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麥10號(原代號:90-215-1)
選育單位 巴盟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 1990年巴盟農業科學研究所以2070為母本,82170-1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采用系譜法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生育期82-85天,早熟品種,株高73-76cm,株型緊湊,葉片上沖,穗莖較長,穗碼密,穗長10cm,白穗長芒,紡錘型穗,結實小穗數17.5個,穗粒數45.4粒,穗粒重2.1g,千粒重38-45g,籽粒卵圓、白粒、角質。粗蛋白13.98%,濕面筋30%,沉降值32.4ml,降落值354s,吸水率62.88%,面團形成時間4.4min,面團穩定時間7.0min,面條評分74分。該品種抗三銹(葉、稈、條),耐白粉病,抗倒伏,抗青枯、早衰,農藝性優良。
產量表現 1995-2001年七年的品種試驗,在中、高水肥地上,試驗產量幅度300-460kg/畝;在低水肥地上,畝產幅度180-268kg。
栽培要點 適時早播,播種量20-22kg/畝,且肥地少播、瘦地適當增加。種肥磷酸二銨15kg/畝,施肥應以農家肥為主,結合增施磷肥,頭水重施分蘗氮肥,以尿素20kg/畝為宜,全生育期澆3-4水,后期應注意防蟲、滅草,及時收獲。在寬垅套種,麥收后復種白菜地區尤為適宜。
適應區域 適宜≥00C有效積溫為19000C以上的巴盟河套灌區及土默川井灌區種植。
2、巴優1號(原代號:巴96-4870)
選育單位 巴盟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 1992年以冀84-5418為母本,寧春4號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生育期95天,春性,芽鞘無色,幼苗直立,分蘗力較強,幼苗葉色較深,拔節后漸淡,葉、莖、鞘均無茸毛。株高83cm,抽穗期比永良4號早3-4天,成熟期早3天左右,紡錘型穗,長芒、白殼,護穎直肩,籽粒白色橢圓形,硬質率>90%,千粒重49g,容重780-800g/L。粗蛋白含量14.4%,濕面筋39%,沉降值47mL,面團形成時間3min,面團穩定時間7.5min,面包體積810mL,烘烤品質評分89分,均達到或超過了國家GB/T17892-1999強筋麥標準。該品種高產穩產適應性強,千斤以上地塊未發生倒伏,對銹病、根腐病田間抗性強。
產量表現 2000-2001年巴盟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463.6?。2000-2001年巴盟生產試驗,二年平均畝產477.2?,比對照永良4號增產14%。
栽培要點 在肥力高的地塊,畝保苗33-35萬株,肥力較低的地塊可增到40萬株。在此基礎上適當增減氮肥用量。該品種是優質強筋麥,建議抽節后灌水不宜過深,氮肥施用方法建議分兩次施用,即灌第一水在分蘗期、第二水在拔節期二次追肥。
適應區域 適宜≥00C有效積溫為19800C以上的沿黃灌區,土默川等地區水地種植。
3、臨春1號(原代號:96-19)
選育單位 臨河市種子管理站(公司)
品種來源 1992年以永良4號為母本,4362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生育期90天,幼苗淡綠色、半直立、分蘗力中,生育期比永良4號早熟3-5天。株高82-85cm,穗長8.5-9cm,小穗數17-18個,穗粒數35-37粒,千粒重45-47g。紡錘型穗、長芒、白色,籽粒卵圓型、白色、硬質。粗蛋白13.86%,容量806g/L,濕面筋31.8%,干面筋10.8%,沉降值40.1mL,面團形成時間4.5min,面團穩定時間6.0min。該品種高抗三銹(葉、稈、條),抗白粉病,抗倒伏能力強,耐高溫,耐澇,抗青枯早衰,落黃好。
產量表現 1999年巴盟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10kg,比對照永良4號增產5.74%。2001年巴盟春小麥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8.36kg,在6個參試品種中占第一位,比對照永良4號增產22.22kg,增5.34%。該品種在臨河市多點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5kg,比對照永良4號增產9.66%。
