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甜2004001號
品種名稱:KWS6231
引種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甜菜種子公司
品種來源:KWS6231屬單粒型三倍體雜交種,父母系材料均來自德國KSW公司種質資源庫。母系KSWM9683(二倍體)由MS9547(二倍體)與異型保持系0?8761(二倍體)雜交獲得。母系與父系(KWSP7654,多胚四倍體)以3:1比例配制(三倍體)雜交種。1994年參加KWS設在歐洲的試驗簽定網。同時培育小母根。
特征特性:
葉:葉叢斜立,葉根比較小,葉片淡綠色,葉片尖、窄、長,葉柄較粗、長,出苗整齊,苗期發育快,葉片功能期長。
塊根:塊根紡錘型,根頭較小,根形整齊,根溝較淺,塊根白凈。
田間考察結論:耐叢根病,耐根腐病和褐斑病。
試驗情況:
1999年KWS6231在自治區抗(耐)叢根病組中,病情指數為0.20,比對照低0.02,畝產量2543kg,比對照甜研303增產155.3%,含糖率14.67%,比對照甜研303增加0.8度,畝產糖量373kg,比對照增164.3%。各項指標達到耐病型品種標準。2002年,KWS6231在自治區抗(耐)叢根病組中,病情指數為0.20,比對照低0.09,畝產量2597.7kg,較對照甜研303增190.60%,含糖率為15.93%,較對照增0.34度,畝產糖量413.8kg,比對照增194.7%,各項指標達耐病型品種標準。
2003年生產試驗驗收結果為:KWS6231畝產量3701.9kg,含糖率14.12,病情指數為0.19,分別比對照甜研303提高193.6%,3.48%,256.9%。
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紙筒育苗和機械化精量點播栽培。適合密植,根據土壤及氣候條件,一般每畝保苗應在6000株左右(45?50公分行距、20?25公分株距),最佳收入獲株數為5000?5500株/畝。一般畝施肥應控制在10?12kg左右(以純氮計),適當增加磷肥和鉀肥可提高甜菜的抗病力。另外缺硼地區必須基施或噴施硼肥。進行四年輪作,生產田應土壤肥沃、持水性好、地形易于排澇。用殺菌劑和殺蟲劑拌種,防止苗期立枯病和蟲害。全生育期及時鏟除田間雜草,7、8月份注意葉部病蟲害防治。
在濕潤年份,應注意褐斑病的防治。
適宜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盟等≥10℃活動積溫2600℃以上輕度叢根病發生地區種植。
2、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甜2004002號
品種名稱:瑞馬(RIMA)
選育(引進)單位:菏蘭安地公司范德哈福公司
包頭華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甜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荷蘭安地公司的范德哈福公司選育的單粒二倍體三系雜交種,由二倍體雄性不育系單芽種為母本,與二倍體多芽種為父本,育種材料均來源于荷蘭安地公司范德哈福育種資源庫,該品種于1986年至1997年期間在歐洲選育而成。1997年生產商業雜交種,以后每年根據育種程序進行種子繁殖。2000年?2001年委托包頭華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甜菜研究所引進試種。
特征特性:
葉:葉叢斜立,株高適中,葉量中等;葉片小到中等,直立,葉柄較短,葉色呈現深綠色,葉片功能期長。
塊根:圓錐形,根皮及根肉均呈白色、青頭較小、根溝淺,帶土量中到低。
田間考察結論:
耐叢根病、褐斑病、耐根腐病、抗早抽苔。
試驗情況:
2002年,在自治區抗(耐)叢根病組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量為3989.0kg、比對照增產192.6%,平均含糖率15.38%、比對照低0.21度,平均畝產糖量613.5kg、比對照增加188.7%;平均病情指數0.15,(對照甜研303的畝產量1363.3kg、含糖率為15.59%、畝產糖量為212.5kg、病情指數為0.29)。2003年,在自治區抗(耐)叢根病組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量為3768.7kg、比對照增產128.1%,平均含糖率為14.15%、比對照提高1.09度,平均畝產糖量533.3kg、比對照增加147.1%;平均病情指數0.19,(對照甜研303的畝產量為1652.4kg、含糖率為13.06%、畝產糖量為215.8kg、病情指數為0.40), 達到了耐病型品種標準。
2003年 10月進行了生產試驗驗收。驗收結果該品種的病情指數為 0.16,畝產量4755.3kg,含糖率14.53%,專家組一致認為該品種達到了耐病型品種標準,通過了生產試驗的驗收。
栽培技術要點:
合理輪作,避免重茬、迎茬及低洼地帶,具備排灌條件。適宜機械化精量點播,直播及地膜栽培時應當早疏苗、早間苗、早定苗,紙筒育苗移栽時一定要適時移栽。栽培密度應在5500株/畝左右,注意氮、磷、鉀搭配、合理使用,避免過量施用氮肥,以施用甜菜專用種肥和追肥為宜,嚴格杜絕大水大肥。
注意事項:在褐斑病發生嚴重的年份,生長中后期應噴灑防止褐斑病發生的農藥(如禾本卡克等)、同時葉面噴灑“肥王”一到兩次,達到增加含糖、提高品質之目的。
適宜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盟等≥10℃活動積溫2600℃以上輕度叢根病發生地區種植。
