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定編號:粵審稻2003008
選育單位:肇慶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培矮64S/R268
特征特性:感溫型兩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110天左右,與培雜雙七相當。株型緊湊,株高約105厘米,分蘗力和抗倒力較強;抽穗整齊,畝有效穗18.4萬,穗長22厘米,穗大粒多,平均每穗總粒數138粒,結實率83.6%,千粒重22克,后期熟色好。稻米外觀品質鑒定為晚造一級,整精米率63.3%,堊白粒率40%,堊白度4.0%,直鏈淀粉含量24.5%,膠稠度74毫米,長寬比為3.1。抗稻瘟病,全群抗比88.8%,對中B、中C群抗性比分別為76.1%和93.4%,中感白葉枯病。
產量表現:2001、2002年兩年晚造參加省區試,畝產分別為437公斤和417.8公斤,比對照種培雜雙七分別增產1.13%和0.84%,增產均不顯著。日產量4.0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⑴每畝秧田播種量10.5~12.5公斤,種子用強氯精浸種消毒和打破種子休眠,減少苗期病害促使出苗整齊;⑵秧齡早造為27~30天,晚造為17~19天;⑶畝插2萬穴,基本苗6~7.5萬,拋秧栽培每畝不少于1.8萬科,基本苗6.5~8.0萬;⑷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蘗肥,后期看苗補施穗肥,合理搭配N、P、K,避免偏施N 肥;⑸淺水栽插、深水回青、淺水分蘗、后期夠苗及時露田或輕度曬田,提高品種增產潛力;⑹早造秧苗期注意防治爛秧,分蘗成穗期防治螟蟲、稻縱卷葉蟲和稻飛虱,晚造注意防治白葉枯病和稻癭蚊。
制種技術要點:⑴隔離條件:空間隔離至少達到300米以上,時間隔離花期錯期不少于25天;⑵廣東晚造制種父母本播種差期安排為15±2天;葉齡差為4.1葉,中造制種父母本的播種差期為25±2天,葉齡差為5.3葉;⑶可擴大父母本行比至2:16;⑷控制好“九二○”用量:培矮64S可參照培雜雙七的制種技術,父本“R268”對“九二○”比較敏感,與母本同時噴施即可;⑸母本的插植規格和田間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可參照培雜雙七的制種技術;⑹嚴格做好除雜保純工作。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培雜268為感溫型兩系雜交稻組合。晚造全生育期110天左右,與培雜雙七相當,豐產性較好,稻米外觀品質鑒定為晚造一級,抗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抗倒力較強。適宜我省各地晚造種植和粵北以外地區早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葉枯病。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