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米
1、認定編號:蒙認玉2003001號
品種名稱:豐禾十號
申請單位:赤峰市龍鋒種業
審定情況:2000年黑龍江品審會審定
品種來源:豐禾十號是黑龍江省雙城市玉米研究所于1991年以自育系H891為母本,以改良系5003-1為父本雜交育成的優質高產型玉米單交種。該品種在2000年通過黑龍江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2年被農業部授予新品種保護權。1998年赤峰市種子公司引入。
特征特性:
植株:株型半緊湊。
根系發達。高抗倒伏,抗病性強,抗玉米螟,活稈成熟。
品質: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結果:粗蛋白11.16%,粗脂肪3.60%,總淀粉72.07% ,賴氨酸0.40%。屬高賴氨酸品種,秸稈含糖量高。
病蟲害發生情況:經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進行人工接種抗病性鑒定,中抗大斑病。
生育期:赤峰地區春播120-125天,需活動積溫2800℃左右。
試驗情況:2002年參加赤峰市中熟玉米品種生產試驗,試驗5點次,全部增產,平均畝產652.5公斤,分別較對照四單19和農大3138增產12.9%、10.2%。產量幅度626.8 ?688.1 公斤/畝。
栽培技術要點:
密度:畝保苗株數3800~4500株,可隨水肥情況而定。
田間管理:赤峰地區4月下旬至5月初播種,高產田宜增加水肥投入,并適當加大密度。要科學施肥,氮、磷、鉀肥配合使用。施足底肥,重施攻穗肥,酌施攻粒肥,澆好大喇叭口至灌漿水。及時防治病蟲害。
適應區域:需≥10℃活動積溫2800℃以上地區種植推廣。
2、認定編號:蒙認玉2003002號
品種名稱:克單八號
申請單位:內蒙古九豐種業
審定情況:1998年黑龍江品審會審定
品種來源:黑龍江省農科院克山農科所以自交系KL3為母本,以KL4為父本雜交育成。1996年開始引入阿榮旗九豐種業多點鑒定。
特征特性:
幼苗:綠色,葉鞘紫色。
植株:該雜交種株高為220?240cm,最高可達270cm,成株莖桿紫色,該雜交種活桿成熟,持綠性好,植株半收斂,較適宜密植。
果穗:長錐形,穗長22-25cm,穗粗4.4?5.0cm,粒深軸細,紅軸,粒行數12-16行,無禿尖。
籽粒:出籽率85-87%,百粒重30-33.0g。
品質: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其中粗蛋白11.08%、賴氨酸0.23%、粗脂肪3.89%、 淀粉70.10%。
病蟲害發生情況:根據1997年12月5日黑龍江省農科院植物保護所病害鑒定結果:大斑病發病級別2,抗性評定中抗,黑穗病發病級別6.5%。
生育期:102-105天,需活動積溫2100℃-2200℃。
試驗情況:1997年?1999年參加呼倫貝爾盟玉米區域試驗,1999年參加生產試驗。兩年呼盟區域試驗18點,畝產522.4?635.6kg,比對照海玉5號增產18.5%。三年呼盟生產試驗11點,平均畝產432.7?511.0kg,比對照海玉5號增產18.6%,居第一位。
栽培技術要點:
密度:畝保苗4000-4500株,株行距20-25×60-70厘米為宜。
田間管理:由于該雜交種為中熟高產型,應選擇肥力較好地塊種植,應適當增施化肥,氮磷按3:1配合,以發揮其增產潛力。在大雙植條件下,可提高產量10-15%,模式為105×25(厘米)。
適應區域:需活動積溫2100℃-2200℃,呼倫貝爾市嶺南、扎蘭屯、阿榮旗、莫旗、海玉5號適應區種植。
3、認定編號:蒙認玉2003003號
品種名稱:東單8號
申請單位:寧城縣種子公司
審定情況:2000年國家品審會審定
品種來源:遼寧東亞種業1994年在海南利用LD175×LD53組配。母本LD175是1992年以7922為母本,以478為父本雜交,經7代自交與測交相結合選育而成的二環系。父本LD53是1983年從旅V1繁種田中出現的雜株多年自交育成的自交系LD42為母本與E28雜交,經七代自交、測交選育而成的二環系。
特征特性:
幼苗:葉鞘紫色,葉片深綠色 ,生長勢強。
植株:株型緊湊、莖桿粗壯,根系發達,次生根多。株高290厘米,穗位126厘米,全株葉片20-21片。
雄穗:護穎綠色,花藥淺紅色。
花絲:綠色。
果穗:長錐型,穗長20.5厘米,穗粗5.4厘米,穗行數16-20行,每行粒數38粒。
籽粒:黃色、馬齒型,千粒重380-390克,出籽率85.4%。
品質: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結果粗蛋白9.7%、賴氨酸 0.3%、粗脂肪 5.53%、 淀粉 70.48%.
