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玉2004001號
品種名稱: 興墾7號(墾1277)
選育單位: 興安盟農墾種業有限公司玉米研究所
品種來源: 矮1134×興墾自207-13 。母本矮1134是從黑龍江省引進的1134中分離出的矮株類型,父本興墾自207-13是公司1989年用5003、8112、丹340等6個自交系組成的綜合種選系。
特征特性:
葉:幼苗芽鞘綠色,第一片葉長勺型,長4.1cm,寬1.2cm,葉尖中部向內凹陷,花青苷顯色缺乏。幼苗期葉鞘及葉片為灰綠色,葉片下彎,拔節期葉色由灰綠色轉濃綠色。穗部葉片長92cm,寬11cm,葉鞘綠色,花青苷顯色缺乏。
植株 :拔節期莖稈變粗壯,株型近平展,植株高度255?260cm,穗位85?90cm。全株可見葉15片,中部1/3處葉片彎曲,莖上節為黃綠色,花青苷顯色為缺乏,葉鞘為綠色,花青苷顯色缺乏,葉鞘邊緣一邊無毛,一邊多白色茸毛。莖輕度“之”字型。
雄穗:抽雄期早,抽雄期穎片為淺紫色,花青苷顯色弱,穎片基部為黃白色,花青苷顯色缺乏,花藥紫色,花青苷顯色強,花粉黃色。雄穗主軸與側枝夾角約45°,側枝輕度下彎,主軸長35?36cm,側枝長20?23cm,側枝數10?13個,雄穗發達,花粉量大。
雌穗:花絲為粉紅色,密度大,花青苷顯色中,抽穗期早,雌穗劍葉短,果穗苞葉最外層靠莖稈一面有裙褶狀,穗柄10?12cm,較長,果穗長度28?30cm,圓柱型,粗5.0?5.4cm,14?16行,每行50?52粒。抽穗與灌漿期果穗苞葉綠色,花青苷顯色缺乏。
籽粒:馬齒型,籽粒頂端為黃色,內部為橙紅色,千粒重420?440克,出籽率88.3%,收獲時籽粒含水量為25?27%。
品質化驗結論:
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驗,粗蛋白質9.66%,粗脂肪4.79%,淀粉71.41%,賴氨酸0.36%,容重807g/L。
田間調查結論:
連續三年田間抗性調查,絲黑穗病發病率平均為1.28%。大斑病、小斑病、莖基腐病、彎孢菌病,青枯病,病毒病均未發生。
試驗情況:
1999年?2001年由興安盟種子管理站組織的區域試驗,增產幅度在8.5%-39.3%之間,畝增產173.1kg,平均增產率為32.3%。
2001年-2002年二年進行的大面積生產示范平均畝產645.8kg,比對照哲單35增產19.6%。
栽培技術要點:
選擇有灌溉條件、較肥沃的地塊種植,以確保干旱時及時灌溉和良好的土壤肥力基礎。畝施有機肥1.0?1.5噸。氮、磷、鉀配合肥25?30kg(純量),建議高水肥條件畝保苗3000株左右,畝產700?750kg,中等肥力條件畝保苗2800?3000株。
注意事項:播種前種子包衣處理,播種不宜過深,留苗不宜過密。
適宜區域: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10℃活動積溫2500?2550℃以上區域種植。
2、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玉2004002號
品種名稱: 興墾9號(墾98-3953)
選育單位: 興安盟農墾種業有限公司玉米研究所
品種來源: 興墾自497×興墾自矮1134。母本興墾自497是從黑龍江省引進的三交雜交種(卡皮托爾)中分離出的自交系,父本為從黑龍江省引進的1134中分離的矮株型材料。
特征特性:
葉:幼苗芽鞘綠色,花青苷顯色缺乏,第一片葉長4.0cm,寬1.1cm,長勺型,苗期葉片窄長,無波。幼苗鮮綠色,表面光亮。拔節期葉片由鮮綠轉濃綠色,葉面光亮,葉脈白色明顯較粗,中部1/3處葉片輕度下彎,穗位葉長89.6cm,寬7.1cm,葉鞘綠色花青苷顯色缺乏,葉鞘邊緣茸毛很少。
植株:抽雄期植株高度195?200cm, 13片葉,莖上節綠色,花青苷顯色缺乏,節間綠色,花青苷顯色缺乏。
雄穗:開花期穎片淺紫色,花青苷顯色中,穎片基部為淺紫色,花藥黃色,花青苷顯色缺乏。側枝直線形,側枝5?6個,主軸長30?32cm,中長度,側枝長15?16cm,側枝與主軸夾角為40°左右。
雌穗:花絲綠色,中密度,花青苷顯色缺乏,抽穗期很早,穗位65?70cm,果穗苞葉綠色,花青苷顯色缺乏,果穗無劍葉。收獲期果穗長筒型,果穗長度24?26cm,12?14行,穗粗4.7?4.8cm,每行44?45粒。
籽粒:半馬齒,深黃色,頂端為黃色。千粒重380?385kg,出籽率85.6%。
品質化驗結論:
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驗,粗蛋白10.87%,粗脂肪5.51%,淀粉70.25%,賴氨酸0.40%,容重825g/L。
田間調查結論:
抗性田間調查,大斑病調查,后期穗下個別葉片有少量病斑不形成危害。絲黑穗病、小斑病、莖基腐病、青枯病、彎孢菌葉斑病、病毒病均未發生。
試驗情況:
2000?2002年參加由興安盟種子管理站組織的區域試驗,三年平均畝產592.0kg,比對照哲單37增產11.6%。
2001?2002年在區域試驗的同時由興安盟種子管理站和農墾種業公司進行生產示范,增產幅度7.2%至17.8%,平均畝產594.0kg,平均增產幅度為13.8%。
栽培技術要點:
播種前應對種子進行精選、曬種和種子包衣。應選擇肥力較高通透性好的平川地和漫崗地,不宜種植在冷涼的低洼地。增施有機肥,畝施1.0?1.5噸,化肥要N、P2O5、K2O配比肥,適當控制氮肥使用,化肥總用量為20?25kg(純量),提倡“一炮轟”的使用辦法。中上等肥力畝保苗3000?3300株,水肥條件好的畝保苗3300?3500株。加強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
適宜區域: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10℃活動積溫2200?2250℃地區種植。
3、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玉2004003號
品種名稱: 興墾10號(原代號墾97?966)
選育單位: 興安盟農墾種業有限公司玉米研究所
品種來源: 興安盟農墾種業有限公司玉米研究所于1997年用自選系興墾自101?1作母本,自選系興墾自矮1134作父本雜交選育的玉米雜交種。
特征特性:
幼苗:芽鞘綠色,花青苷顯色缺乏,第一片葉長勺型,長4.3cm,寬1.8cm,第一葉花青苷顯色弱。幼苗發育快,葉片鮮綠色。
葉:拔節后葉片迅速發育、加寬,葉色轉濃綠色,葉面有凹凸,中部葉片彎曲下垂,穗位葉長74.0cm,寬11.5cm,葉鞘綠色,花青苷顯色缺乏,葉鞘一邊無毛,一邊多白色茸毛。
植株:株高190?210cm, 13片葉。抽雄期莖節黃綠色,花青苷顯色缺乏,莖輕度“之”字型。
