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種審定編號:蒙審麥2005001號
品種名稱: 巴優2號(96?6489)
選育單位: 巴彥淖爾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 母本遼春10號為遼寧省農科院作物所育成的優質面包麥,其組合為克71F4?370?10/墨巴66//UP321/3/遼6/京紅1號,父本為陜西省農科院糧作所選育的陜167。
性狀描述:
幼苗:芽鞘無色,幼苗直立,分蘗力中強。
株高:株型緊湊,葉色深綠,株高80cm。
穗:穗長9.6cm,小穗數17個,穗粒數37粒,紡綞型,長芒白殼,穎脊明顯,方肩。
籽粒:白粒硬質,卵形,千粒重46g,容重790g/L。
品質化驗結論:2000年農業部谷檢中心測定:粗蛋白含量14.8%,濕面筋30.6%,沉降值33.8mL,穩定時間9min,面包體積810mL,面包評分76分。2004年農業部谷檢中心測定:粗蛋白含量16.17%,濕面筋32 .8%,沉降值28.2mL,降落值411s,吸水率62.4%,形成時間6.6min,穩定時間9min。面包體積830mL,面包評分88分。
抗性鑒定結論:2004年經中國農科院植保所進行抗病性鑒定,在田間分別采用條銹菌、葉銹菌、白粉菌混合優勢小種及赤霉病菌,紋枯病強致病力菌系人工接種鑒定,中抗條銹病,中抗到中感葉銹病,高感白粉病。
試驗情況:
2000年參加巴盟區試平均畝產409.46kg,比中筋品種永良4號減產3.56%,比優質強筋品種中作8131?1(巴種1號)增產15.9%。
2001年參加巴盟區試平均畝產428.89kg,比永良4號減產4.1%,比優質品種永良15號增產1.18%。兩年平均畝產419.18kg,比永良4號平均減產3.83%,比強筋等優質品種平均增產8.54%。
2004年參加內蒙古水地小麥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01.69kg,比對照永良4號平均增產1.14%。
栽培技術要點:
適時早播:土壤5cm穩定通過0℃即可播種,在黃灌區以3月10日?25日為宜。
合理密植:畝播量18?20kg種子,保證基本苗35?40萬。在地下害蟲危害地區要藥劑拌種或包衣。在施用基肥2000kg以上基礎上重視氮、磷、鉀速效肥的施用,磷鉀肥以作種肥或基肥為宜,用量P2O5 10kg/畝,K20 6kg/畝。氮肥分兩次追施,第一次在分蘗期結合灌水施入總用量的三分之二,第二次在拔節至抽穗期施三分之一。總用量在N 20kg左右。全生育期以灌3?4水為宜,注意淺灌,尤其抽穗后忌灌深水。
注意事項:注意及時防治草害及后期蚜蟲危害
適宜區域: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呼和浩特市、鄂爾多斯市等地區種植。
2、品種審定編號:蒙審麥2005002號
品種名稱: 巴豐3號(94?722)
選育單位: 巴彥淖爾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 母本寧春4號,為寧夏永寧縣良種場以索諾拉64為母本,宏圖為父本雜交育成。父本為甘肅省酒泉地區農科所選育的酒泉1號其組合為繁6/2-5-2//甘春11。
性狀描述:
幼苗:芽鞘無色,幼苗直立,分蘗力中等,成穗率高。
株高:株高80?85cm。
穗:穗長9.2cm,紡綞型,長芒,穗粒數34粒。
籽粒:白殼,紅粒、硬質,卵圓形,硬質率高>90%,千粒重44g,容重800?815g/L。
品質化驗結論: 2000年農業部谷檢中心(北京)測定:粗蛋白13.37%,濕面筋30.3%,沉降值35.1mL,降落值352s,吸水率60.46%,穩定時間5.4min,面條評分87.5。
2004年農業部谷檢中心(哈爾濱)測定:粗蛋白含量14.43%,濕面筋32.2%,沉降值31.2mL,吸水率58%,穩定時間5.6min,最大抗延阻力305B.U,延伸性15.7cm,延伸面積67.2cm2。
2004年農業部谷檢中心(北京)測定:粗蛋白15.05%,降落值362s,濕面筋30.5%,沉降值31.1mL,穩定時間5.4min,面條總評分87分。
抗性鑒定結論:2004年經中國農科院植保所進行抗病性鑒定,在田間分別采用條銹菌、葉銹菌、白粉菌混合優勢小種及赤霉病菌,紋枯病強致病力菌系人工接種鑒定,中抗條銹病,高感葉銹病和白粉病。
試驗情況:
1999年參加巴盟區試,畝產389.87kg,比永良4號增0.55%。
2000年參加巴盟區試,平均畝產436.69kg,比永良4號減產2.48%。
2001年參加巴盟區試,平均畝產446.67kg,比永良4號減產0.12%。
2004年參加自治區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16.44kg,比對照永良4號增產4.17%。