病蟲害發生情況:根據1999年中國農科院品資所病害鑒定結果:高抗大、小斑病,抗黑穗病、黑粉病、青枯病,青感灰斑病和彎孢菌葉斑病。
試驗情況:2001年?2002年參加赤峰市玉米生產試驗兩年平均比對照農大3138增產14. 1%。
栽培技術要點:
密度:畝保苗3600株左右。選擇肥力中上等的水澆地或坡地種植,適時播種。
田間管理: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和包衣,防地下害蟲和絲黑穗病。在整個生育期間,純氮用量15-18公斤/畝,磷肥8-10公斤/畝,鉀肥8-10公斤/畝,氮肥1/3及全部磷肥、鉀肥作底肥和種肥施入,另2/3氮肥作追肥,于大喇叭口期施入。防治玉米螟和粘蟲。加強中后期水肥和田間管理。
適應區域:需≥10℃活動積溫2900℃以上或種植農大3138玉米的地區種植推廣。
4、認定編號:蒙認玉2003004號
品種名稱:廊玉6號
申請單位:寧城縣種子公司
審定情況:1999年河北省品審會審定
品種來源:廊坊師范專科學校、永年縣農作物研究所用廊系1為母本,以外引系5237為父本育成。
特征特性:
幼苗:葉鞘紅色,葉片綠色 。
植株:葉片短寬,全株葉片18-19片,株型半緊湊。
雄穗:分枝10個左右,護穎綠帶紫色。
花絲:粉紅色。莖桿堅韌,氣生根1-2層。
果穗:穗長18.5厘米,穗行數16.6行。
籽粒:黃色、穗軸白色、馬齒型,千粒重292克,出籽率86.9%。
品質:經農業部谷物品質檢測中心檢驗結果粗蛋白10.2-10.6%、賴氨酸 0.30%、粗脂肪 3.9-4.2%、 淀粉 71.8%。
病蟲害發生情況:經河北省農科院植保所病害鑒定結果:大、小斑病0.5-1級,黑粉病0.3%、莖腐病2.3%、彎孢菌葉斑病0.5-1級、矮花葉病1、絲黑穗病病株2.3%。
試驗情況:2002年參加赤峰市中熟玉米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49.6公斤,比對照四單19、農大3138增產11.9%和9. 6%。
栽培技術要點:
密度:畝保苗3500-4000株。
田間管理:施足底肥、每畝施農家肥5000公斤,播種時每畝施磷酸二銨15公斤,尿素4公斤,拔節期每畝追肥尿素20公斤,大喇叭口期防玉米螟。適應區域:需≥10℃活動積溫2900℃以上的地區種植推廣。選擇水肥條件好的地塊種植。
5、認定編號:蒙認玉2003005號
品種名稱:沈單16號(原代號沈9729)
申請單位:寧城縣種子公司、松山區種子公司
審定情況:2001年遼寧省品審會審定
品種來源:沈陽市農業科學院作物所1995年用自選系沈137為父本,外引系K12為母本育成。
特征特性:
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 。
植株:成株高280厘米,穗位118厘米,株型塔型。全株葉片23-24片。
雄穗:分枝10-12個。
花絲:粉紅色、花藥粉色。
果穗:苞葉上有小箭葉,長筒型,穗長25厘米,穗行數16-18行。
籽粒:橙黃色、穗軸紅色、半馬齒-硬粒型,千粒重400克左右。
品質:經農業部谷物品質檢測中心檢驗結果粗蛋白10.69%、賴氨酸 0.30%、粗脂肪 4.45%、 淀粉 73.9%。
病蟲害發生情況:經中國農科院品資所病害鑒定結果:高抗大、小斑病、青枯病、絲黑穗病,對黑粉病、灰斑病、彎孢菌葉斑病也具有一定的耐病性。
試驗情況:2002年參加赤峰市晚熟玉米生產試驗平均畝產800.4公斤,比對照農大108、農大3138增產17.3%和11. 5%。
栽培技術要點:
密度:保苗3300株。
田間管理:施足底肥、每畝施農家肥5000公斤以上,播種時每畝施磷酸二銨20公斤,尿素5公斤,拔節期每畝追肥尿素30公斤,防粘蟲與玉米螟。
注意事項:在絲黑穗病高發區和冷涼地區注意絲黑穗病的防治。
適應區域:需≥10℃活動積溫3000℃以上的地區或種植掖單13、農大60的地區種植推廣,春玉米區10厘米土壤溫度穩定通過8度時及時播種。
6、認定編號:蒙認玉2003006號
品種名稱:高優8號(原代號優6391)
申請單位:豐樂三高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審定情況:2001年天津品審會審定、2003年安徽省品審會審定
品種來源:母本639是從泰國蘇灣1號群體中選育而成,父本01是從Mo17與先鋒78599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
幼苗:長勢強。
植株:健壯,株型緊湊,穗三葉較平展,穗上葉上沖,成株高287厘米,穗位95厘米,活桿成熟。
果穗:穗長28厘米,穗粗5.75厘米,穗行數18-20行。
子粒:角質層較厚,馬齒型。
品質:經農業部谷物品質檢測中心檢驗結果粗蛋白11.5%、賴氨酸 0.35%、粗脂肪 3.36%、 淀粉 69.82%.
