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
1、認定編號:蒙認瓜2004001號
品種名稱:紅脆寶
引種單位:臨河市興達種苗農資公司
品種來源:1998年甘肅省河西瓜菜研究所用黃河蜜MT-112為母本,以芙蓉甜瓜品種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
葉片:葉片心形,葉色深綠。
果實:果實長橢圓形,縱徑31.4cm,橫徑18cm,果形指數1.7。幼瓜至膨瓜期間,果皮綠色,覆有不規則深綠色隱條,成熟前10天左右果皮開始轉黃,至充分成熟時果皮為金黃色,并覆有綠色斑點,網紋分布不均勻;平均單瓜重3-4kg,果肉淺桔紅色,果肉厚度5.5 cm左右。
品質:中心折光糖13.5-14%,耐貯運。
生育期:屬中熟大果型厚皮甜瓜品種,在巴盟地區生育期為95-105天左右,果實發育期45天左右。
試驗情況:
2001-2002年參加自治區和巴盟區域試驗,2001年區域試驗中心含糖15%,比甘蜜寶高0.5度;單瓜重2.70Kg,平均畝產2052Kg。2002年區域試驗中心含糖12.5%,比甘蜜寶高0.5度;平均單瓜重3.93Kg,畝產3145Kg,比甘蜜寶畝增312Kg,增產率11%。2003年生產試驗中心含糖12.5%,比甘蜜寶高0.2度;平均單瓜重3.9Kg,畝產3186Kg,比甘蜜寶畝增373Kg,增產率13.3%。
栽培技術要點:
選擇土層深厚,排灌良好,無鹽堿或輕鹽堿,四年以上沒有種過葫蘆科作物的地塊種植。適期播種。選擇起壟覆膜栽培,溝寬70?,壟臺寬280?,用150?-170?寬的地膜包溝覆蓋,每壟兩行,在距溝邊10cm臺上播種,株距40-50?,畝留苗800-900株。采用單蔓整枝,主蔓第8-10節的子蔓上留瓜,每株留一瓜,座果子蔓留1-2葉打頂,座果后去除多余子蔓,主蔓25葉打頂。畝施優質農家肥3000-5000?,三元復合肥40-50?。伸蔓期澆頭水,果實膨大期(果實雞蛋大小時)澆二水,并結合施肥。每次澆水只澆壟溝,壟臺不上水,切忌大水漫灌。采收前10天嚴禁澆水,以防裂果,品質降低。
適應區域:適宜內蒙古巴盟地區種植。
2、認定編號:蒙認瓜2004002號
品種名稱:紅狀元
引種單位:臨河市興達種苗農資公司
品種來源:1998年甘肅省河西瓜菜研究所,以mT-35為母本, 以mT-36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2001年由臨河市興達種苗農資有限公司引入巴盟地區試種。
特征特性:
葉片:葉片心形,葉色深綠。田間生長勢強,抗逆性強,適應性廣,易座果,瓜形整齊一致。
果實:果實短橢圓形,縱徑19.7cm,橫徑14.8cm,果形指數1.3。幼瓜至膨瓜期間,果皮淺綠色;6-7成熟時顏色由綠變白,逐漸變淺黃,成熟前10天左右果皮開始轉黃,至充分成熟時轉為濃黃色,果皮光滑,外形美觀。平均單瓜重2kg左右,果肉厚度4.3cm左右,果肉淺橘紅色,有清香味。
品質:中心折光糖15.0-16.0%,耐貯運。
試驗情況:
2002年區域試驗中心含糖14%,比甘蜜寶高2度,與西域三號相同;平均單瓜重2.04Kg,畝產量1633Kg。2003年區域試驗平均中心糖15.5%,比西域三號高1度。2003年生產試驗平均單瓜重1.7Kg,平均畝產量1483Kg,比西域三號減5.5%。平均單瓜重1.83公斤,平均畝產1554公斤,比西域三號減1.3%。
栽培技術要點:
選擇土層深厚,排灌良好,無鹽堿或輕鹽堿,四年以上沒有種過葫蘆科作物的地塊種植。適期播種。露地栽培每畝留苗1200-1300株。選擇起壟覆膜 栽培,溝寬60?,壟臺寬220?,用150?-170?寬的地膜包溝覆蓋,每壟兩行,在距溝邊10cm臺上播種,株距35-40?。
露地栽培采用雙蔓整枝,主蔓第4-5葉摘心,選留第二、三條子蔓,摘除一、四多余子蔓,在子蔓4-6節的孫蔓上留瓜,瓜后2葉打頂;座果后去除多余子蔓,主蔓25葉打頂。畝施優質農家肥3000-5000?,三元復合肥40-50?。伸蔓期澆頭水,果實膨大期(果實雞蛋大小時)澆二水,結合澆二水畝施三元復合肥30?。每次澆水只澆壟溝,壟臺不上水,切忌大水漫灌。采收前10天嚴禁澆水,以防裂果。適時采收。