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保苗密度為33.7?41.2萬/畝,磷肥(P2O5)8.8kg/畝,以基施或做種肥為宜。追施氮肥(N)19.3kg/畝,結合灌頭水時(分蘗期)一次追施。
適時早播,在土壤5cm處穩定通過0℃即可播種,黃灌區以3月10日?3月25日播種為宜。在施足基肥和種肥情況下,追肥要與灌水相結合,如無灌水條件,最好在降雨前追施。提倡淺水灌溉,尤其在中后期。全生育期灌3?4水。
注意事項:及時防除草害和后期蚜蟲危害
適宜區域:內蒙古≥0℃活動積溫>1900℃的水澆地或降雨充足的旱作地區種植。
3、品種審定編號:蒙審麥2005003號
品種名稱: 巴豐5號(00A13)
選育單位: 巴彥淖爾市農業科學院
品種來源:母本為永1087,寧夏永寧育繁所高代品系,父本Y2008-6/巴麥10號,該院用寧夏農科院作物所高代品系‘Y2008-6’作橋梁親本與 ‘巴麥10號’雜交組合的穩定材料。
特征特性:
幼苗:幼苗半直立健壯,葉色濃綠。
株高:株高83-85cm,株型緊湊,葉片上沖。
穗:穗莖較長,穗碼密,穗長10?12cm,穗型紡錘,白穗長芒。白殼,護穎方肩,結實小穗數18.5個,穗粒數42.5?46.4粒,穗粒重2.1g,千粒重42?45g,容重780?818g/L。
籽粒:卵圓,白粒角質。
品質化驗結論:2004年經國家農業部農作物品質檢測中心測試,容重818g/L,粗蛋白(干基)14.71%,濕面筋30.2%,干面筋9.6%,沉降值30.2ml,降落值334s,吸水率61.0%,面團形成時間6.8min,面團穩定時間11.5min,弱化度46B.U,粉質儀分析評價值146分。
抗性鑒定結論:2004年經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條銹(病指和侵染型)為1R,葉銹病(病指和侵染型)為0,白粉病(病級和侵染型)為7S。即:00A13對葉銹病免疫、高抗條銹病、高感白粉病。
試驗情況:
2002?2003兩年參加內蒙西部水地小麥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34.24kg,比永良4號增產6.61%。
2004年參加內蒙西部水地小麥生產試驗平均比對照永良4號增產1.19%。
栽培技術要點:
適時早播,密度適宜保苗45萬株為宜,即:播種量22kg/畝左右,肥地少播,瘦地適當增加。施肥應以農家肥料為主,結合增施磷肥,種肥用磷酸二銨15 kg/畝為宜,結合頭水重施分蘗氮肥,以尿素20 kg/畝為宜,全生育期澆3~4水,后期應注意防蟲、滅草,及時收獲。
適宜區域: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呼和浩特市、鄂爾多斯市等地區種植。
4、品種審定編號:蒙審麥2005004號
品種名稱: 北蒙麥1號(北00-27 )
選育單位: 黑龍江省農墾北安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 母本墾九九號,是由黑龍江省農墾九三科研所育成的。父本新克旱九號,為黑龍江省農科院克山所育成的。
性狀描述:
幼苗:幼苗半葡伏,分蘗力強,苗期生長慢, 抗旱性強。
株高:株高85.7cm,屬高桿晚熟品種。植株彈性好,不倒伏,莖稈披蠟粉,葉狹長。
穗:穗長8cm,紡綞型穗,長芒,穗粒數36粒左右,落黃正常,熟相好。
籽粒:籽粒紅粒、硬質、卵圓形,硬質率>90%,千粒重41.8g,容重800g/L。
品質化驗結論:2004年經農業部谷檢中心(哈爾濱)測定,結果如下:蛋白質16.86%、濕面筋39.5%、沉降值45.0ml、吸水率64.0%、形成時間4.5min、穩定時間3.9min、弱化度94 F.U.、評價值55。
抗性鑒定結論:2004年經黑龍江省農科院植保所進行田間接種抗病性鑒定,赤霉病:發病級別3級,中感。根腐病:發病級別2級,中抗。
試驗情況:
2003年參加東部旱作區小麥區試,平均畝產230.45kg,比對照品種龍麥26號增產11.40%;
2004年東部旱作區小麥區試,平均畝產287.41kg,比對照品種龍麥26號增產14.45%。
2004年參加東部旱作區小麥生產試驗,平均產量為268.93kg,比對照龍麥26增產23.91公斤,增產9.76%。
栽培技術要點:
適時早播,播前種子一定要拌藥、包衣,播后要及時鎮壓。采取各種保墑措施。
加強田間管理,適時壓青苗,及時噴藥除草、防病、防蟲。
適時收獲,有條件的地區最好先刈曬,后拾禾。
適于肥力中等偏好的土地種植,抗旱性比較強,適宜栽培密度為650萬株/公頃,在內蒙古自治區干旱地區可以適當增加密度,施肥量為260-300kg/公頃,N:P:K為1:1:0.3,以基肥為主,種肥為輔,有條件的地區可在小麥揚花期追施葉面肥。