雄穗:穎片淺紫色,花青苷顯色弱,穎片基部紫色,花青苷顯色強,花藥淺紫色,花青苷顯色中,花粉黃色。雄穗主軸與側枝夾角為45°,側枝直線型,側枝5?8個,主軸長25?26cm,側枝長7?10cm。
雌穗:花絲初期為綠色,花青苷顯色弱,中、后期轉粉紅色,密度大,果穗無劍葉,苞葉綠色,花青苷顯色缺乏,穗位65?70cm,果穗短柄,果穗長度24?25cm,粗4.8?5.0cm,紅軸,14行為主,少量16行,果穗上部近錐型,每行45?46粒。
籽粒:半馬齒型,粒頂黃色,千粒重375?380克,出籽率86.2%。
品質化驗結論:
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驗,粗蛋白10.11%,粗脂肪5.35%,淀粉68.45%,賴氨酸0.40%,容重818g/L。
田間調查結論:
抗病性調查,絲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青枯病、莖基腐、彎孢菌葉斑病和病毒病均未發生。
試驗情況:
1999年-2001年參加興安盟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39.0kg,比對興單3號照增產24.5%。
2001年-2002年參加興安盟種子管理站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16.3kg,比對照興單3號增產20.8%。
栽培技術要點:
選擇中等以上肥力,排水良好,熱量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塊種植為宜。切忌種植在低洼、排水不良地塊,避免春季發苗慢,后期貪青晚熟。播前應進行種子精選、曬種和種子包衣,預防病蟲害。成熟后如需秸稈作青貯飼料可適時在霜前收獲,如不作青貯飼料應在霜后收獲,讓果穗在莖桿上后熟一段時間。
適宜區域: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10℃活動積溫2100?2150°以上區域種植。
4、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玉2004004號
品種名稱:內早6
選育單位:內蒙古農科院玉米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以外引系海268為母本,自選系M1691為父本,于2000年組配而成。母本海268引自黑龍江省。父本M1691為(A619×早Roh)二環系,通過系譜法連續自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
幼苗:苗色綠,葉鞘紫色,苗勢強,葉片較寬;第1葉尖卵圓型,長5~6cm,寬1.5~1.8cm。
植株:株型平展,株型清秀,莖稈“之”型弱,花青苷積累弱;葉有波曲,穗上葉夾角30-35°;株高240-260cm,穗位90-110cm,莖粗2.3 cm,葉數18~19片。
雄穗:雄穗分枝數9-13個,外穎綠色,黃色花藥,花粉量大,散粉暢。
雌穗:花絲黃粉色,易吐絲;苞葉長度適中,花青苷積累弱;穗柄長13-15 cm,穗莖夾角25-30°;果穗長19~22cm,穗粗4.9cm左右,果穗長柱型,禿尖小,紅軸,穗行數16~18,行粒數40~45。
籽粒:穗粒數550~600,出籽率87%左右,百粒重27.5~30.5克,穗粒重156~180克,粒黃色,偏硬粒。
品質化驗結論:
2003年在中國農科院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檢測中心進行品質分析,粗蛋白11.66%,粗淀粉69.58%,粗脂肪4.42%,賴氨酸0.37%,容重743g/L。
田間調查結論:
2003年田間調查未發現大小斑病、絲黑穗病、黑粉病、莖腐病、粗縮病、紋枯病、穗粒腐病發生。
試驗情況:
2002年自治區極早熟組玉米區試,四點平均畝產502.0 kg,比冀承單3增產7.5%;2003年自治區極早熟組玉米區試,平均畝產578.8kg,比冀承單3增產13.0%,比輔助對照海玉4增產6.4%。
2003年自治區極早熟組玉米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66.2kg,比冀承單3增產17.1%,比輔助對照海玉4增產8.5%。
栽培技術要點:
選擇中上等肥力地塊種植,4月下旬播種,種植密度3500~4000株/畝;畝施種肥二銨10~15kg,拔節初期追施尿素15~20kg/畝;生育期間根據降水狀況澆水2~3次;9月下旬~10月上旬收獲。
適宜區域:≥10℃活動積溫2200℃種植區種植。
5、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玉2004005號
品種名稱: 大地十號
選育單位: 赤峰大地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品種來源: 1999年以自選系D155為母本,自選系D151為父本組配而成.母本D155自選系。自1994年開始,從黃野四×京七黃有性雜交后代分離中選株自交,經南繁北育5個世代的選擇自交,于1999年育成穩定的二環系?D155。父本D151自選系。自1994年開始,從8112×5003有性雜交后代分離中選株自交,經南繁北育5個世代的選擇自交,于1999年育成穩定的二環系-D151。
特征特性:
葉:綠色,較寬,葉形上沖。
植株:健壯,柔韌性強,株高266cm,植株整齊一致,植株根系發達。
穗:穗位115cm,雄穗分枝范圍26?31個,穗型圓柱型,苞葉長短適中, 果穗筒形,穗長22.6cm,穗行數16-18行,穗粗
4.9cm,穗行16-18行,行粒46粒。
籽粒:半馬齒型,黃色,白軸,籽粒飽滿,百粒重34克,出籽率84.2%。
品質化驗結論:
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品質化驗,粗蛋白含量9.03%,粗脂肪含量3.02%,粗淀粉含量74.7%,賴氨酸含量0.28%。
抗性鑒定結論:
經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鑒定,抗大斑病,感彎孢病,中抗絲黑穗病,高抗黑粉病,高抗莖腐病,高抗玉米螟。
試驗情況:
2002年參加自治區玉米雜交種中晚熟組預備試驗,五點平均產量766.4kg/畝,比對照農大108平均增產5%;2003年參加自治區玉米雜交種晚熟組區域試驗,四點平均產量840.4kg/畝,比對照農大108平均增產8.9%。
2003年參加自治區玉米雜交種晚熟組生產試驗,以農大108作對照,四點平均產量844.8kg/畝,比對照農大108平均增產11.5%.