3、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甜2004003號
品種名稱:瑞福(RIVAL)
選育(引進)單位:荷蘭安地公司的SES公司
包頭華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甜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瑞福(RIVAL)屬二倍體單粒雜交種,母本雄不育系TM6102來源于荷蘭安地集團的SES 公司的育種資源庫,利用遺傳雄性可育材料TD6202為定向輪回親本,1992?1994年對TM6102不育株連續回交3代,對后代育性、粒性進行定向選擇。父本TD6202是由兩個高產、高純度的群體進行集團繁殖,系統選育而成。1999年委托包頭華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甜菜研究所引進試種。
特征特性:
葉:葉叢直立,生長中期葉叢繁茂,葉片團扇形,中等大小,葉柄較短,葉色綠色,葉片功能期長。
塊根:呈錘形、根皮及根肉均呈白色、青頭較小、根溝淺,易于修削。
種子:種球較小,千粒重約12.5克左右,單粒率為98%。
田間考察結論:耐叢根病、耐根腐病和褐斑病。
試驗情況:
2000年,在自治區抗(耐)叢根病組區域試驗中,平均病情指數0.154、比對照甜研303 的平均病情指數(0.291)低0.067,畝產量3860.0kg、比對照甜研303(畝產量1573.0kg)增產145.4%,含糖率14.17%、比對照甜研303(含糖率14.81%)略低0.64度,畝產糖量553.5kg、比對照甜研303(畝產糖量253.6kg)增加143.7%,各項指標達到了耐病型品種標準。
2002年,在自治區抗(耐)叢根病組區域試驗中,平均病情指數0.170、比對照甜研303 (平均病情指數0.290)低0.120,畝產量4169.5kg、比對照甜研303(畝產量1363.3kg)增產205.8%,含糖率為15.75%、比對照甜研303(含糖率15.59%)提高0.16度,畝產糖量656.7kg、比對照甜研303(畝產糖量212.5kg)增加209.0%,各項指標達到了耐病型品種標準。
2001年 10月進行了生產試驗驗收。驗收結果為RIVAL的病情指數為 0.18、比對照甜研303 (平均病情指數0.53)低0.35,畝產量2369.1kg、比對照甜研303(畝產量692.3kg)增產347.2%,含糖率15.56%、比對照甜研303(含糖率為10.53%)提高5.03度,畝產糖量368.6kg、比對照甜研303(畝產糖量72.9kg)增加405.6%,達到了耐病型品種標準,通過了生產試驗。
栽培技術要點:
合理輪作,避免重茬、迎茬及低洼地帶,具備排灌條件。
適時早播,直播及地膜栽培時應當早疏苗、早間苗、早定苗,適宜紙筒育苗移栽及機械化栽培,紙筒育苗移栽時一定要適時移栽。栽培密度應在5500株/畝左右,注意氮、磷、鉀搭配、合理使用,避免過量施用氮肥,以施用甜菜專用種肥和追肥為宜,嚴格杜絕大水大肥。
注意事項:在褐斑病發生嚴重的年份,生長中后期應噴灑防止褐斑病發生的農藥(如禾本卡克等)、同時葉面噴灑“肥王”一到兩次,達到增加含糖、提高品質之目的。
適宜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盟等≥10℃活動積溫2500℃以上輕度叢根病發生地區種植。
4、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甜2004004號
品種名稱:內糖(ND)39
選育單位:內蒙古甜菜制糖工業研究所
德國KWS股份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內糖(ND)39是由內蒙古甜菜制糖工業研究所和德國KWS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育成。母本是由德國KWS公司提供的二倍體單粒雄性不育系CMS66182,父本是本所選育的二倍體多粒授粉系9-7005。父本9-7005是采用生物技術和常規育種技術結合培育的創新材料。其親本來源于波蘭Aj1系統,采用未受粉胚珠培養技術獲得單倍體植株,經人工加倍成純合二倍體,經組織培養擴大繁殖,然后經過有性繁殖,結合田間鑒定、選擇形成新的品系。
特征特性:
葉:葉叢斜立,葉柄粗狀,葉片中等大小,葉緣皺折。
塊根:長圓錐形,根皮黃白色,根肉白色。塊根青頭小,根溝淺。
田間考察結論:耐叢根病抗、褐斑病。
試驗情況:
2001年內糖39,病情指數為0.06,含糖率14.13%,產量 2704.1kg/畝,達到耐病型標準。
2002年內糖39,病情指數為0.11,含糖率16.23% ,產量3661.3kg/畝,達到耐病型標準。
2003年生產試驗面積為6.0畝,其中處理5.0畝,對照(甜研303)1.0畝。10月12日專家組進行現場驗收,結果為內糖39病情指數0.13,含糖率15.20%,產量3488.5kg/畝。達到了自治區“DB15/T254-1997”地方標準,通過生產試驗。
栽培技術要點:
對土壤肥力和灌溉條件要求不嚴,可適當密植,平作區適宜密度為5500-6000株/畝。在水肥條件好的地區,適當增施磷肥,控制氮肥施用量,減少灌水次數,有條件的采用化學防治褐斑病。
適宜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盟等≥10℃活動積溫2600℃以上地叢根病輕度發生地區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