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育單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2)品種來源:1999年配制巖薯5號×南瑞苕組合成的食用型品種,后代進行培育,經多年篩選、鑒定和品比,2003-2004年參加并于2004年通過省區試,2004年通過生產試驗。2005年進行田間技術鑒定和示范。
(3)特征特性:該品種早熟,短蔓,半直立;莖色綠,蔓粗0.5厘米,節色綠;有天然開花習性,頂葉綠色,成熟葉綠色,葉片心臟形,淺單缺;薯塊紡錘形,整齊。薯皮紅色、光滑,心色桔紅。結薯非常集中,大中薯率78.6%;薯塊萌芽性好,單塊萌芽8-15根,平均12根。烘干率 26.04%,淀粉率13 .5%;鮮薯可溶性糖含量為8.94%,β胡蘿卜素含量為2.07μG/G;熟食品質與對照相當,長勢一般。抗黑斑病,貯藏性優于對照。
(4)產量表現:省區試兩年平均,鮮薯畝產2646.4公斤,增產22.82%;薯干畝產617.1公斤,增產4.5%;淀粉畝產336.5公斤,較對照增產1.82%;生物鮮產畝產4196.8公斤,增產8.27%;生物干產畝產787.5公斤,增產1.61%。
生產試驗:鮮薯畝產為2254.0公斤,較對照南薯88增產20.7%;薯干畝產631.0公斤,增產8.1%;生物鮮產為3573.8公斤,較對照增產7.6%;畝生物干產平均為807.6公斤,較對照南薯88增產3.5%。
(5)栽培要點:早播并加強苗期田間管理:本品種的萌芽性好,薯苗生長勢中等,需在苗期加強管理,以促進早栽。栽插密度略大于一般品種,凈作4000-4500株/畝。
(6)適宜種植地區:四川城郊及土壤肥力較高的地區作食用薯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