栽培技術要點:
選擇土壤肥力中上等地塊種植,有水澆條件。畝施優質農家肥
3000kg,種肥磷酸二氨10-15kg,結合趟地追施尿素25-30kg/畝。及時中耕鋤草,結合趟地追施尿素,及時進行灌溉保證正常生長發育和灌漿成熟。畝留苗以3800-4000株為宜。
注意事項:要求播種之前種子必須進行種子包衣. 防治彎孢病。
適宜區域:≥100C活動積溫29000C以上區域種植。
6、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玉2004006號
品種名稱:內油1
選育單位:內蒙古農科院玉米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以自選系M5021為母本,外引系克Y302為父本,于1998年組配而成。母本M5021為502繁殖田早熟矮化單穗系統選育。父本克Y302為高油自交系,引自赤峰市。
特征特性:
幼苗:苗綠色,葉鞘紫色,苗勢強,葉片波曲小;第1葉尖卵圓型,長5~6cm,寬1.7~1.9cm。
植株:株型緊湊,莖稈“之”型弱,花青苷積累中度;葉較寬,穗上葉夾角20~25°,株高275~285cm,莖粗2.4 cm,葉數20~21。
雄穗:主枝直立,分枝數13~17個,輕度下垂;外穎綠色,黃色花藥,花粉量較大,散粉暢。
雌穗:花絲黃綠色,易吐絲;苞葉長度適中,有短圓型小劍葉,花青苷積累中度;穗位120~130cm,穗柄長7~10 cm,穗莖夾角30~40°,果穗長20~23cm,穗粗5.2~5.5cm左右,禿尖小,穗行數16~18,穗中部籽粒排列不整齊,行粒數40~55粒,穗粒數620~680粒,果穗圓柱型,白軸。
籽粒:黃色,馬齒型,出籽率87%左右,百粒重30.5~37.5克,穗粒重190~280克。
品質化驗結論:
2003在中國農科院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檢測中心進行品質分析,粗蛋白12.00%,粗淀粉65.77%,粗脂肪7.76%,賴氨酸0.41%,容重704g/L。
田間調查結論:
2003年田間調查表現輕度倒伏(0.3%),在各試點未出現大斑、小斑、灰斑、彎孢菌葉斑、絲黑穗病、黑粉、莖腐、紋枯、矮花葉、粗縮、玉米螟、紅蜘蛛等病蟲害,在興安盟有輕度絲黑穗病(1.6%-R)。
試驗情況:
2002年參加自治區區試,平均產量為807.1 kg,比四單19增產6.78%。2003年參加自治區玉米區試,平均畝產789.1kg,比四單19增產1.9%, 2003年參加自治區玉米生產試驗,平均畝產766.3kg,比四單19增產3.7%。
栽培技術要點:
選擇中上等肥力地塊,4月下旬播種,種植密度3500~4000株/畝;畝施施農家肥1500~2000kg/畝,種肥二銨10~15kg+硫酸鉀7.5~10kg/畝或NPK復合肥15~20kg/畝,拔節初期追施尿素15~20kg/畝;要注意及時中耕培土,生育期間根據降水狀況澆水2~3次;9月下旬~10月上旬收獲。專業化生產需與普通型玉米隔離,要注意及時中耕培土。
注意事項:在玉米絲黑病高發區種植必須用防治絲黑病種衣劑包衣。
適宜區域:≥10℃活動積溫2600℃種植區種植。
7、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玉2004007號
品種名稱:內單302
選育單位:內蒙古農科院玉米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以自選系M7076為母本,自選系旱21-M為父本,于1999年組配而成。旱21-M以美國先鋒種子公司雜交種選系旱21(引自山西省農科院)為基礎,通過分離選擇而成。M7076以雙741×武314/吉853為基礎,通過系譜法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
幼苗:苗色深綠,葉鞘紫色,苗勢強,葉片細長上舉;第1葉尖卵圓型,長5~6cm,寬1.7~1.9cm。
植株:成株上緊下平,株型半緊湊,莖稈“之”型弱,花青苷積累弱;葉較細,穗上葉夾角45~50°;株高300~310cm,穗位140~145cm,穗位高,莖粗2.3~2.5cm,葉數22~23。
雄穗:雄穗分枝數9-13個,輕度下垂;外穎綠色,花藥黃色,花粉量較大。
雌穗:花絲黃綠色,易吐絲;穗柄長10~13 cm,穗莖夾角35~40,苞葉長度適中,花青苷積累弱;果穗長21~24cm,穗粗4.7~5.0cm,禿尖小,穗行數14~16,行粒數40~55,穗粒數600~650,果穗長柱型,白軸。
籽粒:黃色,馬齒型。出籽率87%左右,百粒重37.5~38.2克,穗粒重218~225克。
品質化驗結論:
2003年在中國農科院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檢測中心進行品質分析,粗蛋白10.36%,粗淀粉70.74%,粗脂肪5.13%,賴氨酸0.30%,容重738g/L。
抗性鑒定結論:
2003年在吉林省農科院植保所進行人工接種、接蟲抗病蟲鑒定,感大斑病(7S),中抗彎孢病(5MR),抗絲黑穗病(1.6R),抗黑粉病(1.6R),高抗莖腐病(0HR),感玉米螟(7.8S)。
試驗情況:
2001年參加自治區玉米預試,平均畝產729.5 kg,比對照農大108增產12.55 %,比對照哲單7增產24.90 %,2002年參加自治區玉米區試,平均畝產704.4kg,比農大108增產8.85%。
2003年參加自治區玉米生產試驗,平均畝產798.7kg,比哲單20增產7.3%。
栽培技術要點:
選擇中上等肥力地塊種植,4月下旬播種,種植密度3200~3500株/畝;畝施種肥二銨10~15kg,拔節初期追施尿素15kg/畝,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7.5kg/畝;生育期間根據降水狀況澆水2~3次;9月下旬~10月上旬收獲。
注意事項:注意玉米螟的及時防治,并進行種子包衣。
適宜區域:≥10℃活動積溫2800℃種植區推廣應用。
8、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玉2004008號
品種名稱:內單402
選育單位:內蒙古農科院玉米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以自選系M3401為母本,自選系M3005為父本,于1999年組配而成。母本為自交系5005天雜穗選系。父本M3005為晉綜合種選系,晉綜合種引至山西省農科院。
特征特性:
幼苗:苗色深綠,葉鞘紫色,苗勢強,葉片細長上舉;第1葉尖卵圓型,長5~5.5cm,寬1.7~1.9cm。
植株:株型半緊湊,花青苷積累弱;葉較寬,有波曲,穗上葉夾角35~40°;株高2.65~2.80cm,穗位1.05~1.15cm,莖粗2.3~2.5cm,葉數22~23片。
雄穗:雄穗分枝數15-17個,直立;外穎綠色,淺紫色花藥,花粉量較大。
雌穗:花絲黃綠色,易吐絲;穗柄長8~10 cm,穗莖夾角25~30°,苞葉長度適中,花青苷積累弱;果穗長18~21cm,穗粗5.0~5.5cm左右,禿尖小,穗行數16~18,行粒數40~45,穗粒數600~650,果穗圓柱型,紅軸。
籽粒:黃色,馬齒型。出籽率86%左右,百粒重34.1~36.5克,穗粒重215~220克。
品質化驗結論:
2003年在中國農科院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檢測中心進行品質分析,粗蛋白11.10%,粗淀粉69.48%,粗脂肪4.81%,賴氨酸0.27%,容重736g/L。
抗性鑒定結論:
2003年在吉林省農科院植保所進行人工接種、接蟲抗病蟲鑒定,中抗大斑病(5MR),中抗彎孢病(5MR),中抗絲黑穗病(9.6MR),高抗黑粉病(0R),高抗莖腐病(0HR),中抗玉米螟(6.7MR)。
試驗情況:
2001年參加自治區玉米預試,平均畝產756.2 kg,比對照農大108平均增產13.05 %,比對照哲單7平均增產16.93 %, 2002年參加自治區玉米區試,平均畝產718.7kg,比農大108增產11.12%,比四單19增產1.89%;2003年參加自治區玉米生產試驗,平均畝產820.8kg,比哲單20增產10.2%。
栽培技術要點:
選擇中上等肥力地塊種植,4月下旬播種,種植密度4000~4500株/畝;畝施種肥二銨10kg,拔節初期追施尿素15kg/畝,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7.5kg/畝;生育期間根據降水狀況澆水2~3次;9月下旬~10月上旬收獲。
適宜區域:≥10℃活動積溫2800℃地區種植。
9、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玉2004009號
品種名稱:內早9
選育單位:內蒙古農科院玉米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以外引系合344為母本,自選系M1691為父本,于2000年組配而成。母本合344為(Mo17×白頭霜)二環系,引自通遼市。父本M1691為(A619×早Roh)二環系,通過系譜法連續自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
幼苗:苗色綠,葉鞘紫色,苗勢強,葉片較寬;第1葉尖卵圓型,長4~5cm,寬1.4~1.7cm。
植株:成株上緊下平,株型清秀,莖稈中度“之”型,葉較短,穗上葉夾角35-40°,株高264cm,穗位80-85cm,莖粗2.3 cm,葉數19片。
雄穗:雄穗分枝數9-11個,主枝直立;外穎淺綠色,黃色花藥,花粉量較大。
雌穗:花絲初為黃白色,后上部為粉色,易吐絲,苞葉長度適中,穗柄長12-15 cm,穗莖夾角30-35°,果穗長21~24cm,穗粗4.8cm左右,果穗長柱型,紅軸,禿尖小,穗行數16~18行,行粒數45~50粒。
籽粒:黃色,偏馬齒型,穗粒數600~650粒,出籽率87%左右,百粒重29.5~31.5克,穗粒重174~180克。
抗性鑒定結論:
2003年在吉林省農科院植保所進行人工接種、接蟲抗病蟲鑒定,中抗大斑病(5MR),中抗彎孢病(5MR),抗絲黑穗病(2.0R),抗黑粉病(2.0R),高抗莖腐病(2.0HR),高抗玉米螟(2.4HR)。
品質化驗結論:
2002在中國農科院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檢測中心進行品質分析,粗蛋白10.38%,粗淀粉71.29%,粗脂肪3.17%,賴氨酸0.29%,容重780g/L。
試驗情況:
2002年參加自治區玉米區試,平均產量為626.3 kg,比哲單37增產6.76%, 2003年參加自治區玉米區試,平均畝產584.3kg,比哲單37增產2.9%, 2003年參加自治區早熟組玉米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66.3kg,比哲單37增產12.6%。
栽培技術要點:
選擇中上等肥力地塊種植,4月下旬播種,種植密度3500~4000株/畝;畝施種肥二銨10~15kg,拔節初期追施尿素15~20kg/畝;生育期間根據降水狀況澆水2~3次;9月下旬~10月上旬收獲。
適宜區域:≥10℃活動積溫2300℃種植區種植。
10、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玉2004010號
品種名稱: 德玉17(碩秋9923)
選育單位: 北京德農種業赤峰分公司
品種來源: 赤峰德農松州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科研所以自育系CF5為母本,自育系CF88為父本,于1999年雜交組配育成。母本CF5是以農單5號為母本,以美國雜交種78479為父本雜交后,選株連續自交6代選育而成,父本CF88為PN78599雜交種中選早熟植株自交5代育成。
特征特性:
葉:綠色,幼苗葉鞘紫色,葉片寬窄適中,葉形較上沖。
植株:整齊一致,莖稈柔韌性強,植株健壯,株高290cm, 株形半緊湊,成株根系發達。
穗:花藥淺紫色,護穎綠帶紫色,花絲日光紅色,雄穗分枝中等,雄穗分枝18-21個,穗位135cm,果穗筒形,苞葉長短中等,松緊適中,無劍葉,穗柄長16.5cm,穗軸白色,穗粗6.0cm,穗行14-18,行粒數42-44。
籽粒:半馬齒型,黃色,飽滿度好,出籽率79.7%。
品質化驗結論:
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試,容重694g/L,籽粒粗蛋白含量9.73%,粗脂肪4.34%,淀粉73.21%,賴氨酸0.27% 。
抗性鑒定結論: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人工接種、接蟲鑒定,抗大斑病(3R),高抗彎孢病(1HR),高抗絲黑穗病(0HR),高抗黑粉病(0HR),高抗莖腐病(0HR),高抗玉米螟(1.9HR)。
試驗情況:
2001年參加自治區預備試驗,平均畝產690.7kg,比對照品種哲單7增產8.43%,比對照農大108增產6.98%。2002年參加自治區區域試驗,平均畝產782.0kg,比對照農大108增產16.08%,比對照哲單20增產8.77%。2003年參加自治區區域試驗,平均畝產761.5kg,比對照農大108減產1.3%。
2003年內蒙古自治區晚熟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791.0kg?,比對照農大108增產4.4%。
栽培技術要點: 種植密度:3500株/畝。種子包衣,施足底肥,早管理,勤耪,增施化肥,適時灌溉。
適宜區域:適宜在≥10℃活動積溫3100℃以上地區種植。
11、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玉2004011號
品種名稱: 九玉一號
選育單位: 內蒙古九豐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 1999年冬于海南省以AS33自交系為母本,以O17自交系為父本雜交育成。
特征特性:
植株:株高230-300米,株形,收斂,葉片上沖。
穗:穗位115cm,穗長20-22cm,穗行數14-18行,穗錐形,果穗封頂不禿尖,軸紅色。
籽粒:半馬齒,百粒重26.1-34g,單穗粒重177.6-191.8g,出籽率83-85%。
品質化驗結論:
哈爾濱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檢測中心檢測,容重744g/L,粗蛋白8.70%,粗脂肪3.72%,淀粉73.44%,賴氨酸0.26%。
抗性鑒定結論:
2003年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鑒定圃通過人工接種、接蟲,抗大斑病(3R),感彎孢病(7S),高抗絲黑穗病(0HR),高抗黑粉病(0HR),中抗莖腐病(14.9R),高抗玉米螟(2.0HR)。
試驗情況:
2002年參加呼倫貝爾市種子站區域試驗,比對照海玉四號增產16.7%。
2003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早熟組玉米區域試驗,比主對照哲單37號增產18.9%,比輔助對照哲單35增產14.8%。
2003年參加自治區早熟組玉米生產試驗,比主對照哲單37( 695.3kg/畝產)增產17.1%。比輔助對照哲單35(612.8kg/畝產)增產12.7%。
栽培技術要點:
畝保苗3800-4000株。農家肥1000-2000kg,種肥二氨畝施20-25kg,玉米專用肥畝30-35kg,追肥尿素畝追10-15kg,以防后期脫肥。造成早衰或禿尖出現。
注意事項:防治彎孢病。
適宜區域:需活動積溫2500-2700℃。
12、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玉2004011號
品種名稱: 九玉二號
