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椒
1、呼椒1號(原代號:95-11)
選育單位 呼和浩特市蔬菜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 1994年呼和浩特市蔬菜科學研究所以91-5-1-4為母本,91-30-6-1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生長勢中等,早熟,定植至始收天數45天左右,始花節位8-9節。果實綠色,方燈籠形,果面略皺,3-4個心室,果縱徑7.2?,果橫徑6.9?,果皮較薄,味微辣,品質佳,商品性狀好。平均單果重60g左右,最大果重110g。耐病毒病及疫病能力強。
產量表現 1995-1997年呼和浩特市區域試驗,平均早期產量817.50?,比對照津椒3號增產8.95%,比永久椒增產34.09%;總產量3037.40?,比對照津椒3號增產29.11%,比永久椒增產23.16%。1999-2001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823.03?,比對照津椒3號增產13.98%。
栽培要點 呼市地區露地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種育苗,畝用種量100-150g,苗令80-90天。育苗期注意保溫防寒,培育健壯秧苗。要求土壤細碎平整,疏松,每畝施有機肥5000?,定植時穴施磷酸二銨10-15?。呼市地區于5月20日左右終霜結束后定植,采用小高壟地膜覆蓋栽培,密度為4000穴/畝左右,每穴雙株栽植。定植澆過緩苗水后及時中耕、培土2-3次,頭門椒座住果后開始澆水追肥,結果盛期加強水肥管理,一般一清水一肥水,以清水壓肥水,并進行葉面追肥2-3次。要注意病蟲害防治。
適應區域 適宜保護地及露地早熟栽培。
2、呼椒2號(原代號:95-16)
選育單位 呼和浩特市蔬菜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 1994年呼和浩特市蔬菜科學研究所以91-14-2-3為母本,91-30-6-1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生長勢中等,早熟,定植至始收天數50天左右,始花節位9-10節。果實綠色,長方燈籠形,果面光滑,3-4個心室,果縱徑7.8?,橫徑6.5?,平均單果重80g左右,果肉較厚,味微辣,品質風味好。耐病毒病及疫病能力強。
產量表現 1995-1997年呼和浩特市區域試驗,平均早期產量708.29?,比對照津椒3號減產6.53%,比永久椒增產15.03%;總產量3298.47?,比對照津椒3號增產39.03%,比永久椒增產32.63%。1999-2001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540.03?,比對照增產35.73%。
栽培要點 呼市地區露地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種育苗,畝用種量100-150g,苗令80-90天。育苗期注意保溫防寒,培育健壯秧苗。要求土壤細碎平整,疏松,每畝施有機肥5000?,定植時穴施磷酸二銨10-15?。呼市地區于5月20日左右終霜結束后定植,采用小高壟地膜覆蓋栽培,密度為4000穴/畝左右,每穴雙株栽植。定植澆過緩苗水后及時中耕、培土2-3次,頭門椒座住果后開始澆水追肥,結果盛期加強水肥管理,一般一清水一肥水,以清水壓肥水,并進行葉面追肥2-3次。要注意病蟲害防治。
適應區域 適宜露地及保護地秋延后栽培。
辣 椒
1、赤研1號
選育單位 赤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 1994年赤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以赤9402為母本,赤9368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該品種屬中早熟雜一代。生長勢強,株高71.2?,開展度68?,始花節位11-13節,莖間短,北方露地栽培每穴掛果18-22個。果長21-25?,果肩3.1?,果肉厚0.32?,果實羊角形,果綠黃色,(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隨著溫度提高,果實由綠黃色變為黃綠色),單果重47-70g,耐貯運,果微辣,肉質脆嫩,適應性廣。
產量表現 2000-2001年赤峰市區域試驗,平均產量3346.2?/畝,比對照蒙椒4號增產48.3%。2000-2001年赤峰市生產試驗,平均畝產幅度3000-4500?,比對照蒙椒4號增產16.7-67.3%。
栽培要點 在北方宜采用溫室育苗,營養缽分苗,培育壯苗;終霜后高垅覆膜及時定苗,行穴距50Χ26?,每畝定植5100穴,每穴雙株;底肥以農家肥為主,采收期間要每采收一次追肥一次,否則后期脫肥,影響產量及商品性。
適應區域 適宜我國北方露地及保護地栽培,更適宜南方南菜北運地區種植。
茄 子
1、呼茄2號