病蟲害發生情況:經天津市植保站病害鑒定結果:抗大、小斑病、葉斑病、絲黑穗病、莖腐病,中抗矮花葉病、玉米螟。
試驗情況:2001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晚熟玉米區域試驗平均畝產702.18公斤,比對照農大108增產1. 99%,2002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晚熟玉米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99.6公斤,比對照農大108增產8.13%。
栽培技術要點:
密度:不宜過大,畝保苗3000株為宜。
田間管理:采用寬窄行種植,寬2.5尺,窄1.3尺,株距1.2尺; 施足底肥,適時早播,足墑下種,一播全苗;前期注意蹲苗,分次追肥,第一次6片葉時施入,量不宜大,如尿素25公斤,第二次在大喇叭口期,同時注意防玉米螟,建議用3%呋喃丹顆粒撒入心葉,連續兩次防治;澆好灌漿水,注意攻穗肥。
注意事項:密度不宜超過3000株/畝。苗期注意適當蹲苗。
7、認定編號:蒙認玉2003007號
品種名稱:承單16號(原代號承早20)
申請單位:烏盟種子管理站
審定情況:1997年河北省品審會審定
品種來源:承德長城金山種子科技有限公司1995年用C6373為母本,C610為父本育成。
特征特性:
幼苗:綠色,葉鞘紅色。
植株:成株高250-260厘米,穗位104-109厘米,株型緊湊,葉片上沖,全株葉片18片。
花絲:紅色。
雄穗:護穎綠色,花藥黃褐色。
果穗:長筒型,穗長19.6-23.2厘米,穗粗4.7厘米,穗行數12-16行。
子粒:黃色、穗軸紅色、馬齒型,千粒重309克左右。
品質:經河北省農作物品質檢測中心檢驗結果粗蛋白11.82%、賴氨酸 0.27%、粗脂肪 4.27%、 淀粉 70.77%。
病蟲害發生情況:經河北省農科院植保所病害鑒定結果:抗大、小斑病,抗旱性好,活桿成熟。
試驗情況:2000年參加烏盟玉米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33.5公斤,比對照冀承單3增產37%,內蒙古自治區區試五點平均產量573.2公斤,比哲單37減產2.33%,比哲單35減產5.03%。
栽培技術要點:
密度:適宜密度4000-4200株,地膜覆蓋4500-5000株。
田間管理:適宜播期4月20日-25日,復合肥用量15-20公斤/畝,每畝追肥尿素30-35公斤。
適應區域:該品種需≥10℃活動積溫2300-2500℃地區種植。
8、認定編號:蒙認玉2003008號
品種名稱:承單13(原代號2967)
申請單位:烏盟種子管理站
審定情況:1997年河北省品審會審定
品種來源:承德長城金山種子科技有限公司199年用C279為母本,1028為父本育成。
特征特性:
幼苗:綠色,葉鞘紅色,拱土能力強,長勢健壯。
植株:成株高214厘米,穗位84厘米,株型較收斂。
果穗:筒型,穗長14.9厘米,穗粗4.6厘米,穗行數16-18行。
子粒:黃色、半馬齒型,千粒重245克左右。
品質:經農業部農作物品質檢測中心檢驗結果粗蛋白8.67%、粗脂肪 3.08%、 淀粉 68.13%。
病蟲害發生情況;經河北省農科院植保所病害鑒定結果:高抗大、小斑病、青枯會,抗倒伏,活桿成熟。
試驗情況:1995年參加烏盟玉米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40.7公斤,比對照龍單1號增產22.2%,1996年參加烏盟玉米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60.6公斤,比對照龍單1號增產52.9%,1996年同時參加烏盟玉米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09.7公斤,比對照龍單1號增產64.4%
栽培技術要點:
密度:畝保苗4200-4500株。
田間管理:畝施農家肥3000公斤以上,畝施二銨8公斤,尿素4公斤做肥,4-5葉時定苗,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20公斤。
注意事項:及時中耕、澆水、施肥,適時收獲。播前種子包衣。
適應區域:該品種需≥10℃活動積溫2500℃以上地區種植。
9、認定編號:蒙認玉2003009號
品種名稱:承3359
申請單位:河北金田種業、鄂爾多斯市種子管理站
審定情況:1997年河北省品審會審定、2003年甘肅省品審會審定
品種來源:承德長城金山種子科技有限公司1995年用593為母本,C663為父本育成。
特征特性:
幼苗:深綠色略紫,葉鞘紫色。
植株:成株高340-360厘米,穗位200-210厘米,全株葉片21片。
雄穗:分枝17個,護穎略紫。
花絲:粉紅色。
果穗:長筒型,穗長29厘米,穗粗4.8厘米,穗行數12-16行。
子粒:栗紅色、中間型,穗軸紅色,千粒重392克。