選育單位: 內蒙古九豐種業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 1999年冬于海南省以AS45自交系為母本,以AS51自交系為父本雜交育成。
特征特性:
植株:植株整齊,株高240?270cm,株型收斂,葉片上沖。
穗:長19-22cm,穗形柱形,穗位80-110cm,穗行數14?16行。
行粒數40?45粒,單穗粒重143.0?329.0g,軸紅色。
籽粒:中齒,出籽率80?85%,百粒重28.6?38.3g。
品質化驗結論:
哈爾濱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檢測中心檢測,容重766g/L,粗蛋白11.15%,粗脂肪4.3%,淀粉69.13%,賴氨酸0.29%。
抗性鑒定結論:
2003年吉林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通過人工接種、接蟲鑒定,抗大斑病(3R),感彎孢病(7S),高抗絲黑穗病(0HR),高抗黑粉病(0HR),中抗莖腐病(14.9R),高抗玉米螟(2.0HR)。
試驗情況:
2002年參加呼倫貝爾市種子站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58.9kg,比海玉四號增產12.2%。2003年參加自治區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11.7kg,比對照承單3號平均增產21.8%,比輔助對照海玉四號平均增產12.7%。
2003年參加自治區玉米極早組生產試驗,比對照承單3號增產21.4%,比對照海玉四號增產12.9%。
栽培技術要點:
畝保苗3800-4000株,種植方式:行、株距70cm×30cm、70cm×25cm、60cm×30cm。平作:畝保苗:4000-4500株;種植方式:行、株距:0.5米×0.3米;0.5米×0.25米。施足基肥:以農家肥為主,畝施1000-2000kg。種肥:以磷酸二氨或玉米專用肥。畝施二氨20-25kg,專用肥:畝施30-35kg。追肥:畝追尿素10-15kg。
注意事項:防治彎孢病。
適宜區域:活動積溫2200-2400℃地區種植。
13、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玉2004013號
品種名稱:慶豐969
選育單位:
品種來源: 是以自選系H9698為母本,自選系7920做父本組配雜交育成的中晚熟玉米單雜交種。
特征特性:
葉: 葉片綠色,葉鞘紅紫色, 成熟時雌穗上部葉片仍是綠色活秧,20?21片葉。
幼苗:種芽拱土能力強,幼苗長勢強壯。
植株:株高290?310cm,莖粗2.8cm,雌穗上葉片上沖,緊湊株型,根發達,莖桿堅硬抗倒伏。
穗:穗位120cm,果穗長錐形,穗行數16行,單穗粒重220克,百粒重36.5克。
籽粒:偏馬齒型,出籽率86.5%。
品質化驗結論:
農業部品質檢測中心檢測,含粗蛋白9.26%,粗脂肪4.31%,粗淀粉74.3%,賴氨酸0.30%,容重761g/L。
抗性鑒定結論: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人工接種接蟲抗性鑒定,高抗大斑病(1HR),高抗彎孢病(1HR),高抗黑粉病(1HR),高抗玉米螟(2.9HR)。感絲黑穗病(27.3S),感莖腐病(31.8S)。
試驗情況:
2002年參加自治區區試畝產805.2kg,比對照農大108增產19.5%,比對照哲單20增產11.97%,2003年參加自治區區試畝產711.4kg,比對照農大108減產7.7%。
2003年參加自治區生產試驗,平均畝產781.4kg,比對照哲單20增產3.1%。
栽培技術要點:
適時播種,注意播種土壤濕度過大冷漿粉籽,畝留苗3800-4000株,播前施足有機肥,播種時二銨底肥10-15kg,出苗后遇旱及時澆水,適時追肥,每畝追尿素25-30kg,采用深追肥法提高肥效。
注意事項:拌種或包衣防治絲黑穗病、莖腐病。
適宜區域:≥10℃活動積溫2900-3000℃
14、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玉2004014號
品種名稱: 巴單四號(巴988)
選育單位: 巴盟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 母本B73屬于改良Reid群,父本816是巴盟農研所以“金皇后”為基礎材料,連續自交選育而成的穩定自交系。
特征特性:
葉:幼苗芽鞘紫紅,第一葉長形,長4cm,寬1.2cm,葉色深綠,葉緣呈波狀,無分蘗;成株22片葉子。
植株:株型緊湊,株高330cm,穗位170cm,莖稈粗2.8cm,莖上節和葉鞘綠色,葉鞘邊緣茸毛少。
雄穗:穎片綠色,花藥淺紫色,雄花序原始側枝23個,主穗軸明顯,與側枝夾角大。
雌穗:花絲淺綠色且密度大,苞葉綠色無劍葉,穗柄較長;果穗圓柱形,穗長21.4cm,穗粗5.2cm,18-20行,無禿尖,軸粗2.7cm,紅軸。
籽粒:黃粒,馬齒型,出籽率86.1%,百粒重34.2克,單穗粒重248克。
品質化驗結論:
農業部谷物測驗中心化驗分析,籽粒含粗蛋白9.5%,賴氨酸0.4%,粗脂肪4.64%,粗淀粉70.56%。
抗性鑒定結論:
2003年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接種接蟲性鑒定結果,高抗大斑病、彎孢病、莖腐病,中抗絲黑穗病,抗黑粉病、玉米螟。
試驗情況:
2001年參加自治區玉米預備試驗,平均產量742.1kg/畝,比對照農大108增產12.6%。2002年參加自治區玉米區試,平均產量702.6kg/畝,比對照農大108增產8.5%。
2003年自治區生產試驗,平均畝產794.4kg,四個承試點三增一減,增產幅度0.8?15.7%,一點減產3.5%,較對照農大108增產7%。
栽培技術要點:
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秋壓有機肥3000kg/畝, 播前機種二銨25kg/畝。采用大小行覆膜種植,大行2.4尺,小行1尺,株距0.95?1尺,密度3500?3700株/畝。苗期及時中耕除草,控水蹲苗;拔節期、大喇叭口期結合澆水重施穗肥,要求追尿素30kg/畝,生育期間注意防病蟲害,適時收獲。
適宜區域:≥10℃活動積溫2800℃以上地區種植。
15、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玉2004015號
品種名稱:赤單661
選育單位(個人): 赤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 1997年以自選系M12為母本,外引系旱21為父本組配而成。母本M12,1992年以掖478為母本、87黃22B為父本的雜交后代作基礎材料,采用系譜法,F1自交后連續選擇自交、海南加代,經6個世代,于1996年育成穩定的二環系。父本旱21,1995年引自山西農科院玉米所,選自美國先鋒種子公司雜交種后代。
特征特性:
葉:葉鞘紫色,葉片寬大,深綠色。
植株:幼苗綠色,株型平展,成株21--22片葉,株高314cm,莖粗2.8cm。
穗:穗位122cm,果穗粗大柱形,穗長23.6cm,穗粗5.9cm,穗行數16?18行,行粒數48?52粒,穗軸白色。
籽粒:黃色,硬粒型,百粒重38.7?46.0g,出籽率84.8%。
品質化驗結論:
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品質化驗,容重745g/L,粗蛋白含量9.30%,粗脂肪含量3.92%,粗淀粉含量72.73%,賴氨酸含量0.27%。
抗性鑒定結論:
經遼寧省丹東農科院玉米抗病鑒定中心鑒定,高抗玉米大、小斑病,高抗尾孢菌葉斑病和矮花葉病,中抗青枯病,抗絲黑穗病、彎孢菌葉斑病和紋枯病。
試驗情況:
2000年參加赤峰市晚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產量678.3kg/畝,比對照本育九增產16.7%,比對照農大3138增產6.3%,2001年平均產量為754.5kg/畝,比本育九增產15.1%,比對照農大3138增產9.1%,2002年參加赤峰市區域試驗,平均產量727.2kg/畝,比對照農大3138增產8.72%,比對照農大108增產11.13%。
2003年赤峰市生產試驗,增產幅度為10.5?12.8%,平均產量為763.9kg/畝,比對照農大3138,平均增產6.8%,比對照農大108平均增產8.0%。
栽培技術要點:
每畝施優質農家肥2500kg,種肥磷酸二銨10kg,結合耥地追施尿素25kg-30kg。適時播種,加強田間管理,肥力較好的地塊,畝留苗3500株,中下等肥力條件的地塊,畝留苗以3300株左右為宜。合理灌溉,應根據大氣降水情況及玉米需水規律進行澆水。
適宜區域: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10℃活動積溫3000-3300℃積溫區內推廣種植。
16、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玉2004016號
品種名稱: 赤早5
選育單位(個人): 赤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 1994年以自選系87黃12為父本,外引系K10為母本組配而成,即:K10×87黃12。母本K10, 1993年引自黑龍江農科院,選自“長3×5003”的后代。父本87黃12,赤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玉米研究室自1986年始,從墩子黃×Mo17有性雜交后代分離中,通過南繁北育6個世代的選擇自交,于1993年育成穩定的二環系?87黃12。
特征特性:
幼苗:綠色,葉鞘淺紫色。
葉:葉形平展。
植株:株高292cm,穗位105cm,莖粗2.7cm,成株18-19片葉。
穗:粗大筒形,穗長21.8cm,穗粗5.1cm,穗行數14-16行。
籽粒:黃色,類似馬齒型,軸色深紅,百粒重33.2克,出籽率85%。
品質化驗結論:
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品質化驗,容重767g/L,粗蛋白含量10.20%,粗脂肪含量3.51%,粗淀粉含量69.76%,賴氨酸含量0.31%。
抗性鑒定結論:
經遼寧省丹東農科院玉米抗病鑒定中心鑒定,高抗玉米大、小斑病,高抗尾孢菌葉斑病、彎孢菌葉斑病和紋枯病,抗矮花葉病和青枯病,感絲黑穗病。
試驗情況:
1997年-1999年參加赤峰市早熟玉米區域試驗,三年平均產量632.5kg/畝,增產幅度8.9-12.8%。
2000年赤峰市生產試驗,平均產量673.5kg/畝,較對照四早6增產24.6%,較對照龍單13增產19.0%。
栽培技術要點:
畝施優質農家肥2000kg,種肥磷酸二銨10kg,結合耥地追施尿素20-25kg/畝。精細整地,適當早播,加強田間管理,畝留苗以3800~4000株為宜,適時收獲。
注意事項:防治絲黑穗病。
適宜區域: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10℃活動積溫2400-2600℃區域種植。
17、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玉2004017號
品種名稱: 金山12號(金試12號)
選育單位: 通遼金山種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品種來源:是2000年以金自101為母本,以克4(外引系)為父本雜交育成的晚熟玉米雜交種。
特征特性:
葉:幼苗葉片綠色,葉鞘紫色,綠護穎。
穗:紫花藥,淺粉花絲;穗位153cm,果穗筒型,穗長20cm,穗粗5.3cm,穗行數14-16行,穗軸粉紅色,平均行粒數43.4粒。
植株:株高304cm左右,株型為半緊湊型,植株高大,成株葉片數21-22片。
籽粒:馬齒型,黃色,穗粒數606粒左右,百粒重35.8g,出籽率79.5%。
品質化驗結論:
2003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粗蛋白9.65%,粗脂肪3.97%,粗淀粉74.29%,賴氨酸0.28%,容重741 g/L。
抗性鑒定結論:
經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檢測,抗大斑病(3R),中抗彎孢病(5MR),中抗絲黑穗病(12.3MR),抗黑粉病(1.4R),高抗莖腐病(0HR),中抗玉米螟(6.0MR)。
試驗情況:
2002年參加自治區區試試驗,平均畝產781.6kg,較對照哲單20增產10.1%,較對照農大108增產9.0%。2003年自治區區試,平均畝產793.7kg,較對照農大108增產6.1%,與對照,哲單20減產2.9%。
2003年自治區生產試驗,平均畝產790.1kg,較對照,哲單20增產15.2%。
栽培技術要點:
播種前進行種子包衣處理。畝保苗3500-3800株為宜。施足底肥,種肥二銨15kg或復合肥20-25kg/畝,追施尿素30kg/畝。
適宜區域:≥10℃活動積溫2900℃以上地區種植。
18、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玉2004018號
品種名稱: 金山6號(金試16號)
選育單位: 通遼金山種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品種來源: 通遼金山種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2000年以外引系7922為母本,以自選系金自105為父本雜交選育成的。
特征特性:
幼苗:葉片綠色,葉鞘紫色,第一片葉匙形,綠護穎。
植株:株高344cm左右,穗位167cm,總葉片數22片;成株株型為半緊湊型,植株高大,莖稈韌性強,抗倒伏。
穗:黃花藥,淺粉花絲,偏錐型,穗長20.0cm,穗粗5.4cm,穗
行數16-18行,穗軸白色。
籽粒:馬齒型,黃色,平均行粒數43.7粒,穗粒數732粒左右,百粒重30.5g,出籽率84.7%
品質化驗結論:
2003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粗蛋白10.44%,粗脂肪4.16%,粗淀粉73.86%,賴氨酸0.29%,容重734 g/L。
抗性鑒定結論:
經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鑒定,中抗大斑病(5MR),感彎孢病(7S),中抗絲黑穗病(12.7MR),高抗黑粉病(0HR),高抗莖腐病(0HR),感玉米螟(8.1S)。
試驗情況:
2002年自治區區域試驗,平均畝產量為841.6kg,比四單19減產1.96%。2003年自治區區域試驗,平均畝產量為781.1kg,比四單19增產0.9%。
2003自治區生產試驗,平均畝產量為830.0kg,比農大108增產11.5%。
栽培技術要點:
播種前進行種子包衣處理。畝保苗3500-3800株為宜。施足底肥,種肥二銨15kg/畝或復合肥20-25kg/畝,追施尿素30kg/畝,大喇叭口期加強玉米螟防治。
注意事項:防治玉米螟。
適宜區域:≥10℃活動積溫2700-2900℃積溫區推廣種植。
19、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玉2004019號
品種名稱: 金山7號(金試14)
選育單位:通遼金山種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品種來源: 2000年以金自1015為母本,以金自2004為父本雜交育成的中晚熟玉米雜交種。
特征特性:
葉:幼苗葉片綠色,葉鞘紫色,淺綠護穎。
穗:淺紫花藥,黃綠花絲,果穗筒型,穗長21.6cm,穗粗5.5cm,穗行數18-20行,穗軸粉色,穗粒數788粒.
