照ck1和ck2低0.3度和0.12度。畝產糖量584.27公斤,分別比對照ck1和ck2提高31%和37%。
2004年全區各試驗點平均畝產為4243.3公斤/畝,與ck1比較,提高24.04%;含糖率平均為17.26度,比對照提高0.89度;產糖量725.3公斤/畝,比對照提高31.02%。
2004年在普通組生產試驗中,該品種的畝產為4332.6公斤/畝,對照為3693.4公斤/畝,畝產與對照相比,增加17.3%;含糖率為17.2度,對照為17.1度,含糖率與對照相比,增加0.1度;產糖量為739.42公斤/畝,對照為631.8公斤/畝,產糖量與對照相比增加17.0%。
2004年在抗(耐)叢根病生產試驗中,叢根病病情指數0.144,平均畝產4433.6公斤,平均含糖16.34度,與高抗型品種指標相比單位面積產量提高47.8%;含糖率提高1.34度。
栽培技術要點:適期早播、適度淺播;實行寬窄行條播,保證密度,每株營養面積控制在1250~1300cm2; 以磷為主、氮磷配合做種肥(P?N=2.5~3.0?1);實行早疏苗、早間苗、早定苗;以氮為主、氮磷配合做追肥(N?P =2.5~3.0?1),于甜菜長到13~15片葉時,結合頭水進行穴施或機械開溝條施;生育后期防治褐斑病保護功能葉片。
注意事項:該品種葉叢功能期較長,生育后期保持較長時間的綠色,光合性能較強,建議收獲期可適當延長,可提高產量和含糖率。
適宜地區: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地區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