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審定編號:蒙審葵2003001號
品種名稱:赤葵2號(食用型)
選育單位:赤峰市農科所
品種來源:1995年赤峰市農科所利用集團選擇法在農家品種寸嗑的生產田中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幼苗:幼苗綠色,生長健壯。田間長勢強,較整齊,遺傳性狀穩定。莖稈:莖粗5cm,莖稈粗壯。
花盤:花盤直徑25-35cm,平盤。
籽粒:粒色黑白條紋,黃白邊,紡綞形,商品粒長2.5cm以上占80%,自然結實率70%,百粒重23 g。
植株:株高280cm,無分枝。
品質:籽仁率51%,籽仁粗脂肪含量55.09%,粗蛋白含量26.42%。
生育期:125天,在赤峰屬中晚熟品種。
特異性:商品性較好,炒食香、酥脆、粒大、易食。
病蟲發生情況:耐菌核病,中抗銹病。
試驗情況:2000年在赤峰市5個點次試驗平均畝產209.54Kg,比對照寸嗑增產6.91%;2001年在赤峰市6個點次試驗平均畝產219.37Kg,比對照增產3.77%;2002年在赤峰市6個點次試驗平均畝產196.24Kg,比對照寸嗑增產6.55%;三年17個點次平均畝產208.32Kg,比照增產5.79%。2001年在赤峰市6個旗縣7個點次生產示范,平均畝產206.93Kg,比平均對照184.23 Kg,增產12.2%;2002年在全市6個旗縣7個點次試驗平均畝產211.93 Kg,比平均對照188.14 Kg,增產12.65%;二年14個點次平均畝產209.43 Kg,比平均對照增產12.435%。
栽培技術要點:
選茬:精細整地保墑,爭取一次全苗,忌重茬和隔茬。
播種:適時播種,北部4月25日開始播種,南部5月初或以成熟時不受初霜凍影響來確定播種期,不宜過晚,山旱地可浸種座水點種。
施肥:畝施15-20公斤復合肥做底肥,結合趟地培土畝施15-20公斤復合肥做追肥,施肥時要離開根部20cm處,以防燒壞葵花根莖。
種植密度:水澆地不宜過密,畝保苗900-1000株,山旱地1200-1400株。
田間管理:早間苗,及時鋤草,鏟耥培土增大根系,防后期倒伏,南部旗縣在7-8月份雨量較多年份,注意銹病發生,可用20%萎銹靈400-600倍液隔15天噴撒一次。偏遠地區,開花時每畝引進一箱蜜蜂授粉。有灌溉條件的地塊,在開花和灌漿期各澆一次水。
注意事項:灌漿期開始防鳥和鼠害,及時收獲,邊收邊脫粒、晾曬,防發霉影響籽實色澤和商品價格。
適應區域:≥10℃活動積溫2400℃以上區域種植。
31、審定編號:蒙審葵2003002號
品種名稱:內葵雜三號(油用型)
選育單位:內蒙古農科院
品種來源:1997年內蒙古農科院以75-33A為母本,以HT80-97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幼莖:莖綠色,莖粗1.8-2.2厘米,莖頂部彎曲135º,彎曲部分靠近花盤。
花盤:花盤直徑18-22厘米,舌狀花黃色;葉綠色,全株葉片數30片,葉緣呈鋸齒型,但較淺;單盤粒數1500-1600粒。花期集中,恢復性好,花粉量大。
籽粒:黑色,千粒重58.0-65.0克。
植株:生長整齊,生長勢強,株高170-185厘米。
品質:結實率93%以上,籽仁率77-79.0%,籽實含油率45.99%。
生育期:100天左右,屬早熟類型。
病蟲發生情況:耐菌核病、銹病和葉部斑病。
抗逆性:抗旱性強,抗倒伏。
試驗情況:2001-2002年的油用向日葵區域試驗。其結果為:在4個參試點18個品種中,內葵雜三號的平均畝產256.5公斤,與對照的差異不顯著。2001-2002年的生產示范,“內葵雜三號”較“G101”平均增產10%左右,水旱地平均畝產233.6公斤,最高產量293.0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
播種:在呼和浩特及包頭地區5月上中旬播種,赤峰地區5月上旬到5月底播種,巴盟、伊盟地區5月上旬到6月上旬均可播種。畝播種量0.5公斤,行株距70×23厘米,畝保苗4000-4200株。
施肥:施足底肥,每畝地要施農家肥1500?2000公斤,作為種肥每畝施用磷酸二銨15?20公斤。精細整地,達到土塊細碎、地面平整、上實下虛,以利保墑和出苗。