栽培要點 地力要求中等以上,施足底肥,力求早播。畝播量以42-44萬粒為宜,行距不超過3寸,種肥磷酸二銨20kg/畝,第一水追施碳銨80kg/畝,第二水追施尿素10kg/畝,分別澆好揚花水和麥黃水。后期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1-2次。在小麥分蘗末期噴霧2-4D丁酯除草劑1-2次,灌漿期注意防治蚜蟲、粘蟲等病蟲害。要及時收獲。
適應區域 適宜我區≥00C有效積溫為19000C以上地區種植。
4、臨優1號(原代號:96-36)
選育單位 臨河市種子管理站(公司)
品種來源 1993年以普通小麥870做母本,以本地菅草和大麥的混合花粉做父本,經人工授粉,當代收到10粒種子。1994年利用F1代中出現的不育株(穗)為母本,又以92A~030、92A~067小麥品種花粉為父本,進行捻穗法重復授粉雜交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生育期90天,幼苗綠色、半直立、分蘗力中,群體整齊,穗粒數,穗粒重,以及畝穗數等產量性狀好。株高80cm,穗長8.5-9cm,小穗數16-18個,穗粒數33-35粒,千粒重48-51g。穗型錐型、穗色白、長芒、粒型橢圓,粒色白、硬質、籽粒腹溝背面有凹特征。莖稈粗壯,抗倒伏能力強,抗青枯早衰,抗三銹(葉、稈、條),抗白粉病,根部不染病,莖稈韌性好。粗蛋白(干基)15.30%,容重817g/L,濕面筋33.6%,干面筋11.6% ,沉降值51.0mL,吸水量60.86mL/100g,面團形成時間6.0min,面團穩定時間7.7min。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測測試中心檢驗,各項指標高于高筋品質,其中粗蛋白(干基)、容重、千粒重、沉降值等達到強筋品種指標,只有濕面筋、吸水率、穩定時間三個指標稍低于強筋品種指標,該品種屬高筋優質小麥品種。
產量表現 巴盟區域試驗,較對照永良4號增產2.42%。巴盟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14kg ,較對照永良4號增產2.61% 。
栽培要點 播種時間耕層表土解凍10cm即可播種,巴盟地區一般為3月15日-3月20日。種子必須精選,達到國家二級以上標準,畝播量以45萬粒為宜,采用七、九行分層播種機播種,行距不得超過3寸。種肥磷酸二銨25kg/畝,第一水追施碳銨50kg/畝,第二水追施尿素15kg/畝,分別澆好揚花水和麥黃水。后期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1-2次。在小麥分蘗末期噴霧2-4D丁酯除草劑1-2次,揚花期注意防治蚜蟲、粘蟲等病蟲害。要及時收獲。
適應區域 適宜≥00C有效積溫為19000C以上的北方春麥區及城郊復種秋白菜地區種植。
5、赤麥5號(原代號:赤94-5)
選育單位 赤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品種來源 1986年以文革1號為母本,克76條295為父本人工有性雜交,后代采用系譜法及派生系譜法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生育期90天左右,屬中早熟品種,春性。幼苗習性直立,葉片灰綠色,有蠟質、葉耳紫色。分蘗力強,根系發達,株型緊湊,全株8片葉,抽穗后期葉輕度彎曲,葉片寬,長形披散。生育前期發育緩慢,抽穗后期灌漿速度較快。株高95-100cm,旗葉至穗下莖長度22-23cm,莖稈強壯,不倒伏,喜肥水,分蘗成穗率高,整齊一致,落黃好,不青枯,不早衰。穗長9-10cm,紡錘型,多花,小穗密度中等,排列均勻。長芒,穎殼白色,單穗粒數30-42粒,籽粒紅色,橢圓形,硬質,千粒重38.7克。容重707g/L,粗蛋白15.51%,濕面筋35.2%,沉降值35.6ml,吸水率64.0%,面團形成時間3.0min,面團穩定時間3.5min,公差指數70F.U,斷裂時間5.5min,軟化度115F.U,5cm處阻力165E.U,屬于普通優質型品種。抗稈銹,中抗葉銹。
產量表現 1995-1997年三年赤峰地區區域試驗,平均畝產297.04?,較赤麥2號平均增產6.67%。1997-1998年赤峰市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19.40kg,比對照赤麥2號及遼春9號平均增產8.40%,增產幅度1.27-14.40%。1998-2001年在赤峰及內蒙古東部哲盟等地區累計推廣面積4.77萬畝,一般畝產350kg左右,最高畝產可達450kg。