選育單位 呼和浩特市蔬菜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 1996年呼和浩特市蔬菜科學研究所以9103-1-4-2為母本,791301-2-2-2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屬中早熟品種,植株長勢強,平均株高69.2?,開展度67.1?,葉片綠紫色,葉脈紫色,始花節位6-7節,果實卵圓形,橫徑11.14?,縱徑12.95?,果皮鮮紅紫色,果肉較緊,口感好,呼市地區露地單株結果數4-6個,平均單果重量400g左右,抗黃萎病能力強。
產量表現 1999-2000年呼和浩特市區域試驗,平均早期產量1473.8?,比對照蒙茄4號增產13.3%,平均總產量2846.8?,比對照蒙茄4號增產4.7%。1999-2001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050.0?,比當地主栽品種增產3.4%。
栽培要點 該品種早熟性好,一般苗齡70天左右,呼市地區3月下旬播種育苗,施足底肥,畝施腐熟有機肥5000?左右,并增施磷酸二銨15?,每畝密度3300株左右,株行距37Χ50?,地膜壟高適中,一般以8-10?為宜。及時中耕、除草、培土、打杈、疏花疏果;最好塑料缽育苗,對預防茄子黃萎病很重要;沾花保果,頭門茄用15-20ppm.2.4-D沾花,或用20-30ppm番茄靈噴花;合理澆水,門茄睜眼普通核桃大小時灌臨界水,進入果實膨大期要及時澆水,但切忌大水漫灌、暴干暴濕;合理追肥,在頭門、二門、三門茄果實核桃大小時分別追肥;采用藥劑、輪作倒茬和嫁接等技術,防治茄子黃萎病;中后期注意紅蜘蛛的預防。
適應區域 適宜在呼和浩特市周邊地區及山東、河北、內蒙古赤峰等地區栽培。
2、呼茄5號(原代號:97-5)
選育單位 呼和浩特市蔬菜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 1996年呼和浩特市蔬菜科學研究所以9101-1-3-3為母本,8802-1-2-2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屬中熟品種,植株長勢強,平均株高71.5?,開展度71.0?,葉片綠色,葉脈淺紫色,始花節位7-8節,果實橢圓形,橫徑12.0?,縱徑13.45?,果皮黑紅紫色,極亮,耐弱光,耐老化,耐貯運,萼片綠色,果肉較緊,綠白色,平均單果重450g左右,呼和浩特市地區露地平均單株結果數4-6個,抗黃萎病能力強。
產量表現 1999-2000年呼和浩特市區域試驗,平均早期產量1486.7?,比對照蒙茄4號增產14.4%,平均總產量2806.8?,比對照蒙茄4號增產3.2%。1999-2001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023.05?,比當地主栽品種增產2.8%。
栽培要點 該品種早熟性好,一般苗齡80天左右,呼市地區3月中旬播種育苗,施足底肥,畝施腐熟有機肥5000?左右,并增施磷酸二銨15?,每畝密度3200株左右,株行距40Χ50?,地膜壟高適中,一般8-10?為宜。及時中耕、除草、培土、打杈、疏花疏果;最好塑料缽育苗,對預防茄子黃萎病很重要;沾花保果,頭門茄用15-20ppm.2.4-D沾花,或用20-30ppm番茄靈噴花;合理澆水,門茄睜眼普通核桃大小時灌臨界水,進入果實膨大期要及時澆水,但切忌大水漫灌、暴干暴濕;合理追肥,在頭門、二門、三門茄果實核桃大小時分別追肥;采用藥劑、輪作倒茬和嫁接等技術,防治茄子黃萎病;中后期注意紅蜘蛛的預防。
適應區域 適宜保護地及露地栽培。
3、呼茄6號(原代號:97-15)
選育單位 呼和浩特市蔬菜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 1996年呼和浩特市蔬菜科學研究所以791301-2-2-2為母本,9105-1-1-3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屬中早熟品種,平均株高69.6?,開展度68.9?,長勢強,葉片紫色,始花節為7-8節,果實長卵圓形,果實美觀,商品性好,橫徑9.75?,縱徑16.95?,果皮黑色,光澤度強,耐弱光,果肉松軟,味甜,口感好,平均單果重350g左右,呼和浩特市地區露地單株結果數5-7個,抗黃萎病能力較強。
產量表現 1999-2000年呼和浩特市區域試驗,平均早期產量1420.1?,比對照蒙茄4號增產1.2%。1999-2001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282.6?,比對照減產16.1%。
栽培要點 該品種早熟性好,一般苗齡75天左右,呼市地區3月下旬播種育苗,施足底肥,畝施腐熟有機肥5000?左右,并增施磷酸二銨15?,每畝密度3300株左右,株行距37Χ50?,地膜壟高適中,一般8-10?為宜。及時中耕、除草、培土、打杈、疏花疏果;最好塑料缽育苗,對預防茄子黃萎病很重要;沾花保果,頭門茄用15-20ppm.2.4-D沾花,或用20-30ppm番茄靈噴花;合理澆水,門茄睜眼普通核桃大小時灌臨界水,進入果實膨大期要及時澆水,但切忌大水漫灌、暴干暴濕;合理追肥,在頭門、二門、三門茄果實核桃大小時分別追肥;采用藥劑、輪作倒茬和嫁接等技術,防治茄子黃萎病;中后期注意紅蜘蛛的預防。
適應區域 適宜保護地及露地栽培。
4、呼茄7號(原代號:97-29)