查苗補缺、間苗:向日葵出苗后,及時檢查苗情,對于缺苗的地塊要及時補栽或補種。
中耕鋤草:一般進行2?3次鋤草與中耕。第一次鋤草一般結合間苗進行深中耕,加深活土層,并為后期培土創造條件。第二次鋤草在定苗前進行,中耕時,適當將土推到垅幫上,可培一少部分土到根部,防止倒伏。第三次中耕鋤草在封大壟前進行,一般在苗高70厘米左右進行鋤草培土,5?7天后封壟,防止倒伏、有利于灌溉。
注意事項:整個生育期內施肥2?3次(根據土壤肥力及基肥情況而定)。第一次施肥一般在現蕾期進行效果較好;第二次在花盤形成期進行;第三次一般在籽粒灌漿期施用。穴施,每次每畝施肥尿素7.5?10公斤或硝酸銨10?15公斤、碳酸氫銨20?25公斤、氯化鉀5?7.5公斤。
種植向日葵的地塊一般均要進行秋灌儲水,增加土壤持水量;生育期內灌溉三次,現蕾期結合施肥澆第一水;開花、花盤形成期澆第二水;籽粒灌漿期澆第三水。這樣可以提高產量10%?15%。
適應區域:≥10℃有效積溫1900℃以上地區種植。
32、審定編號:蒙審葵2003003號
品種名稱:TK311(油用型)
選育單位:內蒙古天葵種子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TK311(3082A×1165R)是以內蒙古天葵種子科技有限公司育成胞質雄性不育系3082A為母本,胞質雄性不育恢復系1165R 為父本雜交育成的高油型中熟向日葵三系雜交種。
特征特性描述:
幼莖:呈淡紫色,葉脈略白,葉肉為濃綠色。
葉片:上沖,葉柄短壯,平均33片葉,葉片呈心臟形,葉緣中度,葉尖呈鈍角,無分枝。
花盤:黃色花盤,舌狀花深黃色,淺褐色花藥。單盤小花數平均1970個,
開花期花盤略凸出,直生。在正常密度下盤徑18--22厘米,花粉量大,恢復率100%。平均單盤粒重71.0克,
植株:高度平均178厘米,莖桿粗壯,抗倒伏,耐高密。
籽粒:輻射狀緊密排列,瘦果果皮為灰色條紋,果型楔形。
品質:千粒重平均61.5克,籽仁率平均77.67%,皮殼率22.33%;籽實容重高,籽實含油率尤為突出,平均50.29%。變幅47-52%。花盤外緣籽粒千粒重與花盤中央籽粒千粒重差異小,千粒重平均65.00克,籽仁率平均76.55%,皮殼率23.45%。
生育期:一般出苗至成熟的生育日數為96-103天,比對照G101平均早4天左右。
病蟲發生情況:高耐菌核病。
試驗情況:2001-2002年區域試驗結果平均畝產257.85公斤,畝產油量平均為129.67公斤,籽實產量及畝產油量均居所有參試品種前列。 籽實產量較對照種G101增產5.0%。2002年在生產試驗中,各點平均畝產263公斤,比對照種G101平均增產8.74%。
栽培技術要點:
播種:春播區5月上旬至6月下旬均可播種。最適宜播種期為5月下旬。人工點播播種量為每畝330克左右,機播播種量約為500克,中等肥力地塊畝保苗4000-4200株,收獲株數4100株。
施肥:一般在播種時,畝施種肥磷酸二銨10公斤,現蕾前追施氮肥10公斤(按硝銨計氮量),N:P:K 施用比例為2:1:1 。
中耕管理:及時中耕除草,當4片真葉時及時定苗。
田間管理:一般每5畝地放養1足箱蜜蜂,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10%以上。
收獲:在植株上部4-5片葉及花盤背面變黃,籽實含水率15%以下時即可收獲。
注意事項:由于該雜交種籽實含油率較目前生產中大面積使用的品種含油率高,所以成熟后應及時收獲,減少鳥害。
適應區域:≥10℃活動積溫1850℃以上地區,適應在內蒙古自治區的西部區(巴盟、伊盟)春播區種植。
33、審定編號:蒙審葵2003004號
品種名稱:TK503(油用型)
選育單位:內蒙古天葵種子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 由內蒙古天葵種子科技有限公司以胞質雄性不育系1025A為母本,胞質雄性不育恢復系3425R為父本雜交育成的油用型向日葵三系雜交種。
特征特性描述:
幼莖:幼莖及主葉脈均為綠色。
葉片:葉片上沖3.0,葉柄短壯,平均32片葉,葉片呈心臟形,葉尖呈銳角,葉緣中度鋸齒狀,無分枝。