適應區域:適宜內蒙古巴盟地區種植。
3、認定編號:蒙認瓜2004003號
品種名稱:金早蜜
引種單位:臨河市興達種苗農資公司
品種來源:1999年新疆西域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以自交系K10S為父本,以早皇后為母本雜交組合選育而成。2001年由臨河市興達種苗農資有限公司引入巴盟地區試種。
特征特性:
葉片:葉片心形,葉色深綠。
果實:果實長橢圓形,果形指數2.1。幼瓜至膨瓜期間,果皮綠色,成熟前8-10天左右果皮顏色開始變淺,至充分成熟時果皮為黃綠色,網紋細密全;膨瓜期缺水瓜形會出現細腰狀;平均單瓜重3-4kg,果肉橙紅色,肉質松脆,果肉厚度4.5cm左右。
品質:中心折光糖14%左右,耐貯運。
試驗情況:
2002-2003年區域試驗試驗,中心含糖10%,比甘蜜寶低2度;平均單瓜重3.67Kg,畝產2935Kg,比甘蜜寶減305Kg。2003年區域試驗果肉中心折光糖11%,比甘蜜寶低1.3個百分點;平均單瓜重2.8Kg,比甘蜜寶減20.5%。2003年自治區生產試驗平均單瓜重3.2Kg,平均畝產2511Kg,比甘蜜寶減5.6%。
栽培技術要點:
選擇土層深厚,排灌良好,無鹽堿或輕鹽堿,四年以上沒有種過葫蘆科作物的地塊種植。適期播種。選擇起壟覆膜栽培,溝寬70?,壟臺寬280?,用150?-170?寬的地膜包溝覆蓋,每壟兩行。株距40-50?,畝留苗800-900株。畝施優質農家肥3000-5000?,三元復合肥40-50?。伸蔓期澆頭水,果實膨大期(果實雞蛋大小時)澆二水,結合澆二水畝施三元復合肥30?。每次澆水只澆壟溝,壟臺不上水,切忌大水漫灌。采收前10天嚴禁澆水。
采用單蔓整枝,主蔓第8-10節的子蔓上留瓜,每株留一瓜,座果子蔓留1-2葉打頂,座果后去除多余子蔓,主蔓25葉打頂。適時采收。
適應區域:適宜內蒙古巴盟地區種植。
4、認定編號:蒙認瓜2004004號
品種名稱:銀帝
引種單位:臨河市興達種苗農資公司
品種來源:1997年甘肅省河西瓜菜研究所,以一抗病、高糖、網紋甜瓜珍珠的固定系mT-8為母本,以引進的美國品種mT-123為父本選配組合育成。2001年由臨河市興達種苗農資公司引入巴盟地區種植。
特征特性:
葉片:葉片心形,葉色深綠。田間生長勢強,根系發達,抗逆性強,適應性廣,易座果,瓜形整齊一致。
果實:果實短橢圓形,縱徑21.5cm,橫徑18.9cm,果形指數1.1。幼瓜至膨瓜期間,果皮淺綠色,成熟前8-10天左右果皮顏色開始變淺,至充分成熟時果皮為乳白色,偶有網紋,網紋分布不均勻;平均單瓜重3-3.5kg,果肉淺綠色,有清香味,肉質松軟,果肉厚度5.5cm左右。
品質:中心折光糖15.5-16.0%。
試驗情況:
2001-2003年參加了自治區和巴盟組織的區域試驗,2001年區域試驗中心折光糖14.8%,比甘蜜寶高0.3度,單瓜重3.05Kg,比甘蜜寶減0.09Kg,平均畝產2329Kg,比甘蜜寶增產69Kg,增產率3.05%;比西域三號增產233Kg,增產率11.11%。2002年區域試驗中心折光糖12%,與甘蜜寶相同。平均單瓜重2.94Kg,比甘蜜寶低0.6Kg平均畝產2350Kg,比甘蜜寶減17%;比西域三號增產32.8%。2003年區域試驗中心折光糖15.8%,比甘蜜寶高3.5個百分點,邊糖高5個百分點。平均單瓜重2.6Kg,平均畝產2355Kg,比甘蜜寶減16.3%,比西域三號增50%。2003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705Kg,比西域三號畝增加1130Kg,增產71.1%,比甘蜜寶增產1.7%。
栽培技術要點:
選擇土層深厚,排灌良好,無鹽堿或輕鹽堿,四年以上沒有種過葫蘆科作物的地塊種植。適期播種。保護地栽培畝留苗1800-2000株。露地栽培每畝留苗1000-1100株。選擇起壟覆膜栽培,溝寬60?,壟臺寬220?,用150?-170?寬的地膜包溝覆蓋,每壟兩行,在距溝邊10cm臺上播種,株距40-45?。露地栽培采用雙蔓整枝,主蔓第4-5葉摘心,選留第二、三條子蔓,摘除一、四多余子蔓,在子蔓4-6節的孫蔓上留瓜,瓜后2葉打頂;座果后去除多余子蔓,主蔓25葉打頂。也可采用單蔓整枝,在主蔓8-10節的子蔓上留瓜,每株留一瓜,座果子蔓留1-2葉打頂,座果后去掉多余子蔓,主蔓25葉打頂。畝施優質農家肥3000-5000?,三元復合肥40-50?。伸蔓期澆頭水,果實膨大期(果實雞蛋大小時)澆二水,結合澆二水畝施三元復合肥30?。每次澆水只澆壟溝,壟臺不上水,切忌大水漫灌。采收前10天嚴禁澆水,以防裂果,品質降低。適時采收。
適應區域:適宜內蒙古巴盟地區種植。
5、認定編號:蒙認瓜2004005號
品種名稱:西域六號
引種單位:臨河市興達種苗農資公司
品種來源:1998年新疆西域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以BM224為母本,以BM-2-26為父本配組合選育而成。2001年由臨河市興達種苗農資有限公司引入巴盟地區種植。
特征特性:
葉片:葉片心形,葉色深綠。
果實:果實短橢圓形,果形指數1.3。幼瓜至膨瓜期間,果皮灰白色,成熟前8-10天左右果皮顏色開始轉深,至充分成熟時果皮為灰綠色,網紋細密美觀;平均單瓜重2-3kg,果肉厚度4.5cm左右,果肉橘紅色,完全成熟后肉質變軟帶香味;果皮抗裂,耐貯運。
品質:中心折光糖14.0-15.0%。
試驗情況:
2002-2003年參加自治區和巴盟組織的區域試驗,2002年區域試驗中心含糖12%,比西域三號低2度;平均單瓜重2.31Kg,畝產1848Kg,比西域三號增72Kg,增產4.1%。2003年區域試驗中心折光糖14%,比西域三號低0.5度;平均單瓜重2.1Kg,畝產1665Kg,比西域三號增6.1%。2003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757Kg,比西域三號畝增加182Kg,增產11.6%。
栽培技術要點:
選擇土層深厚,排灌良好,無鹽堿或輕鹽堿,四年以上沒有種過葫蘆科作物的地塊種植。適期播種。采用平作等行覆膜栽培,膜寬70-90cm,株行距為150cm×40cm;也可采用起壟覆膜栽培,溝寬60?,壟臺寬220?,用150?-170?寬的地膜包溝覆蓋,每壟兩行,在距溝邊10cm臺上播種,株距40-45?,畝留苗1100株左右。采用雙蔓整枝,主蔓第4-5葉摘心,選留第二、三條子蔓,摘除一、四多余子蔓,在子蔓4-6節的孫蔓上留瓜,瓜后2葉打頂;座果后去除多余子蔓,主蔓25葉打頂。也可采用單蔓整枝,在主蔓6-8節的子蔓上留瓜,每株留一瓜,座果子蔓留1-2葉打頂,座果后去掉多余子蔓,主蔓25葉打頂。
畝施優質農家肥3000-5000?,三元復合肥40-50?。伸蔓期澆頭水,果實膨大期(果實雞蛋大小時)澆二水,結合澆二水畝施三元復合肥30?。每次澆水只澆壟溝,壟臺不上水,切忌大水漫灌。采收前10天嚴禁澆水,以防裂果,品質降低。適時采收。
適應區域:適宜內蒙古巴盟地區種植。
胡蘿卜
1、認定編號:蒙認蘿2003 001號
品種名稱:金紅四號
選育單位:內蒙古農科院蔬菜研究所
品種來源:“金紅四號”(1042-1×3030)是以“Pt”型胡蘿卜胞質雄性不育系1042-1為母本,自交系3030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
葉片:葉簇直立。
植株:植株生長勢強。
根:肉質根的表皮、肉、髓部均為橙紅色,肉質根整齊,圓柱狀,根尖鈍形,長17.5~18.5cm,粗5.0~5.5cm,平均單根重240~265g。
品質:
內蒙古農業科學院測試中心測定,可溶性總糖6.08%,β-胡蘿卜素8.14 mg/100g,核黃素0.0881 mg/100g,Vc 9.07 mg/100g,水分89.4%。
田間考察結論:田間鑒定抗黑斑病(病情指數較‘夏時五寸’低7.95%),田間表現較低的裂根率和歧叉根率,分別比‘夏時五寸’低5.35%和9.45%,夏播無抽薹現象。