植株:株高288cm左右,穗位109cm,成株株型為半緊湊型,莖稈韌性強,總葉片數19-21片。
籽粒:馬齒型,淺黃色,平均行粒數43.7粒左右,百粒重31.9g,出籽率82.7%。
品質化驗結論:
2003年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粗蛋白7.82%,粗脂肪3.89%,粗淀粉74.26%,賴氨酸0.2%,容重728 g/L。
抗性鑒定結論:
經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鑒定,感大斑病(7S),中抗彎孢病(5MR),抗絲黑穗病(4.8R),抗黑粉病(1.6R),抗莖腐病(6.3R),抗玉米螟(3.0R)。
試驗情況:
2002年自治區區域試驗,平均畝產845.7kg,比對照農大108增產14.94%,比對照哲單20增產14.48%,比對照四單19增產6.64%。2003年自治區區域試驗,平均畝產779.0kg,比對照四單19減產0.6%。
2003年自治區生產試驗,平均畝產792.3kg,比對照農大108增產6.5%。
栽培技術要點:
播種前進行種子包衣處理。畝保苗3800-4000株為宜。施足底肥,種肥二銨15kg或復合肥20-25kg/畝,追施尿素30kg/畝,生育期間加強大斑病防治。
注意事項:防治大斑病。
適宜區域:≥10℃活動積溫2700-2900℃積溫區推廣種植。
20、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玉2004020號
品種名稱: 金山8號(金試4)
選育單位: 通遼金山種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品種來源: 2000年以自選系金自103為母本,以外引系吉853為父本雜交育成的中晚熟玉米雜交種。
特征特性:
葉:幼苗葉片綠色,葉鞘深紫色,綠護穎,總葉片數20-21片。
穗:黃花藥,紫紅花絲,穗粒數542粒,穗位117cm,果穗筒型,穗長21.6cm,穗粗5.4cm,穗行數14-16行,穗軸白色。
植株:株型為緊湊型,株高283cm,莖粗2.6cm,莖稈堅韌。
籽粒:馬齒型,黃色。平均行粒數36.6粒,百粒重38.1g,出籽率84.3%。
品質化驗結論:
2003年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粗蛋白9.98%,粗脂肪3.67%,粗淀粉70.79%,賴氨酸0.27%,容重748 g/L。
抗性鑒定結論: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鑒定,中抗大斑病(5MR),中抗彎孢病(5MR),感絲黑穗病(32.8S),高抗黑粉病(0HR),高抗莖腐病(3.4HR),高抗玉米螟(1.6HR)
試驗情況:
2000年參加自治區區域試驗平均畝產799.9kg,比對照農大108增產19.59%,比對照哲單20增產13.46%。2003年參加自治區區域試驗平均畝產790.5kg,比對照農大108增產2.4%。
2003年參加自治區生產試驗平均畝產842.9kg/畝,較對照農大108平均增產11.2%。
栽培技術要點:
畝保苗4000-4200株為宜。施足底肥,種肥二銨15kg或復合肥30kg/畝。加強田間管理。
注意事項:播種前用種衣劑進行包衣處理,防治絲黑穗病。
適宜區域:≥10℃活動積溫2800-2900℃積溫區的地區種植。
21、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玉2004021號
品種名稱:遼河4號
選育單位:通遼市開魯縣遼河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組合C8605-2×升4005。母本為外引系C8605-2 ,父本升4005為自選系。升4005的選系基礎是(丹黃02×吉853)。
特征特性:
幼苗:綠色,拱土能力強,葉色深綠。
植株:株高2.75米,穗位1.09米,成株長勢健壯,根系發達。
穗:穗柄角度接近水平,果穗長錐形,穗軸粉色,果穗長23cm,穗粗
5.8cm左右,果穗16行。
籽粒:黃色,半馬齒型,百粒重40.2g,出籽率83.2%。
品質鑒定結論:
2003年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水分9.3%,容重764g/L,粗蛋白10.53%,粗脂肪4.13%,粗淀粉73.22%,賴氨酸0.30%。
抗性鑒定結論:
2003年吉林省農科院植保所鑒定,抗大斑病(R),感彎孢病(S),中抗絲黑穗病(MR),高抗黑粉病(HR),高抗莖腐病(HR),抗玉米螟(R)。
試驗情況:
2001-2002年參加內蒙古預備和區域試驗,2001年平均畝產793.3kg,比對照哲單7增產24.21%,比農大108增產20.36%,2002年平均畝產739.4kg,比對照農大108增產14.21%,比四單19增產4.73%。
2003年參加自治區中晚熟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779.6kg/畝,4點三增一減,比對照哲單20增產4.7%。
栽培技術要點:
適時早播,播種前用種衣劑對種子進行包衣。播種時要施足種肥二銨或氮、磷、鉀等復合肥料,以促壯苗;在水肥管理上,前期注意蹲苗,促進根系發育。在拔節和孕穗期重施攻穗肥,尿素每畝25--35kg。種植密度每畝3500--3800株為宜。
注意事項:根據墑情灌水2-3次,注意防止“秋吊”。在大喇叭口期用殺螟靈灌心葉,防治螟蟲。防彎孢病。
適宜地區:≥10℃活動積溫在2800℃以上的地區推廣。
22、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玉2004022號
品種名稱:遼河101
選育單位:通遼市開魯縣遼河農業科研所
品種來源:親本組合為:升1708×丹340。母本升1708為自選系。升1708的選系基礎是(8112×M017)經6代連續自交而選育出的中晚熟自交系。父本丹340是從丹340的穗行中選抗病單株,連續自交多代而選育出的自交系。
特征特性:
幼苗:綠色。
植株:莖桿“之”字型中等,株高295cm,穗位125cm。
葉片:成株葉片長,寬葉,葉色深綠,葉鞘顯花青甙色。
雄穗:主軸長,一級側枝較少,小穗密度中等。
果穗:圓筒形,穗長21.4cm,穗行數18行,白軸,果穗較粗,穗柄較長。
籽粒:黃色,半馬齒型,籽粒出產率84.2%,百粒重36.2克。
品質分析結論:
2003年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驗測試中心檢測,水分9.70%,容重759g/L,粗蛋白9.18%,粗脂肪4.32%,粗淀粉73.72%,賴氨酸0.27%。
抗性鑒定結論:
2002年吉林省農科院植保所鑒定,高抗大斑病(HR),抗彎孢病(R),中抗絲黑穗病(MR),高抗黑粉病(HR),中抗莖腐病(MR),中抗玉米螟(MR)。
試驗情況:
2002年參加自治區區試,平均產量為786.7kg/畝,比農大108增產16.77%,比哲單20增產9.42%。2003年參加自治區區試,平均畝產736.6kg,比對照農大108減產4.8%,在赤峰和巴盟倒伏較重。
2003年參加自治區晚熟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773.3kg/畝,比對照農大108增產2.0%。平均生育期135天,比對照短4天。通遼和赤峰試點后期倒伏較重。
栽培技術要點:
適宜的種植密度為3300-3500株/畝。適時早播,施用優質農家肥,并
用種肥磷酸二銨20kg/畝、尿素5kg。也可施用適量微肥,前期管理要注意蹲苗,促進根系發育。在拔節期追施尿素每畝30kg以上,根據生長發育情況追施攻粒肥,搞好田間管理,三鏟三趟。
注意事項:不能種植在瘠薄地、犯風地和鹽堿地。控制密度。及時足量灌水2--4次,特別要防止“秋吊”。同時要用包衣措施防治地下害蟲,要用灌心葉方法防治玉米螟。