品質:經農業部農作物品質檢測中心檢驗結果粗蛋白10.44%、賴氨酸 0.29%、粗脂肪 4.84%、 淀粉 71.66%,容重754克/升。
病蟲害發生情況:經甘肅省農科院植保所病害鑒定,高抗絲黑穗病,抗大斑病,抗矮花葉病,高抗紅葉病。
試驗情況:1999年參加了鄂爾多斯市品種區域試驗,在杭錦旗試點比對照哲單七增產7.64%,在達旗比對照哲單七增產1.0%,在農研所試點比對照哲單七減產5.6%。承3359是飼用型玉米品種,其生物產量一般在5噸左右,收獲時保綠度好,適合在發展畜牧業的地區推廣種植。
栽培技術要點:
密度:宜稀植,適宜密度3400-3600株。
田間管理:適時早播,春播在4月15日-5月15日為宜,施足底肥,苗期晚追肥,適當蹲苗。
適應區域:建議在西北、東北春播中晚熟玉米區及我區種植哲單七的地區種植。
10、認定編號:蒙認玉2003010號
品種名稱:承單22
申請單位:河北金田種業科技有限公司
審定情況:2002年河北省品審會審定
品種來源:承德長城金山種子科技有限公司1996年用承北711為母本,C182為父本育成。
特征特性:
幼苗:綠色,葉鞘紫色。
植株:成株高176-240厘米,穗位58-95厘米,全株葉片16片,株型半緊湊上沖。
花絲:棕褐色。
雄穗:護穎綠色,花藥黃褐色。
果穗:長筒型,穗長16.5厘米,穗粗4.8厘米,穗行數14-18行。
籽粒:黃色、馬齒型,穗軸紅色,千粒重267克。
品質:經農業部農作物品質檢測中心檢驗,粗蛋白8.61%、賴氨酸 0.27%、粗脂肪 4.94%、 淀粉 73.78%,容重766克/升。
病蟲害發生情況:經河北省農科院植保所病害鑒定,高抗黑粉病,抗大斑病,高抗粗縮病,較抗小斑病和彎孢菌葉斑病,感矮花葉病毒病。
試驗情況:2001年參加了內蒙古早熟玉米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85.5公斤,比對照冀承單3增產2.8%,2002年參加國家玉米極早熟組區域試驗,在內蒙試點畝產466.7公斤,比對照冀承單3增產12.3%。
栽培技術要點:
密度:春播平作,適宜密度4500-5000株,地膜栽培5500-6000株。
田間管理:適時早播,春播在4月20日-4月25日為宜,施足底肥,復
合肥10-15公斤/畝,追肥尿素30-35公斤/畝。
適應區域:該品種適宜在≥10℃活動積溫1900-2200℃地區種植。
二、谷子
11、認定編號:蒙審谷2003001號
品種名稱: 赤谷十號(原代號赤91-576)
選育單位: 赤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 1985年以河北承德所引進的承谷8號為母本,赤峰所培育的赤谷4號為父本進行雜交,采用品種間有性雜交,經系統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
幼苗:綠色,剌毛中長綠色,穎綠色,苗期莖葉長勢繁茂。
植株:株高在中上等肥力條件下為160.8?。
穗:紡錘形,長24.5?,松緊適中,平均單穗粒重23.0g。
籽粒:白谷黃米,千粒重3.2g。籽實飽滿,米質佳,適口性好、米色新鮮有光澤,出谷率、出米率均在85%以上,2000年被評為國家級優質米。
生育期:≥10℃積溫區2700℃以上,生育期115天,屬中熟種。
抗性:抗逆性強、抗倒性強。經山西省農科院谷子所抗性鑒定,抗黑穗病、谷銹病、白發病。
品質:經湖北省農科院測試中心鑒定,蛋白質含量11.42%,脂肪含量4.74%,賴氨酸含量0.30%。
試驗情況: 1995-1997年參加赤峰市谷子區域試驗,三年共計12點試驗,11點增產,1點減產,三年平均畝產籽實314.5公斤,比對照種赤谷4號增產12.2%。其中1995年平均畝產302.4公斤,比對照赤谷4號平均畝產269.6公斤增產12.1%;1996年平均畝產354.5公斤,比對照種赤谷4號平均畝產318.8公斤增產11.2%;1997年平均畝產286.6公斤,比對照種赤谷4號平均畝產252.2公斤,增產13.6%。1997年生產試驗5點增產,平均畝產籽實298.7公斤,比對照赤谷4號平均畝產籽實266.7公斤,增產11.9%。1998年5點生產試驗,4點增產,1點減產,平均畝產籽實307.6公斤,比對照種赤谷4號平均畝產279.2公斤,增產10.2%。兩年10點試驗,9增1減,平均畝產籽實303.2公斤,比對照赤谷4號平均畝產272.9公斤,增產11.1%。2001-2002年參加國家谷子品種試驗(西北區中熟組),兩年區域試驗共14點次,僅1點減產,兩年平均畝產326.0公斤,比統一對照承谷8號增產8.16%,居參試種首位,2001年平均畝產333.5公斤,居參試種第一位,2002年平均畝產318.5公斤,居參試種第一位。
栽培技術要點:
精細選地:不要重茬和迎茬,最好選用豆茬,可以減少病蟲害。
精選種子:播種前要做好種子處理,播種前晾種2-3天,然后用10-15%鹽水選種,將雜質漂去,鹽水選種后用清水沖洗鹽分,晾干后,用種衣劑拌種。