選育單位 呼和浩特市蔬菜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 1996年呼和浩特市蔬菜科學研究所以9102-1-3-8為母本,791301-2-2-2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屬中晚熟品種,長勢強,株高72.1?,開展度71.3?,始花節位8-9節,果實近圓形,橫徑12.65?,縱徑11.95?,果皮黑紫色,極亮,耐老化,耐貯運,果肉較緊,平均單果重450g左右,呼和浩特市地區露地平均單株結果數4-6個,抗黃萎病能力較強。
產量表現 1999-2000年呼和浩特市區域試驗,平均早期產量1207.1?,比對照蒙茄4號減產7.2%,總產量2740.1?,比對照蒙茄4號略增產0.7%。1999-2001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025.7?,比對照增產2.9%。
栽培要點 該品種早熟性好,一般苗齡80天左右,呼市地區3月中旬播種育苗,施足底肥,畝施腐熟有機肥5000?左右,并增施磷酸二銨15?,每畝密度3200株左右,株行距40Χ50?,地膜壟高適中,一般8-10?為宜。及時中耕、除草、培土、打杈、疏花疏果;最好塑料缽育苗,對預防茄子黃萎病很重要;沾花保果,頭門茄用15-20ppm.2.4-D沾花,或用20-30ppm番茄靈噴花;合理澆水,門茄睜眼普通核桃大小時灌臨界水,進入果實膨大期要及時澆水,但切忌大水漫灌、暴干暴濕;合理追肥,在頭門、二門、三門茄果實核桃大小時分別追肥;采用藥劑、輪作倒茬和嫁接等技術,防治茄子黃萎病;中后期注意紅蜘蛛的預防。
適應區域 適宜露地及保護地栽培。
5、94-701
選育單位 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 1996年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以D8-52-38為母本,L4-28-46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的雜交種。
特征特性描述 屬早熟品種,商品果成熟105天左右,出苗快、齊,幼苗耐低溫,第6-7片葉著生門茄,花較大單生,兩性花,花冠淺紫色,植株長勢強,株高50?,株幅50.2?,連續結果能力強,生長速度快,喜肥水,前期產量高,果實長棒錘形,果皮黑紫色,光亮,著色均勻,果肉細膩,籽少,果實美觀,商品性好,耐老化。抗黃萎病,抗逆性強。
產量表現 1998-1999年興安盟區域試驗,平均公頃產量33599.2?,比對照遼茄4號增產6.6%。2000年生產試驗,平均公頃產量15626.8?,比對照遼茄4號增產7.0%,總平均產量46924.5?,比對照增產10.4%。
栽培要點 育適齡壯苗,苗齡70天左右,移苗后,定植前結合澆苗水,撒施少量硝酸銨或葉面噴肥2-3次。地膜覆蓋栽培株行距35Χ70?或40Χ65?。施足充分腐熟有機肥,配施生物磷鉀肥,及時追肥灌水,防止后期脫肥早衰。適時收獲,結果盛期每4天采收一次。及時防治紅蜘蛛等病蟲害。
適應區域 適宜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區栽培。
西 瓜
1、大民505(原代號:94-10)
選育單位 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 1994年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以新66A為母本,新102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該品種早熟,從開花至果實采收約28-30天,幼苗出土快,整齊,生長健壯,較耐低溫弱光,易坐瓜,果實圓形,濃綠果皮上覆有齒形條帶,果肉紅色,中心糖含量13%,邊糖含量11.5%,維生素C含量11.21mg/100g,中心可溶性固形物12.8%,肉質脆沙,汁液多,纖維少,風味佳,標準單瓜重5?左右,果實大小均勻,畸形瓜少,果皮薄而韌,耐貯運,抗逆性強,抗裂性好,較抗炭疽病,抗枯萎病。
產量表現 1998-1999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區域試驗,平均產量63042.7?/hm2,比對照京欣1號增產11.3%。2000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生產試驗,平均產量65338.9?/ hm2,比對照京欣1號增產15.42%。
栽培要點 適時早播,露地栽培應在當地土壤溫度穩定在12℃以上時播種,棚室栽培遼寧地區在2月中下旬育苗,苗齡30天左右。選沙壤土地塊,畝施充分腐熟有機肥4000-5000?,磷肥30-40?,鉀肥4-5?。株行距50Χ150?,畝保苗850-900株,三蔓整枝,第二雌花留瓜,注意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在低溫情況下要人工輔助授粉。
適應區域 適宜內蒙古、東北三省及長江以北地區栽培。
2、大民2號(原代號:94-06)