適宜區域:適宜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小麥旱作地區種植
5、品種審定編號:蒙審麥2005005號
品種名稱: 海農 ?1號(NF00?692)
選育單位: 呼倫貝爾市海農種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品種來源: NF00?692系呼倫貝爾海農種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原海拉爾農場局種子公司)與黑龍江省九三興農新技術研究所在1994年用龍輻麥9號為母本,克豐六號為父本,采用系譜法選育而成。2000年第6代決選出NF00?692。
性狀描述:
幼苗:幼苗呈半匍匐,葉片半披散,分蘗力強。
株高:株高90~100cm,莖桿較強。
穗:長莖大穗,穗長方形,碼均勻,穗成熟期?色為淺黃色。
籽粒:粒紅色,橢圓形,硬質,千粒重38~42g,容重790~810g/L。
品質化驗結論:2004年11月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測,蛋白質15.36%,濕面筋35.6%,沉降值53.6ml,吸水率63.8%,面團粉質形成時間11.4分鐘,穩定時間15.9分鐘,最大抗延阻力740EU,延伸性17.5cm,面積166cm2。
抗性鑒定結論:2003年9月經沈陽農業大學植物免疫所病害鑒定,中抗根腐病,中抗赤霉病,2004年11月經黑龍江省植保所鑒定,對稈銹菌小種21C3、34C2、34均表現免疫。
試驗情況:
2003年參加東部旱作區小麥區域試驗平均產量231.22千克,比對照增產11.77%。
2004年東部旱作區小麥區試,平均產量為238.11kg,比對照減產5.18%。
2004年參加東部旱作區小麥生產試驗,平均產量235.38kg,比對照龍麥26減產3.94%。
栽培技術要點:
應選土質較肥沃的坡地和平川地種植,種子必須精選,達到籽粒飽滿均勻,發芽率85%以上,畝保苗36~40萬株,根據土壤墑情要求5月上旬播種。
要求N:P:K=1:1.2:0.5,畝施N、P、K總量10~12kg以上,肥料總量2/3做基肥,1/3做種肥。根據麥田長勢壓青苗1~2次,結合田間滅草畝噴綠農素60g,壯豐胺17?20g。適時收獲。
注意事項:該品種早熟,為躲過呼倫貝爾地區的嚴重春旱建議適當推遲播期。
適宜區域:適合呼倫貝爾市嶺西≥10℃活動積溫1700?1900℃地區種植。
6、品種審定編號:蒙審麥2005006號
品種名稱: 九三99-5611
選育單位: 海拉爾農墾(集團)農牧業管理部
品種來源: 九三99-5611是九三科研所小麥室1994年以九三93u92為母本,克90-514為父本有性雜交,系譜法選育而成。
性狀描述:
幼苗:幼苗直立,葉較寬,深綠色。
株高:株高85cm左右,稈強不倒。
穗:穗紡錘型,有芒,大穗,不易落粒,成穗率高,穗層整齊。
籽粒:白殼,紅粒,角質。千粒重38g左右,容重800g/l。
品質化驗結論:2002年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驗結果:蛋白質含量14.78%,濕面筋33.7%,沉降值42.8ml,吸水率61.3%,面團形成時間3.5分鐘,穩定時間3分鐘。
2004年檢驗結果:蛋白質含量15.61%,濕面筋36.4%,沉降值43.9ml,吸水率60.4%,面團形成時間3.5分鐘,穩定時間3分鐘。
抗性鑒定結論:2003年經黑龍江省植保所害鑒定(接種),中抗根腐病,中抗赤霉病,2004年經沈陽農業大學植物免疫所對稈銹生理小種21C3CFH、21C3CTR、 34MKG、34C2MKK四個致病類型進行鑒定,均表現免疫。
試驗情況:
2002年參加呼盟小麥區域試驗,平均畝產量266.9kg,比對照龍麥26號平均畝產236.4kg,畝增產30.6kg,平均增產12.93%。
2003年參加東部旱作小麥區域試驗,平均畝產量248.23kg,比對照龍麥26號平均畝產206.87kg,畝增產41.36kg,平均增產19.99%。
2004年參加東部旱作小麥生產試驗,平均畝產量285.15kg,比對照龍麥26號平均畝產245.03kg,畝增產40.13kg,平均增產16.38%。
栽培技術要點:
該品系肥水型,公頃保苗550~600萬株。每公頃施化肥250kg,氮磷鉀比為1:1:0.3,最好底肥、種肥與葉面噴肥相結合效果更佳。
適宜區域:適于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小麥旱作地區種植
7、品種審定編號:蒙審麥2005007號
品種名稱:農麥2號(15-1106)