花盤:開花期花粉量大,無空心,恢復率100%。黃色花盤,舌狀花鮮黃色,淺褐色花藥,開花期花盤較平,直生,盤徑約18-22厘米,成熟時花盤下彎成110度。小花數2010個,花盤籽粒輻射狀緊密排列。
籽粒:瘦果果皮為黑灰色,果型長卵形。花盤外緣籽粒千粒重與花盤中央籽粒千粒重差異小,千粒重平均62.5克。
植株:植株莖桿粗壯,早發性好,成熟時植株高度平均188厘米。
品質:籽仁率平均77.05%,皮殼率22.95%,籽實含油率平均49.24%, 變幅45-50%。
生育期:生育日數為109天左右。
病蟲發生情況:高耐菌核病。
抗逆性:抗倒伏,耐高密。
試驗情況:2001-2002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為217.95kg,畝產油量為107.32kg,比對照G101增產6.35%。2001年在生產試驗中,各點平均畝產202kg,比對照G101增產10.9%。2002年在生產試驗中,各點平均畝產227kg,比對照G101平均增產 13.3%。2001-2002年生產試驗,比對照G101平均增產12.1%。
栽培技術要點:
播種:春播區5月上旬至6月下旬均可播種。最適宜播種期為5月中下旬。人工點播播種量為每畝350克左右,機播播種量約為550克,中等肥力地塊畝保苗4000-4200株,收獲株數4100株。
施肥:一般在播種時,畝施種肥磷酸二銨10公斤,現蕾前追施氮肥10公斤(按硝銨計氮量),N:P:K 施用比例為2:1:1 。
田間管理:及時中耕除草,當4片真葉時及時定苗。一般每8畝地放養1足箱蜜蜂,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10%以上。
收獲:在植株上部4-5片葉及花盤背面變黃,籽實含水率15%以下時即可收獲。
注意事項:由于該雜交種籽實含油率較目前生產中大面積使用的品種含油率高,所以成熟后應及時收獲,減少鳥害。
適應區域:需≥10℃活動積溫1850℃以上地區,內蒙古自治區東、西部春播區。
34、審定編號:蒙審葵2003005號
品種名稱:KWS307(油用型)
選育單位:內蒙古天葵種子科技有限公司
品種來源:是以前南斯拉夫NoviSad大田與蔬菜作物研究所的胞質雄性不育系HA48A為母本,德國KWS胞質雄性恢復系R1499為父本雜交育成的油用型晚熟向日葵三系雜交種。
特征特性描述:
幼莖:幼莖及主葉脈均為綠色。
葉片:葉片上沖3.5,葉柄短壯,平均32片葉,葉片呈心臟形,葉尖呈銳角,葉緣中度鋸齒狀,無分枝。
花盤:黃色花盤,舌狀花鮮黃色,淺褐色花藥,開花期花盤較平,直生,盤徑約20-22厘米,成熟時花盤下彎成120度。正常小花數2130個,花盤籽粒輻射狀緊密排列。開花期花粉量大,無空心,恢復率100%。
籽粒:瘦果果皮為黑灰色條紋,果型長楔形。
植株:植株莖桿粗壯,早發性好,植株高度平均209厘米。
品質:籽仁率平均76.55%,皮殼率23.45%,籽實含油率平均48.96%, 變幅45-50%。花盤外緣籽粒千粒重與花盤中央籽粒千粒重差異小,千粒重平均65.00克。
生育期:正常年份一般出苗至成熟的生育日數為111天左右。
病蟲發生情況:抗霜霉病、黃萎病、褐斑病、菌核病,高耐黑斑病。
抗逆性:抗倒伏,耐高密。
試驗情況:2001-2002年平均畝產為294.4公斤,比對照種G101增產17.25%,達顯著水平。經穩定性分析,該品種對環境反應遲鈍,穩定性好,屬穩產型品種。2002年生產試驗中,各點平均畝產287公斤,比對照種G101平均增產16.2%。
栽培技術要點:
播種:春播區5月上旬至6月下旬均可播種。最適宜播種期為5月中下旬。人工點播播種量為每畝350克左右,機播播種量約為600克,中等肥力地塊畝保苗3800-4200株,收獲株數4000株。
施肥:一般在播種時,畝施種肥磷酸二銨10公斤,現蕾前追施氮肥10公斤(按硝銨計氮量),N:P:K 施用比例為2:1:1 。
田間管理:及時中耕除草,當4片真葉時及時定苗。一般每5畝地放養1足箱蜜蜂,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10%以上。
收獲:在植株上部4-5片葉及花盤背面變黃,籽實含水率15%以下時即可收獲。
注意事項:由于該雜交種籽實含油率較目前生產中大面積使用的品種含油率高,所以成熟后應及時收獲,減少鳥害。