選育單位 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 1994年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以383S為母本,DM-2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幼苗拱土能力強,苗壯,幼苗呈灰綠色,莖粗壯,從出苗至抽蔓23天左右,第一雌花節位8-9節,以后每4-5節出現另一雌花,從出苗至第一雌花開放34天左右,易坐果,長勢中,開花至果實成熟27天左右,果實橢圓形,白綠底,墨綠色條帶,果肉紅色,脆沙多汁,中心含糖量12.6%,邊糖含量11.5%,維生素C含量6.14mg/100g,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5%,抗枯萎病,較抗葉斑類病害,皮薄韌,耐運輸,標準單果重6-8?。
產量表現 1998-1999年興安盟區域試驗,平均折合產量64949.8?/hm2,比對照金鐘冠龍增產13.4%。2000年生產試驗,平均折合產量64324.9?/ hm2,比對照金鐘冠龍增產13.1%。
栽培要點 選沙壤土地塊,深翻30?左右,畝施充分腐熟農家肥5000?左右,復合肥30?,多施磷鉀肥。株行距60Χ180?,畝保苗700-800株,三蔓整枝,第二雌花留瓜。
適應區域 適宜內蒙古、河北、山東及長江以北地區栽培。
3、大民508(原代號:95-08)
選育單位 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 1994年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以P9308為母本,P9247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幼苗拱土能力強,生長勢旺盛,葉片肥大,顏色深綠,缺刻葉,莖蔓粗壯,第一雌花著生于第10-13節,以后每5節出一朵雌花,中熟,花后30-34天成熟,果皮深綠色,成熟時不易白皮,果實長橢圓形,標準單果重15-22?,果皮光滑、堅韌、耐運輸、果瓤紅色,質脆爽口,中心糖12.6度,邊糖11.5度,維生素C含量6.14mg/100g,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6%,商品性好。抗枯萎病、炭疽病。
產量表現 1997-1998年內蒙古及東北三省區域試驗,平均折合產量66452.5?/hm2,比對照新紅寶增產12.97%。1998-1999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生產試驗,平均折合產量67172.5?/ hm2,比對照新紅寶增產15.04%。
栽培要點 選沙壤土地塊,適時早播,畝施充分腐熟農家肥3000?以上,尿素8-10?,生物磷鉀肥2-3?。合理密植,株行距50Χ190?,畝保苗600-800株,二、三蔓整枝,第二雌花留瓜。加強生長期間的病蟲害防治及水肥管理,適時采收。
適應區域 適宜新紅寶類西瓜種植區栽培。
4、大民503(原代號:94-16)
選育單位 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 1994年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以7797為母本,53B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幼苗拱土能力強,葉形中寬,分枝性中等,長勢強,出苗23天左右抽蔓,從出苗至第一雌花出現35天左右,第一雌花著生在14-16節位上,以后每4-6節出現一朵雌花;中熟,從開花到采收30天左右。瓤色大紅,肉質脆沙,中心含糖12.5度,邊糖10.8度,維生素C含量10.5mg/100g,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5%,少籽,品質極佳,果實橢圓形,外形美觀,成熟后果皮墨綠色,皮薄而堅韌,抗裂耐貯運,標準單瓜重9?,抗枯萎病。
產量表現 1998-1999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區域試驗,平均折合產量64301.6?/hm2,比對照豐收2號增產12.7%。2000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生產試驗,平均折合產量64134.5?/ hm2,比對照豐收2號增產15.3%。
栽培要點 選土層深厚PH值在6.2-6.8之間的沙壤地栽培,適當稀植,北方地區行距160?,株距60?,畝保苗700-800株,南方整地應深溝高畦,以防坐瓜后遇雨,田間積水導致爛瓜。施肥應注意氮、磷、鉀配合,足施基肥,重施膨果肥。
適應區域 適宜山東、河南、河北及東北西瓜種植區栽培。
5、大民1號(原代號:95-01)
