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定編號:粵審稻2004017
選育單位:肇慶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華南植物研究所
品種來源:中A/R238
特征特性: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4~126天,與培雜雙七相近。株型緊湊,分蘗力強,有效穗多。株高104厘米,穗長21.9厘米,每穗總粒數113~124粒,結實率81.7%~89.3%,千粒重22.3克。稻米外觀品質鑒定為早造一級至二級,整精米率49.9%,堊白粒率23%~27%,堊白度6.8%~9.2%,直鏈淀粉20.3%~22.9%,膠稠度45~50毫米,長寬比3.0。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頻率70.79%,對優勢種群中C、次優勢種群中B群的抗性頻率分別為82.61%和55.17%,不抗中A群,田間穗瘟發生輕微;對我省白葉枯病優勢菌群C4、次優勢菌群C5分別表現抗和中感。抗倒力較強。
產量表現:2002、2003年兩年早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477.9公斤和441.2公斤,2002年比對照優優4480增產9.29%,增產達極顯著水平,2003年比對照培雜雙七增產3.81%,增產不顯著。日產量3.5~3.85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⑴稀播、勻播,培育壯秧,每畝秧田播種量10.5~12.5公斤,種子用強氯精浸種消毒和提高發芽率;⑵早造秧齡27~30天左右,晚造秧齡為17~19天;⑶一般畝插2萬穴,基本苗5~6.5萬左右,拋秧栽培每畝不少于1.8萬科,基本苗6.0~7.0萬;⑷施足基肥,早施、重施分蘗肥,后期看苗補施穗肥,合理搭配N、P、K,避免偏施N肥;淺水栽插、深水回青、淺水分蘗、后期夠苗及時露田或輕度曬田,提高品種增產潛力;⑸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制種技術要點:⑴雜交種生產隔離區條件可參照其他中A組合,如中優223,一般安排在中造或秋季制種為宜;⑵播種差期安排在廣東晚季制種父本播種差期安排為7±2天;葉齡差為1.9葉;在海南省三亞市秋冬制種父母本播差期安排為9±2天,在四川省中造制種父母本葉齡差為2.8葉;⑶父母本行比2:14或2:16;⑷“九二○”用量:25~28克;⑸在種子蠟熟期間噴施穗萌抑制劑100克,分兩次隔天噴施。
省品審會審定意見:中優238為感溫型三系雜交稻組合。早造生育期與培雜雙七相近。豐產性較好,米質未達國家優質標準,外觀品質鑒定為早造一級至二級,中抗稻瘟病,抗白葉枯病,抗倒力較強。適宜我省粵北以外地區早造種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符合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