選育單位:內蒙古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是由內蒙古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選育出的新品種,原代號15-1106,它是以“內麥19號”小麥為母本,“農麥201”小麥為父本進行雜交,并采用穿梭育種,南繁北育,經過連續多年多代的定向選擇培育而成。
性狀描述:
幼苗:幼苗直立,株型緊湊,葉色深綠。
株高:株高90.0cm。
穗: 紡錘形,穗長8.8cm,大小均勻,長芒,穎殼白色,黑胚率低,成穗率較高,穗粒數34.1。
籽粒:白色、硬質,卵圓形,腹溝較淺,飽滿,千粒重45g,容重780克/升左右。
品質化驗結論:2003年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定,容重828g/L,籽粒蛋白質(干基)含量為14.60%,降落值333S,濕面筋(14%濕基)含量30.8%,沉降值47.2ml,吸水率62.2%,形成時間7.7min,穩定時間9.6min,軟化度69FU,評價值69,最大阻力472EU,延伸性18.6cm,面積113.6cm2。
抗性鑒定結論: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于2003~2004年度對在田間分別采用條銹菌、葉銹菌、白粉菌混合優勢小種及赤霉病菌和黃矮病主流株系進行了人工接種鑒定。結果表明,該品種高抗白粉病、中感條銹病和黃矮病,高感葉銹病和赤霉病。
試驗情況:
2002年參加了自治區水地小麥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09.35kg,比對照永良4號增產4.54%。
2003年參加了自治區水地小麥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58.25kg,比對照臨春1號和永良4號分別增產7.85%和7.51% 。
2004年參加了自治區水地小麥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17.99kg,比對照永良4號增產4.48% 。
栽培技術要點:
選擇肥力中、上等且有灌溉條件的田地。適宜播量為每畝20~25kg,套種田按實際面積和共生作物的不同,適當增加畝播量。生育期灌水3~4次,及時澆好三葉期的第一水,同時每畝追施尿素15~20kg;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防治病蟲和防除雜草。適時早收。
適宜區域:在巴彥淖爾市、呼和浩特市、鄂爾多斯市種植。
8、品種審定編號:蒙審麥2005008號
品種名稱:豐實002(97Y2)
選育單位:牙克石豐實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品種來源:由黑龍江省九三農科所一九九二年用六倍體小黑麥為母
本,91y101張大穗為父本,雜交F1與克89-303雜交,由牙克石
市豐實種業有限責公司一九九七年決選。
性狀描述:
幼苗:幼苗直立,葉片寬,葉色深綠。
株高:株高90~100cm,葉片顏色濃綠。
穗:紡錘型,有芒、大穗、多花、碼密、口緊,穗長8~9cm,穗粒數 32.5~35.4粒。
籽粒:紅粒,角質率高。千粒重39~41g,容重790~827g/l。
品質化驗結論:2004年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定,容重828g/l、粗蛋白15.02%、濕面筋35.0%、穩定時間1.8min、吸水率62.2%、降落數值287s、沉降值35.3ml 。
抗性鑒定結論:2004年經中國農業植保所抗性鑒定:中抗葉銹病、赤霉病和根腐病。
試驗情況: 2001年參加呼盟小麥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73.2kg,較對照龍麥26號增產32.1kg,增產13.3%。
2002年參加呼盟小麥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87.5kg,較對照增產52.1kg,增產21.65%。
2004年參加內蒙小麥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33.95kg,較對照龍麥26號增產33.55kg,增產16.74%。
栽培技術要點: 適合中上等肥力的平地、崗地、坡地種植,畝保苗42~44萬株為宜。畝產可達600~900斤,肥水充足時可獲更高產量。施肥比例:N:P:k = 1:1.2:0.4較為適宜。
適宜區域:呼倫貝爾市嶺西≥10℃活動積溫在1900℃以上地區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