選育單位 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 1994年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以CP4-1為母本,PP3-1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屬極早熟品種,開花至成熟26天左右,葉深綠,植株長勢中等,抗病性強,第一朵雌花著生在6-7節間,坐瓜穩定,整齊。果實橢圓形,花皮,外形美觀。果肉大紅、脆沙,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5%,邊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0%,維生素C含量9.8 mg/100g,品質優。平均皮厚0.52?,皮薄而韌不裂果,耐貯運,標準單瓜重5?左右。較抗枯萎病和炭疽病。
產量表現 1998-1999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區域試驗,平均產量65906.5?/hm2,比對照京欣1號增產14.7%。2000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生產試驗,平均產量67768.6?/ hm2,比對照京欣1號增產16.7%。
栽培要點 選擇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的沙壤土為宜,畝保苗600-800株,2-3蔓整枝,第二雌花留果。畝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4000?,少施氮肥,多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
適應區域 適宜早熟西瓜種植區保護地及露地栽培。
6、大民509(原代號:95-09)
選育單位 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 1995年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以P05為母本,P18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幼苗拱土能力強,葉形中寬,分枝性中等,生長勢強,從出苗至抽蔓23天,從出苗至第一雌花開放35天,第一雌花著生節位11-15節,以后每隔4-5節出現另一雌花,開花至果實成熟30-32天左右,果實長橢圓形,平均橫徑14.2?,平均縱徑24.4?,皮厚0.7?,標準單果重7-8?,綠底上覆墨綠條帶,品質脆沙、纖維少,桃紅瓤,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1%,邊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3%,維生素C含量9.8mg/100g,梯度小,少籽高糖,口感脆甜,中籽,黑褐光,抗枯萎病、炭疽病,耐貯運。
產量表現 1998-1999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區域試驗,平均折合產量92257.9?/hm2,比對照金鐘冠龍增產21.56%。1999-2000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生產試驗,平均產量90492.1?/ hm2,比對照金鐘冠龍增產22.3%。
栽培要點 選擇沙壤土地為宜,畝施充分腐熟農家肥3000?以上,尿素8-10?,生物鉀肥2-3?。株行距50Χ190?,畝保苗700株左右,育苗移栽、苗齡不超過30天。采取南方三蔓整枝、北方雙蔓整枝,第二雌花留瓜。加強水肥管理,做好病蟲害防治,適時采收。注意:保護地遇低溫應人工輔助授粉;坐果至膨大期注意水分管理防止化瓜。
適應區域 適宜全國各地栽培。
甜 瓜
1、紅城11號(原代號:95-11)
選育單位 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 1995年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以92-10為母本,92-6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該品種早熟,生育期65天左右。幼苗出土快,出苗整齊,莖粗壯,葉片肥厚,易管理,開花后易坐果,坐果率高,果實梨形,白綠皮,商品性好,果肉白色,桔黃瓤,質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14.8%,維生素C含量43.87mg/100g,標準單瓜重350-400g,最高可達600g。抗枯萎病,較抗霜霉病。
產量表現 1998-1999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區域試驗,平均產量37410?/hm2,比對照齊甜1號增產13.87%。1999-2000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生產試驗,平均產量36983?/ hm2,比對照齊甜1號增產13.1%。
栽培要點 選擇沙壤土地塊為宜,畝施充分腐熟農家肥3000-4000?以上,磷酸二銨20?,生物鉀肥3-4?。播種期露地栽培土壤溫度穩定在12℃以上,棚室土壤溫度穩定在15℃以上。適宜株行距40Χ65?,畝保苗2500-3000株;4-5片真葉定心,留3-4條子蔓,坐瓜后瓜前留3-4片葉摘心。做好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