適應區域:需≥10℃活動積溫2000℃以上地區,內蒙古自治區東、西部春播區種植。
35、審定編號:蒙審葵2003007號
品種名稱:巴葵雜二號(油用型)
選育單位:巴盟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1993年巴盟研究所以BK5A為母本,以85-209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葉片:葉片上沖,27-30片,無分枝,莖粗2.45cm。
花盤:花盤平展稍凸,花盤直徑平均18.8cm,傾斜度3級。
籽粒:種皮黑色,單盤籽粒重平均為79.8g,百粒重6.1g。
植株:株高180cm。
品質:籽仁率77.5%,籽實含油率為50.29%。
生育期:96天。
病蟲發生情況:高耐褐斑病、黑斑病。
試驗情況:2001年參加自治區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64.4kg,比對照G101增產0.5%。2002年參加自治區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25.5kg,比對照G101減產12.5kg,減產幅度5.2%;比輔對照S31減產9.7%。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80.2kg,比對照G101增產7.0%,比輔對照S31增產11.6%。
栽培技術要點:
播種: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種為宜。
種植密度:大小壟種植,大壟 80cm,小壟40cm,株距30cm,中等肥力土地,畝保苗3704株,瘠薄地可以加大到4200株。
施肥:種肥磷二銨10-15 kg/畝,追施尿素20 kg/畝或碳銨50kg。
澆水:全生育期澆三水為宜,分別在7-8片真葉澆頭水、現蕾期澆第二水、初花期澆第三水。
適應區域:≥10℃活動積溫 1850℃以上地區種植。
36、審定編號:蒙審葵2003008號
品種名稱:巴葵雜四號(油用型)
選育單位:巴盟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1996年巴盟研究所以96-4A為母本,以85-247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葉片:葉片直立上沖,葉色深綠色,葉片數28片。
植株:株型緊湊,株高170-210cm。
莖稈:莖粗2.3cm。
花盤:花盤直徑21.15cm,單盤粒重77.8g,花盤微凸,傾斜度4級。
生育期:95-110天。
品質:籽仁率76.7%,結實率94.04%,百粒重6.18g,籽實含油率50.32%。
病蟲發病情況:高耐褐斑病、黑斑病。
抗逆性:抗旱、折莖率低、恢復率高。
試驗情況:2001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68.9kg,比對照G101增產2.2%。2002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43.5kg,比對照G101增產2.3%,比輔對照S31減產2.5%。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288.9kg,比對照G101增產6.8%,比輔對照S31增產2.6%。
栽培技術要點:
播種: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種為宜。
種植密度:大小壟種植,大壟80cm,小壟40cm,株距30cm,中等肥力土地,畝保苗3704株,瘠薄地可以加大到4200株。
施肥:種肥磷二銨10-15 kg/畝,追施尿素20 kg/畝或碳銨50kg。
澆水:全生育期澆三水為宜,分別在7-8片真葉澆頭水、現蕾期澆第二水、初花期澆第三水。
適應區域:≥10℃活動積溫1850℃以上地區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