適時播種,視土壤墑情而定,行距要求40?,覆土3-5?,播量0.5-0.7?/667?,播種后及時鎮壓2-3遍,以防失墑。種肥667?施二銨6-8?為宜。
苗期:要在谷子出土后,貓耳葉時用磙子鎮壓1-2遍,三葉一心疏苗,五葉一心定苗,及時中耕,防治地下害蟲。
拔節一描穗開花期:及時追肥一般667?追尿素10-15?為宜,將雜苗病苗弱苗清除創造良好的生長條件,及時防治粘蟲。
密度:肥力較好的地塊密度應在667?2.5-3萬株,肥力差一些地塊密度應在667?2.0-2.5萬株為宜。
注意事項:選地最好是豆茬,精選種子,及時防治病蟲害,及時收獲,一般硬粒化后應開鐮收割,拉回場院堆放,風干后脫粒歸倉。
適應地區:建議在2700℃以上積溫區(≥10℃)的水澆地、旱平地、坡山、山地種植。
三、向日葵
12、認定編號:蒙認葵2003001號
品種名稱:瑞特姆(Ritmo)(油用型)
引進單位:新疆華西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品種來源:瑞特姆品種是新疆華西種業有限公司從先正達公司引進的優質高油酸品種,以不育系X19A和恢復系ZO79雜交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葉片:葉片數26片左右。
莖稈:莖桿直立,無分枝。株高150-170厘米。
花盤:花盤直徑18厘米左右;果皮灰黑色,帶灰條紋;花冠黃色,管狀花的花粉量大,花盤傾斜度3級,適宜機械收獲。
籽粒:千粒重60克左右,籽仁率74.4%。
品質:籽實含油率46.6%,油酸含量85.36%,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為94.25%,
籽仁含油率61.2%。
生育期:95-110天。
病蟲發生情況:抗向日葵銹病、霜霉病和葉部斑病。
抗逆性:耐旱、耐鹽堿、抗倒伏。
試驗情況:2002年參加巴盟種子管理站組織的生產試驗,平均籽實畝產量253.4kg,比對照G101減產3.2%,比參考對照S31增1%。
栽培技術要點:
播種:10厘米土溫穩定在5℃即可播種;播深4-6厘米,每畝播量500克,保苗密度5000株/畝。
田間管理:播種時,每畝種肥5-10公斤三料磷肥加2-3公斤尿素作種肥(與種子分溝施入)。
施肥:現蕾期追施尿素20-25公斤/畝。
田間管理:根據其生長發育規律,適時間、定苗,中耕除草;全生育期灌水3-4次,開花時放置蜜蜂進行輔助授粉。
注意事項:該品種屬高油酸品種,所以要與其他向日葵品種隔離3000米以上種植。
適應區域:≥10℃有效積溫2000℃以上,巴彥淖爾盟地區種植。
13、認定編號:蒙認葵2003002
品種名稱:HX-6(新葵六號)(油用型)
引進單位:新疆華西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品種來源:1992年7月以不育系87430-312為母本,恢復系7961-241為父本配制的雜交組合。
特征特性描述:
葉片:葉片數35片。
花盤:花盤直徑20厘米左右,花盤比較均勻,花盤傾斜度3級。
籽粒:籽粒錐形,種皮黑色,千粒重67克。
植株:植株生長整齊,株高180-200cm,無分枝,開花集中,成熟一致。
品質:籽仁率79.2%,籽實含油率48.53%。
生育期:100天左右。
病蟲發生情況:抗銹病,中耐菌核病。
抗逆性:耐瘠薄,耐旱,耐鹽堿。
試驗情況:2002年參加巴盟種子管理站組織的生產試驗,平均籽實畝產量306.8kg,比對照G101增產17.2%,比對照S31增產22.2%。
栽培技術要點:
土地要求:中等以上肥力的土壤種植。
適宜播期:在內蒙古巴盟地區適宜在5月上中旬播種。
播量:每畝用種500-700克,播種深度4-5厘米左右。
保苗密度:采用等行距播種,行距60厘米,株距30厘米,畝保苗3700株。
灌水與施肥:全生育期共灌水3次,分別在出苗7-8對真葉期、現蕾期和開花期;結合澆二水畝追尿素20-25公斤或等氮量其它化肥。
田間管理:1-2對真葉時,及時早定苗,除草;苗期需水少,抗旱能力強,勤中耕、深中耕進行蹲苗,促進根系生長;花蕾期是需水高峰期,要保證水份供應;開花期應放置蜜蜂,進行輔助授粉,提高結實率,增加產量。
適應區域:≥10℃有效積溫2200℃以上地區種植。
14、認定編號:蒙認葵2003003號
品種名稱:康地5號(油用型)
選育單位:新疆康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引進單位:內蒙古富田種子有限責任公司
品種來源:康地5號(51A×497R)是由新疆康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選育的三系雜交早熟油用向日葵。1999年,由內蒙古富田種子有限責任公司引進巴盟地區種植。
特征特性描述:
幼苗:幼苗長勢強。
葉片:葉片數24枚左右,無分枝,葉色深綠。
花盤:舌狀花冠黃色,花粉量大,花盤呈微凸狀,花盤直徑19厘米,花盤傾斜度4.0級。開花期花粉量大,結實率高。
植株:植株生長整齊,植株較矮,平均株高150cm。