適應區域 適宜內蒙古、東北三省、華北地區早春露地及保護地栽培。
2、紅城10號(原代號:95-58)
選育單位 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 1995年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以3S為母本,48-1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屬中早熟品種,全生育期75天左右,開花至果實成熟28天左右,植株長勢旺,果實闊梨形,成熟時標準單瓜重300-500g,果皮黃白色略帶微綠,表面光滑,外形美觀,商品性好,果肉白色,維生素C含量22.52mg/100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肉厚1.5?,甜脆適口,香味濃郁,植株抗逆性強,抗枯萎病,較抗炭疽病,耐貯運,豐產性好,棚室栽培低溫下坐果率明顯高于同類品種。
產量表現 1998-1999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區域試驗,平均產量39822.79?/hm2,比對照齊甜1號增產21.15%。2000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生產試驗,平均產量40140.27?/ hm2,比對照齊甜1號增產20.5%。
栽培要點 選擇沙壤土地塊為宜,忌重迎茬,打過除草劑殘效期長的地塊不宜種瓜。棚室土壤溫度穩定通過15℃時播種,苗齡30天。適宜株行距40Χ65?,4-5片葉定心,每株留3-4個子蔓,瓜前留3-4片葉摘心。注意防病防蟲。
適應區域 適宜內蒙古、東北三省、華南、華北等地區露地地膜覆蓋及保護地栽培。
3、紅城7號(原代號:E日-15)
選育單位 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 1993年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以E(1-5)-74-9-1為母本,日4-(1-5)62-15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屬中熟品種,開花至果實成熟28天,幼苗生長健壯,抗病,莖蔓粗壯,分枝能力強,葉片心形,濃綠,肥厚,兩性花,極易坐果,子孫蔓都能坐果,果實成熟時為黃綠色,闊梨形,果肉脆,肉厚1.5?,光滑美觀,肉質甜脆馨香,風味獨特,適口性好,果大小整齊,維生素C含量24.65mg/100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以上,標準單瓜重500g左右,坐果率與產量高、商品率高,耐貯運,抗逆性強,抗裂性好,抗枯萎病、白粉病,較抗炭疽病。
產量表現 1996-1997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區域試驗,平均產量50625.99?/hm2,比對照齊甜1號增產28.45%。1998-1999年在黑、吉、遼、內蒙古5個點次生產試驗,平均產量51039?/ hm2,比對照齊甜1號增產18.5%。
栽培要點 選擇沙壤土地塊為宜,忌重迎茬,打過除草劑殘效期長的地塊不宜種瓜。畝施充分腐熟農家肥4000?以上,磷酸二銨20?,生物鉀肥4?。露地栽培應在10?土溫穩定通過15℃時播種,苗齡35天。適宜株行距40Χ65?,做好田間管理及病蟲害的防治。
適應區域 適宜內蒙古東部、東北三省、山東、河北、山西、河南棚室及露地栽培。
菜 豆
1、玉滿架(原代號:9319-08-03)
選育單位 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 1991年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以LD837為母本,T613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該品種早熟,從出苗至始收需要60天左右,幼苗拱土能力強,整齊一致,植株生長健壯,3-4節著生花序,每序生花5-6朵,花芽分化快,結莢率高,株高250?,纖維素含量0.40%,干物質含量8.17%,固形物含量7.8%,纖維少,口感好,風味佳,品質優,耐老化;莢白綠色,圓棍形,莢長18-22?,莢橫徑1.5?,肉厚0.2?,商品性好,前期產量集中。抗病毒病、炭疽病、銹病。
產量表現 1998-1999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5點次區域試驗,平均產量33553.3?/hm2,比對照蕓豐623增產16.8%。1999-2000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生產試驗,平均產量34075.4?/ hm2,比對照蕓豐623增產16.7%。