栽培要點 赤峰地區春播應以清明為宜,夏播以5月20日左右播種為宜,春播或夏播畝播量均以20kg左右為宜,要求畝保苗38-40萬株。栽培上采取巧施種肥,結合降雨追肥,及時收獲等措施。
適應區域 適宜我區≥00C有效積溫為19000C以上的東部平原水澆地高肥水條件下及旱肥二陰地夏播區種植。
6、格來尼
引進單位 呼盟海拉爾市農牧場管理局農林處
品種來源 1972年由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University of Manitoba)選育而成,1995年黑龍江省農科院引入我國,1998年海拉爾農牧場管理局由黑龍江省農科院引入我區。
特征特性描述 該品種為優質面包麥品種,生育期88天左右,對光照反映不敏感。幼苗直立,葉片較細長,分蘗力中等。株高90-100cm,莖稈較弱,豐產性不突出,穗紡錘型、頂芒、白殼、大穗、大粒、穗長9cm左右,穗粒數34.6-35.2粒,千粒重42g左右,容重775-795g/L,籽粒飽滿度稍差。蛋白質16.46%,濕面筋35.2%,沉降值67.1mL,吸水率63.6%,面團形成時間8.3min,面團穩定時間20.0min,拉伸儀最大阻力720E.U,延伸性23.8cm,面積234.2cm2。前期抗旱性較好,后期不耐濕,不易落粒,抗穗發芽。葉銹、稈銹病偶有發生,抗根腐病,叢矮病、赤霉病較重。
產量表現 2000-2001年大面積生產試驗,畝產比對照麥龍26號減產5-9%,但每公斤售價卻要高出18-20%,按2001年市場價格,每畝純增效20元左右。
栽培要點 畝保苗38-40萬株,栽培時應采取化控等綜合措施進行調控,促進根系發育和提高地上部分莖稈強度,根據麥田長勢每畝噴施葉豐30mL或短壯素60mL防止倒伏。根據不同土壤類型、不同肥力基礎進行配方平衡施肥,應注意提高抗倒伏、抗病能力,實施上應重施鉀肥,增施氮肥,補施硫、鋅、硼等微肥。要求氮、磷、鉀比為1:1.2 :(0.3-0.5)。畝施純氮、磷、鉀總量一般中等肥力地應控制在10-11kg,氮肥使用時期往后移,鉀肥使用硫酸鉀。追肥以葉面噴施為主,苗期結合化學滅草每畝噴施尿素0.5kg,墾易生物活性有機肥100mL。小麥抽穗揚花期結合后期噴肥,每畝加入磷酸二氫鉀200g,葉面寶10g,多菌靈膠懸劑1000倍液或粉誘寧10g兌水噴霧,并及時進行病害預防。
適應區域 適宜≥100C有效積溫19000C左右的我區呼盟、興安盟、錫盟及黑龍江省北部等地區種植。
7、農麥201(原代號:蒙鑒3號、94N4412)
選育單位 內蒙古農業科學院作物所、寧夏農林科學院作物所
品種來源 1989年以87N3353-15為母本,寧春7號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特征特性描述 生育期87-92天,生育前期發育較快,抽穗早,早熟,灌漿速度快,花期集中,成熟一致,群體整齊,落黃好。株高85-87cm,株型緊湊,繁茂性好,葉半披散,中等寬度,色濃綠;穗長8.5cm,長芒,穎殼白色,棒狀穗,穗層整齊,平均穗粒數32粒,分蘗力較強,成穗率較高;籽粒為卵圓形,飽滿,腹溝較淺,白色,硬質,千粒重42克左右,容重780g/L;該品種較抗旱,中感稈銹、葉銹、白粉病。經農業部黑龍江省農科院品質檢測中心測定,蛋白質含量為16.15%,濕面筋含量37.9%,沉降值61.8ml,穩定時間4.5min,面包評分85.5分,適合加工優質饅頭、面條。
產量表現 2000-2001年二年巴盟生產試驗,平均畝產為371.9kg,比永良4號減產3.3%,但提前6-12天成熟,收獲后復種早熟油葵,籽實畝產143.2kg、青貯玉米畝產為2367.0kg、青貯莜麥畝產2133.5kg;在呼和浩特試點中,平均畝產397.8kg,比對照永良4號平均增產2.9%,提早5-7天成熟,麥后復種大白菜平均畝產9250.0kg,比對照永良4號復種大白菜的產量高出1250.0kg,并可提前搶占市場。
栽培要點 畝播量應因地制宜,一般單種適宜播量為18-20kg/畝,套種田按實際面積和共生作物的不同,適當增加畝播量。生育期灌水3-4次,該品種前期發育較快,及時澆好三葉期的第一水,同時每畝追施尿素15-20kg;進行復種的地區應適時早播、早收,生育期間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防治病蟲害和除草。適時收藏防止遇雨穗發芽,以確保品種優良。
適應區域 適宜我區≥00C有效積溫在19000C左右的西部地區呼和浩特、包頭、巴盟、及鄂爾多斯等地區種植。