籽粒:千粒重67.9克,籽粒容重高。
品質:籽仁率77.3%,籽實含油率平均46.0%。
生育期:生育期日數春播95天左右,夏播85天左右。
病蟲發生情況:耐向日葵霜霉病和葉斑病。
抗逆性:抗倒伏,耐鹽堿。
試驗情況:2002年參加巴盟種子管理站組織的生產試驗,其結果:平均畝產202公斤,雖然產量不及對照G101高,但該品種早熟,比G101早熟9?10天,可以作為復種和改種、救災、備荒品種進行利用。
栽培技術要點:
適期播種:在精細整地的基礎上,足墑播種,播期從5月下旬到6月下旬,最佳時間為6月上旬至6月下旬。
合理密植:根據群體與個體的關系,應采用大小壟種植,大壟80cm,小壟40cm,株距22cm左右,田間畝保苗5000株左右,早播稀,晚播適當增加密度。
增施基肥,巧用化肥:為提高油葵生長發育,播種前隨糙地畝施二銨7?10公斤,結合灌頭水(現蕾前)畝追尿素20?22.5公斤或結合澆二水畝追碳銨40?50公斤,復播時施肥體現一個“早”,以促為主。
澆水:全生育期澆水三次,第一水現蕾前,第二水現蕾期,第三水開花期。5、適時收獲:當植株上部4?5片葉和莖桿上部及花盤背面變黃,籽粒變硬時即可進行人工收獲。
適應區域:≥10℃活動積溫1900℃以上地區種植,同時適宜在內蒙古巴盟、烏海等地區復播。
15、認定編號:蒙認葵2003004號
品種名稱:F51(原名:Alinka)(油用型)
引進單位:內蒙古農業技術推廣站 巴盟農業技術推廣站
品種來源:油用型向日葵雜交種F51由內蒙古農業技術推廣站1997年從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引進,F51油葵為三系雜交種,原名稱:Alinka,母本為不育系F150A,父本為恢復系F150R。
特征特性描述:
葉片:葉片31片,葉柄較短,
莖稈:莖粗2-3.4厘米,莖稈堅韌。
花盤:舌狀花橙黃色,盤徑17.6-21厘米,單頭粒數800-1800粒。
籽粒:籽粒果皮黑色,中錐型。
植株:群體整齊,平均株高180厘米左右。
品質:籽仁率75.89-77.2%,百粒重5.6-7.8克,籽仁粗脂肪含量53.23%,子實粗脂肪含量41.52%。
生育期:春播生育期95-105天。
病蟲發生情況:耐菌核病,抗褐斑病和黑斑病。
抗逆性:抗旱、抗倒。
試驗情況:2001年在全區油葵區試中,平均畝產216.4 kg,比對照G101平均減產46.7kg,減產幅度17.7%;比輔對照S31平均減產71.4kg,減產幅度24.8%。2002年在全區油葵區試中,平均畝產233.5 kg,比對照G101平均減產4.5kg,減產幅度1.9%;比輔對照S31平均減產16.3kg,減產幅度6.5%。
栽培技術要點:
選地:要求中等以上肥力、水澆地地種植。
種植密度:適期晚播,合理密度為每畝3500-4000株,
施肥:要施足底肥,補足磷肥,早播和密度大都會造成早衰。播種時畝施磷酸二銨8-10公斤作種肥,現蕾期畝追尿素15-20公斤。
田間管理:一對真葉間苗,兩對真葉定苗,及時中耕培土,遇干旱及時灌溉,生理成熟時及時收獲。
注意事項:成熟期注意防鳥害。
適應區域:適合內蒙古巴盟后山、烏盟前后山、呼倫貝爾市、興安盟、赤峰林西、克旗種植。
四、蓖麻
16、認定編號:蒙認蓖2003003號
品種名稱:通蓖5號
選育單位:內蒙古通遼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通遼市農研所蓖麻研究室1988-1998年以哲LmAB3為母本,哲蓖2號為父本,經有性雜交,系譜法與集團選育法相結合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莖稈:莖桿綠色。
葉片:枝葉上沖型品種。
植株:株高199.2厘米,屬少分枝、大穗型,株型緊湊。
穗:主莖穗位63.9厘米,單株分枝數2-3個,單株成熟穗數3-5個,穗長20-90厘米。
蒴果:蒴果有刺。成熟時蒴果裂蒴性較好,田間損失量少。單株粒數427粒,百粒重28.7克,單株粒重117.1克。
品質:純仁率74.43%,籽實粗脂肪50.53%,籽仁含油率65.33%,蓖麻酸含量83.71%,籽粒含油率50.53%。
生育期:100天。
試驗情況:2000-2002年3年18點次區域試驗,平均畝產154.96kg,比哲蓖3號、哲蓖4號畝增產34.7kg和23.13kg,增產率分別為28.85%和17.55%。2001-2002年2年12點次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58.0kg,比哲蓖3號、哲蓖4號畝增24.4kg和22.2kg,增產率為18.3%和16.3%。
栽培技術要點:
土壤耕作與輪作:宜與糧食及其它作物實行3-4年的輪作,不宜重迎茬種植。通蓖5號宜在沿河平原區、甸子地上種植。要求土層深厚,土質肥沃,透氣性好,PH中性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并有排灌條件及深耕整地為基本條件。?