栽培要點 選擇地勢平坦、土質疏松、排灌良好的地塊,畝施充分腐熟的優質農家肥4000?,復合肥10-15?,播前深翻地起壟。播種在5月17日-5月24日為宜,播前要精選種子,并用溫水浸種,待種子吸水膨脹后播種,播時要澆透底水;播種密度,行距50?,穴距35-40?,每穴保苗3株;出苗后加強肥水管理適時采收,露地栽培及時中耕除草2-3次,注意病蟲害防治,第一次采收后追施尿素8-10?/hm2。
適應區域 適宜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北、河南、江蘇、湖北等地區露地及保護地栽培。
2、大民白(原代號:9513-15)
選育單位 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 1993年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以90-1-(26)-8-(42)-10-(48)為母本,90-9-(29)-16-(38)-7-(22)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屬極早熟品種,從出苗至始收45天左右,嫩莢白綠色,扁條形,莢面不顯種粒,莢長19.5?,莢寬1.8-2.0?,肉厚0.3-0.5?,嫩莢采收期見光處不轉色,商品性好。嫩莢無纖維,口感好,耐老化,風味佳,品質優。維生素C含量20.6mg/100g,蛋白質含量2.3%,纖維素含量0.4%,固形物含量7.5%,干物質含量8.17%。株高55-60?,單株分枝4-6個,株型緊湊,直立性強,抗倒伏,花為白色,每個花序結莢3-4個,單株結莢率高,抗病能力強,抗炭疽病、銹病、病毒病。
產量表現 1998-1999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區域試驗,平均產量15032.1?/hm2,比對照地豆王1號增產15.3%。1999-2000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生產試驗,平均產量15024.3?/ hm2,比對照地豆王1號增產15.9%。
栽培要點 露地栽培選擇土壤肥沃、地勢平坦、土壤通風性好、有灌溉條件,三年以上沒種過豆類的地塊,保護地栽培要深耕整地,施足底肥。露地、保護地均可進行春秋兩季栽培,露地春季栽培5月中旬播種,6月下旬收獲;秋季栽培8月初播種,9月中旬收獲;保護地冬季栽培,1月上旬播種于日光溫室,2月中旬收獲。穴播,每穴4粒種子,每穴保苗2株,株行距35Χ50?,每公頃用種65?。一般在苗期中耕2-3次,以促壯根,全生育期需氮、鉀量最多,磷肥較少,水分管理采取“干花濕莢,前控后促”的原則,加強病蟲害防治。
適應區域 適宜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河北、湖北等地區栽培。
番 茄
1、大民601(原代號:95-29)
選育單位 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 1995年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以90-5為母本,T66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該品種早熟,生育期105天左右,幼苗期葉色濃綠,生長勢強,頂芽大約形成2-3個花序后自封頂。花為完全花,花冠黃色,開花時淡黃綠色,果實顏色為深紅色,著色均勻,果實圓形,果臍小,果肉厚,汁少,維生素C含量23.1mg/100g,總糖含量4.09%,糖酸比為4.05,果實硬度為0.41?/cm2,可溶性固形物為4.8%,果實整齊度好,果大,標準單果重350-400g,耐貯運;普通葉形,第6-7片葉著生第一花序,三序后封頂。抗病毒病、葉霉病及早疫病和晚疫病。
產量表現 1997-1998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區域試驗,平均產量91330.4?/hm2,比對照東農704增產15.52%。1999-2000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生產試驗,平均產量94545.4?/ hm2,比對照東農704增產16.08%。
栽培要點 該品種為自封頂,采用單干整枝,留3穗果,大棚或溫室栽培育苗苗齡為50-55天,露地栽培育苗苗齡為60天,要求底肥充足,增施P、K肥,同時注意通風。保護地密度4000株/畝,露地3500株/畝。
適應區域 適宜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江蘇、湖南等地區露地及保護地栽培。
2、大民602(原代號:94-8)
選育單位 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 1994年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以R62為母本,T68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該品種為有限生長類型的早熟一代雜交種,熟期早于對照品種佳粉十五3-5天,生長勢中等,第6-7片葉著生第一花序,三序花封頂,幼果白色,果實顏色為粉紅色,著色均勻,果實為圓形,果臍小,果肉厚,果實整齊度好,果大,標準單果重250g,維生素C含量14.93mg/100g,總糖含量3.68%,糖酸比4.61,硬度0.39?/cm2,耐貯運,質沙味甜,商品性好,無青果肩。抗裂,耐壓,抗病性強,抗煙草花葉病毒病、早疫病和臍腐病,豐產性好,適合保護地栽培。