適宜區域:≥10℃活動積溫2800℃左右的地區推廣。
23、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玉2004023號
品種名稱:通科4(原名通試002)
選育單位:通遼市農科院
品種來源:親本組合為:09137×哲6。父、母本均為自選系,09137選系基礎為“7922×5003”,經過連續6代自交,于1998年育成;哲6選系基礎為“143×340”,經過多代自交,于1996年育成穩定自交系哲6。
特征特性:
幼苗:葉鞘淺紫色。
植株:成株葉片綠色,長勢健壯,株高平均297?,穗位高平均127?,葉片數22片。
果穗:筒形,白軸,穗長19.4cm,穗行數16?20行,單穗粒重227.5克,百粒重37.2克
籽粒:籽粒黃色,偏馬齒型。
品質化驗結論:
2004年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粗蛋白質含量9.00%,粗脂肪含量4.41 %,賴氨酸含量0.28%,粗淀粉含量74.73%,水份10.2%,容重764g/L。
抗性鑒定結論:
2003年吉林省農科院植保所田間抗病(蟲)性鑒定,中抗大斑病(5MR),感彎孢病(7S),抗絲黑穗病(1.4R),高抗黑粉病(0HR),高抗莖腐病(1.4HR),中抗玉米螟(6.8MR)。
試驗情況:
2002年參加自治區區試,平均產量為722.5kg/畝,比農大108增產11.53%,比四單19增產2.27%。
2003年參加自治區中晚熟組,平均畝產816.0kg/畝。平均較對照哲單20增產9.6%。
栽培技術要點:
畝施底肥二銨12.5kg,追施尿素28.5?33.5kg/畝,分拔節前和灌漿前兩次追施。種植密度3800?4200株/畝。在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7?8月份灌水2次。
注意事項:在螟蟲高發地區灌心葉防螟蟲一次,并防彎孢病。
適宜地區:≥10℃活動積溫2700℃的地區種植。
24、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玉2004024號
品種名稱:通科5(通試003)
選育單位:通遼市農科院
品種來源:親本組合為:(09137×07307)。父、母本皆為自選系,09137選系基礎為(7922×5003),07307選系基礎為(4747×340),選系方法以“單穗法”為主,配合“系譜法”逐年按各世代連續6代自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
幼苗:葉鞘淺紫色。
植株:半緊湊型,成株葉片深綠色,長勢健壯,株高平均304cm,穗位123cm。
果穗:筒型,白軸,穗長22.15cm,穗粗5.2cm,16?18行,單穗粒重230.3g。
籽粒:籽粒黃色、馬齒型,籽粒率86.8%,百粒重35.4g。
品質化驗結論:
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粗蛋白質含量9.82%,粗脂肪含量4.18%,賴氨酸含量0.29%,粗淀粉含量71.69%,水份9.5%,容重741g/L。
抗性鑒定結論: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鑒定,感大斑病(7S),中抗彎孢病(5MR),抗絲黑穗病(1.3R),高抗黑粉病(0HR),高抗莖腐病(1.3HR),感玉米螟(7.4S)。
試驗情況:
2002年參加自治區中晚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為750.1kg,比對照農大108增產15.85%,比四單19增產6.24%。
2003年參加內蒙古中晚熟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824.8kg,平均比對照農大108增產10.8%。
栽培技術要點:
每畝密度3670?4332株,7?8月保證及時澆水2?3次為宜。
注意事項:防治大斑病、玉米螟。
適宜地區:≥10℃活動積溫在2800℃以上的地區種植。
25、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玉2004025號
品種名稱:遼河1號
選育單位:通遼市開魯縣遼河農業科研所
品種來源:親本組合為升4201×C8605-2,母本自交系為自選系,父本自交系為外引系。升4201的選育基礎是丹黃02×吉853雜交后,選擇優良單株,用系普法連續選單株(穗)自交6代后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
葉:葉色深綠,葉緣紫紅色。成株葉片較長,葉寬中等,葉緣呈波狀。
植株:株高275cm,穗位110cm。
雄穗:主軸長,一級側枝數中等,中部側枝長,小穗密度較疏。
果穗:筒形,粉軸,果穗長23.5cm,穗粗5.1-5.6cm,穗柄長中等,角度向上,穗行數16-18行。
籽粒:黃色,半馬齒。
品質化驗結論:
2003年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測中心檢驗,水分8.8%,容重765g/L,粗蛋白10.77%,粗脂肪3.92%,粗淀粉71.01%,賴氨酸0.30%。
抗性鑒定結論:
2003年吉林省農科院植保所抗性鑒定,抗大斑病(3R),抗彎孢病(5MR),中抗絲黑穗病(14.9MR),高抗黑粉病(0HR),高抗莖腐病(0HR),中抗玉米螟(4.1R)。
試驗情況:
2001年參加自治區預備試驗,平均畝產717.4kg,比對照哲單7增產13.32%,比對照農大108增產8.84%。2002年參加自治區中熟組玉米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773.3kg,比對照四單19增產2.24%。
2003年參加自治區生產試驗,平均畝產724.2kg,平均減產1.9%。
栽培技術要點:
適時播種,播種時使用二銨20kg,尿素5kg,并采用踩、壓、拖等措施保墑。種植密度在3500-4000株/畝為宜。
注意事項:防治玉米螟。
適宜區域:≥10℃活動積溫在2750℃地區推廣。
26、品種審定編號:蒙審玉2004026號
品種名稱:N3030(試驗名CS9914)
選育單位:先正達農業服務亞洲公司北京代表處
品種來源:雜交組合S3912x S3948均為先正達種子(美國)公司自有材料雜交配制,該品種1999年由先正達北京代表處引入,2000年在內蒙古參加試驗。
特征特性:
幼苗:拱土能力強,苗期發苗快,長勢旺盛。
植株:株高200-220?,穗位80-85?;葉片窄而上沖,株型收斂,適宜密植;根系發達,強抗倒伏。
果穗:穗長19-20?,穗粗5cm,穗行數14-16行。
品質化驗結論:
農業部谷物測試中心測試,籽粒粗蛋白含量8.80%,粗脂肪4.07%,總淀粉含量74.56%,賴氨酸含量0.27%。
抗性鑒定結論:
遼寧丹東農科院鑒定高抗大斑病,高抗彎孢病,高抗絲黑穗病,高抗尾孢菌葉斑病,高抗紋枯病,抗青枯病,抗玉米螟。
試驗情況:
2001-2002年參加自治區玉米早熟組區試,2001年平均畝產636.2公斤,比對照冀承單3增產34.7 %,比對照哲單35增1.0%;2002年五點平均產量626.7公斤,比對照哲單37增產6.82%,比對照哲單35增3.86%。2002年參加自治區玉米早熟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93。4公斤,比對照哲單35增8.60%。
栽培技術要點:
密度:每公頃保苗6-7萬株。
管理田間:每公頃施種肥磷酸二銨150公斤,硫酸鉀100公斤,
硫酸鎂15公斤,拔節后期畝追尿素210公斤,增施農家肥。
適宜區域:≥10℃活動積溫2250-2300℃地區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