適時早播:選擇適宜的播種方法:在通遼地區適宜的播期為4月15日-25日期間。適宜的播種方法為溝種法:即深開溝、淺覆土的播種方法。也可采用玉米精播機播種:調整好株行距,采用單株距法播種。?
種植密植:通蓖5號以間種、套種、大小垅種植及地膜覆蓋栽培為宜。間種、套種及大小垅種植:小垅行距:60-70厘米,大垅行距,120-140厘米,株距50厘米左右,畝保苗1300株左右。?地膜覆蓋栽培:大垅雙行栽培方式:大垅行距120-140厘米,小垅(蓋膜雙行)行距60-70厘米,株距50-60厘米,畝保苗1200-1300株。普通種植方式:即等行距種植。行株距70×70厘米或80×60厘米,畝保苗1350-1400株。?
合理施肥:要求施足底肥,重視種肥,適時追肥,即每畝施1500-2000公斤優質農肥做底肥,10公斤磷酸二銨,3.5公斤尿素或25-30公斤復合肥做種肥,10-15公斤尿素做追肥。要求種子距化肥10厘米以上,化肥距植株根部10厘米以上,并深施10厘米。?
適時適量灌水:澆足底墑水,確保抓全苗,育壯苗;7月中旬至8月中旬,若降水不足,出現旱象要及時澆青、灌水定額每畝60立分米;8月下旬至9月初,如遇“秋吊”要淺澆一次水,灌水定額每畝40立方米。
加強田間管理:生育前期及時定苗,勤鏟勤趟,細鏟深趟。2片真葉時疏苗,4片真葉時定苗,去弱留壯,均勻留苗。結合間定苗,用小鋤松苗眼土,用大鋤鏟垅臺。?
適時收獲:當一穗上有50%左右的蒴果由綠變黃,轉褐,室間處呈黃白色時即可采收。收回的蒴果要薄攤晾曬,避免大堆霉捂,蒴果充分干燥后再行脫殼。
適應區域:適宜在我國東北蓖麻主產區:內蒙古東部、華北北部及東北地區推種植。
17、認定編號:蒙認蓖2003004
品種名稱:通蓖6號
選育單位:通遼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1996年通遼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以哲LmAB4為母本,以青塔為父本配制雜交組合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莖稈:莖桿綠色。
葉片:枝葉上沖。
蒴果:蒴果有刺,蒴果成熟時不裂蒴,不炸果,不落粒。。百粒重31.1克,單株粒重142.0克。粒色:灰底、褐紋。
植株:株型緊湊,株高195.7厘米。主莖穗位39.1厘米,分枝數3-5個,單株成熟果穗4-9個,單株粒數492粒
品質:純仁率77.73%,種子含油率50.81%,籽仁含油率65.37%,蓖麻酸含量80.14%。
生育期:91天。
病蟲發生情況:枯萎病病株率為0.0%-1.0%。
抗逆性:倒伏率0.0%-9.0%。
試驗情況:2000年區域試驗中,平均畝185.4kg,比哲蓖3號、哲蓖4號畝增63.1kg和50.1kg,增產率分別為53.1%和37.1%。2001年區域試驗中,平均畝產149.4kg,比哲蓖3號、4號畝增產42.0kg和32.4kg,增產率分別為39.7%和37.7%。2002年區域試驗中,平均206.4kg,比哲蓖3號、4號增產74.42kg和56.31kg,增產率分別為56.37%和39.67%。2001-2002年參加自治區蓖麻雜交種生產試驗,平均178.2kg,比哲蓖3號、4號畝增產45.39kg和43.13kg,增產率分別為33.4%和31.2%。
栽培技術要點:
土壤耕作及輪作:對土壤的選擇不嚴格。宜與糧食及其它作物實行3-4年的輪作,不宜重、迎茬種植。?