產量表現 1997-1998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區域試驗,平均產量95719?/hm2,比對照佳粉十五增產12.5%。1999-2000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生產試驗,平均產量100524.08?/ hm2,比對照佳粉十五增產12.09%。
栽培要點 采用雙干整枝,留3-5穗果,大棚或溫室栽培育苗苗齡為50天,株行距40Х60?,畝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4000?,增施磷鉀肥。
適應區域 適宜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湖北、廣東、福建、寧夏、浙江、青海、湖南等地區栽培。
黃 瓜
1、世紀2號(原代號:95-8702)
選育單位 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 1995年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以T787-5為母本,F02-3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早熟性好,播種后52天左右可采收第一批果,采收期90-120天,中前期具有較大的豐產潛力。幼苗拱土能力強,植株長勢旺盛,分枝性弱,葉片肥大,葉色深綠,莖蔓粗壯,主蔓結瓜為主,坐瓜率高,回頭瓜多,瓜條直長,瓜長32?左右,刺密,密生白刺,果皮深綠,有光澤,果肉淡綠,肉厚,質脆味甜,維生素C含量15.28mg/100g,固形物含量3.8%,品質佳,產量穩定,耐低溫,后期抗熱性好,抗枯萎病、霜霉病、白粉病能力較強,適合冬春日光溫室栽培。
產量表現 1998-1999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區域試驗,平均產量89411.9?/hm2,比對照長春密刺增產20.92%。1999-2000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生產試驗,平均產量95673.4?/ hm2,比對照長春密刺增產20.74%。
栽培要點 適時播種,一般在12月至翌年1月份為宜,育苗苗齡35-38天,每畝定植3400-3500株左右,三葉一心至四葉一心定植,播種前苗床底水一定要充足,苗期盡量不再補水。5-7天進行適度低溫煉苗,定植后不蹲苗;生長過程中注意整枝,及時摘除離地30?以下的瓜,及時打去側枝,主蔓頂棚時可打去下部葉片,肥水供應及時。注意通風透光,采收期更應注意掌握快澆水、快施肥、快摘瓜的“三快”原則,以保身促瓜,提高中后期產量。注意病蟲害防治。
適應區域 適宜東北、華北、華南等地區日光溫室栽培。
2、世紀5號(原代號:9506)
選育單位 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
品種來源 1995年烏蘭浩特市大民農業科學研究院以津引7-26為母本,寧引6-28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該品種早熟,從播種至采收55天,結瓜率高,連續結瓜能力強,植株生長旺盛,分枝少,節間較短,葉片肥大,顏色深綠,第1雌花著生3-4節,果實生長速度快,瓜色深綠,瓜條長直,把短,瓜把為瓜長的1/7,白刺、刺密、刺瘤小,瓜長30-35?,橫徑3.5-4.0?,肉厚1.4?,標準單果重200-250g,心室小于橫徑的1/2,畸形瓜少,維生素C含量15.23mg/100g,固形物含量3.9%,肉質脆嫩、白綠、味甜清香,品質好,在良好的栽培條件下,可多次結瓜,抗枯萎病、霜霉病、適應能力強,耐低溫弱光,適宜保護地栽培。
產量表現 1998-1999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區域試驗,平均產量88290.71?/hm2,比對照長春密刺增產15.23%。2000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生產試驗,平均產量85523.52?/ hm2,比對照長春密刺增產14.54%。
栽培要點 該品種為春大棚專用品種,一般在3月中上旬育苗,4月中下旬定植。用營養缽育苗,苗齡30-35天,苗齡不需過長,以防徒長,苗期不需蹲苗。春大棚畝保苗3500株/畝。喜肥水,深翻地,畝施腐熟農家肥5000?以上,復合肥40?,生長過程中,適時追肥,及時整枝,及時采收離地30?以下的瓜,以防墜秧,及時打去側枝,主蔓結瓜,肥水供應要及時,瓜秧頂棚時及時去除底部葉片。
適應區域 適宜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區保護地栽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