試驗情況:
2002-2003年參加自治區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5577.44kg,比對照‘夏時五寸’增產19.75%,平均商品率為82.81%,平均比對照提高9.15%,肉質根全紅率達到99%。2003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4548.60kg/畝,商品率83.22%,比對照“夏時五寸”增產11.26%。
栽培技術要點:
選擇土層深厚,土質肥沃疏松、排水條件好的壤土或砂壤土,一般畝施腐熟要有機肥1500~3000kg,磷二銨5~10kg,硫酸鉀10kg,一般不宜施用碳銨類化肥作底肥。基肥施入后,要深耕25~30cm,將肥料翻入。播前精細整地、作畦。4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播種為宜。播種可用人工開溝播種,亦可耬播或采用小型播種機進行播種。行距一般為20-25cm ,播種深度為0.5~1cm,播種量為0.3-0.5公斤/畝。為了防止草害,可在播種前或胡蘿卜真葉兩葉一心時,用胡蘿卜專用除草劑進行田間除草。
苗期進行2-3次間苗,第一次在1~2片真葉時,第二次在3~4片真葉時進行間苗,第三次在4~5片真葉時定苗。定苗的株距8~10cm,每畝留苗2.5~3.0萬株,應結合中耕間苗培土,以固定幼苗并防止肥大后根肩部變綠。播種后至出苗期間,應視土壤墑情,多次小水輕澆,直至出全苗,幼苗期需水量不大,主要進行中耕、培土、促進根系發育。定苗后要澆水追肥,每畝追尿素5~10kg,此時胡蘿卜肉質根開始膨大,需水需肥量增加,要保證田間濕度,不能忽干忽濕,以免裂根、爛根。收獲前一個月追肥灌水一次,畝施尿素5kg。
地老虎、螻蛄危害嚴重的地塊可用辛硫磷500倍液灌根,或拌毒餌撒在田間。白粉病可選用粉銹寧,黑斑病可選用百菌清或甲霜靈錳鋅,細菌性疫病可選用農用鏈霉素或新植霉素,按農藥噴施說明在胡蘿卜病害發病前、后進行噴施防治。適時收獲。
適應區域: 適宜我國北方地區夏播種植。
辣椒
1、認定編號:蒙認椒2004001號
品種名稱:赤研2號
選育單位:赤峰市農業研究所
品種來源:1996年赤峰市農業研究所以自育自交系赤018為母本,以自育自交系赤9375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
植株:生長勢強,分枝能力強,節間短,株高61.6cm,株展57.5cm。
果實:牛角形,果長18-23厘米,果肩3.5-4.6cm,果肉厚0.32cm,單果重45-78g,露地栽培單株掛果7-12個;果實黃綠色,味微辣,光滑。
抗性鑒定結論: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保環保所進行病毒病抗性鑒定,抗TMV、CMV。田間調查抗疫病,較抗炭疽病、瘡痂病。
熟性:屬中早熟品種,在赤峰地區5月中旬定植,7月下旬進入采收期,始花節位10-12節。
試驗情況:
2002-2003年參加自治區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產量為2944.1Kg/畝,產量幅度為2146.7-3760.2Kg/畝,平均比對照蒙椒四號增產38.5%。2003年參加自治區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939.6Kg,比對照蒙椒四號增產30.0%,比對照牛角椒增產58.5%。
栽培技術要點:
在北方宜采取溫室育苗,營養缽分苗,培育壯苗;終霜后及時定苗,起高壟覆膜。行穴距50×26cm,每畝定植5100穴,每穴雙株。
底肥以農家肥為主,采收期間每采摘一次要追肥一次,同時要追施少量微肥;小水勤灌。
適應區域: 適宜內蒙古種植,或大棚春提早栽培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