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育單位: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2)品種來源:綿陽市農科所于2000年用 浙13×綿薯7號雜交選育而成的食用型品種。2004年通過四川省甘薯區域試驗。
(3)特征特性:薯塊紡錘型,表皮光滑,薯皮紫色,薯肉黃紅,薯塊烘干率27.47~30%,出粉率13.26~15%;萌芽性好,單塊萌芽18~20個;結薯習性好,單株結薯3~4個;大中薯率83%~90%以上,熟食品質與對照相當。頂葉、葉脈、藤色均為綠色,葉基淺紫色,葉片心臟型,株型葡匐,藤長中等(1.1~1.7米),基部分枝5~7個,藤粗中等略偏細。抗黑斑病,貯藏性優于對照。
(4)產量表現:2003~2004年四川省甘薯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鮮薯2403.95公斤,較對照種南薯88增產11.57%;藤葉1760.55公斤,增產2.30%;薯干624.1公斤,增產5.68%;淀粉316.1公斤,減產4.4%;生物鮮產4164.25公斤,增產7.43%;生物干產812.7公斤,增產4.9%。2004年進行生產試驗,6試點平均:畝產鮮薯2003.5公斤,較對照種南薯88增產7.3%;藤葉1516.6公斤,增產5.4%。
(5)栽培要點:栽培措施與一般甘薯品種相同。稀播種薯培育壯苗、適時早栽(6月15日前);合理密植,中等肥力土壤每畝4000株,瘠薄地每畝4500~5000株;加強田間管理,注意除草、排漬,及時防治病蟲害。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主要薯區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