選擇適宜的播種時間及播種方法:通遼地區的適宜播期為4月15-25日之間。播種方法以溝種法或機械播種為宜。溝種法即深開溝、淺覆土的播種方法。?
合理施肥:做到因土、因產、因時施肥,并要施足底肥,重視種肥、適時追肥。一般以1500-2000公斤優質農肥作底肥,15公斤磷酸二銨,2.5公斤尿素或15-20公斤復合肥做種肥,10-15公斤尿素做追肥。注意:化肥距種子8-10厘米,距植株10厘米以上。?
合理密植:水肥條件較好的地行株距:70×70厘米,中等肥力地70×60厘米,肥力較差的旱薄地:60×60厘米或60×50厘米。?
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間定苗,勤鏟勤趟,出現旱象及時澆青。并適時收獲。
適應區域:適宜內蒙古東部、華北北部及東北地區蓖麻主產區種植。
五、油菜
18、認定編號:蒙認油2003001
品種名稱:青雜3號
引進單位:內蒙古海拉爾農牧場管理局農林處
品種來源:青海省農林科學院春油菜研究開發中心從1996年開始,通過甘藍型和白菜型種間雜交選育而成的特早熟甘藍型雙低春油菜三系雜交種,2000年內蒙古海拉爾農牧場管理局引進呼倫貝爾市。
特征特性描述:
幼莖:幼莖綠色。
葉片:子葉呈心臟形、心葉綠色、無刺毛。縮莖葉為淺裂、色綠、葉脈白色,葉緣鋸齒,臘粉少。苔莖葉披針形,無葉柄,葉基半抱莖,苔莖綠色。
植株:抽薹前生長習性半直立。有效分枝部位20.88厘米,一次有效分枝5.13個,二次分枝數5.75個,主花序長65.15厘米,植株呈帚型,勻生分枝。株高156.38厘米。
花:花黃色,花冠橢圓形,花瓣形狀側疊、平展。
品質:芥酸0.39%,硫甙28.56µmol/g,含油量44.27%,屬于雙低、高含油雜交品種。
生育期:84天。
試驗情況:2000年參加全國北方春油菜早熟組區試,平均畝產193.9kg,比對照青油241增產137.3%。2001年全國北方春油菜早熟組區試,平均畝產133.34kg,比對照青油241增產78.6%。2000?2001年兩年區試平均比對照品種青油241增產109.54%。2002年參加全國春油菜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59.2kg,比對照青油241增產49.62%。2001年進行大面積生產示范6200畝,平均畝產144kg,比相鄰青油14號畝增產13.5kg,增產10.3%;2002年生產示范面積2.6萬畝,平均畝產147kg,比相鄰青油14號畝增產16kg,增產12.2%。
栽培技術要點:
播前種子處理:充分發揮良種的增產潛力種子100%進行復式和螺旋式精選,要求達到籽粒均勻,發芽率90%以上,凈度97%以上,純度90%以上,水份10%以下。采用種子包衣技術:北農大油菜專用種衣劑(藥種比1:50)+濃縮油菜增產菌5ml或種子量2-2.5%的增產靈溶液(20ppm)/畝。
播期:5月10日-5月20日播種。
種植密度:應合理密植,采用30cm行距,畝保苗5-6萬株(收獲株數5萬株左右),以利于形成華蓋式結角層的高產群體結構,提高整個結角層的光合效率,病害輕,便于管理。
施肥:根據不同土壤類型、不同肥力基礎進行配方平衡施肥,N:P:K比例掌握在1:1:0.2。畝施油菜專用復合肥10-12kg+二銨4-5kg+尿素3-4kg,或畝施二銨9kg+尿素5kg+硫酸鉀3kg(或顆粒生物鉀1kg)+硼砂400-500g。
田間管理:根據苗期長勢、土壤墑情及病蟲草害發生危害程度,采取積極相應的措施,以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化學除草:在墑情好的地塊進行土壤處理,畝用90%乙草胺100-150ml,或72%都爾100-130ml+48%廣滅靈55-65ml,加水15-20kg噴霧。噴藥后立即用輕耙混土5cm,混土要對角耙一遍,順耙一遍,混土不超過2個小時。施藥后5-7天播種。
主要蟲害防治方法:防治草地螟、菜青蟲等采用 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30ml+濃縮油菜增產菌10ml/畝,或 2.5%功夫乳油15-25ml+濃縮油菜增產菌10ml/畝,兌水噴霧;對小菜蛾采用螨極力20-25ml+濃縮油菜增產菌10ml/畝,兌水噴霧。6、推廣新型高效收獲機械,適期收獲。
適應區域:≥10℃活動積溫1550℃以上地區種植,適宜青海海東地區海拔2800-3000米的高位山旱地、柴達木盆地及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